我還記得小時候,電話亭和電話室相當普及。雖然那時候已經有了手機,但是話費實在太貴,不但雙向收費,還有漫遊費,長途費什麼亂七八糟各種費用。所以大多時候,人們如果想去煲電話粥,基本都要去找一個公用電話。
隨著手機的普及和話費資費的降低,現在我們幾乎已經看不到公用電話和電話亭的影子了,那為什麼在我們的印象裡,很多發達的西方國家還有很多電話亭呢?
其實在這些國家的大量電話亭也被撤掉了,但是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地方,還保留了部分電話亭,這些電話亭是為那些老人或者沒有手機的人提供服務的。
尤其是像日本這種地震高發的國家,如果地震造成了網絡訊號的故障,那麼固定電話就成為了唯一可以和外界聯繫的聯繫方法,所以日本的街頭巷尾常常可以見到電話亭。
而歐洲也保留著很多電話亭,而歐洲的理由就更有意思了,除了應急的作用,還有一些電話亭因為年代久遠,已經成為了文物,是不允許拆除的。出於保護文物和保護城市面貌的目的,倫敦的電話亭成為了這座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現在用固定電話的頻率確實低了很多,城市裡不需要那麼多電話亭了。於是歐美國家選擇了對這些電話亭進行了一番改造——將其升級成一個WIFI信號器,為周邊提供無線網絡服務。
雖然歐美很發達,但是那裡的通訊網絡建設速度要慢上不少,現在那裡的4G資費和我們早幾年上網差不多,很多人不想花那冤枉錢,所以WiFi就成為了一個很貼心的改造。
順帶一提,在歐洲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高,因為那裡可以銷售的品牌有限,所以手機價位普遍比較高,很多中老年人使用的還是比較原始的那種手機。
除了這種功能,還有一些地方會把電話亭改造成吸菸室。因為歐美很多國家已經開始禁止在工工程和抽菸了,於是電話亭就造福了菸民。
還有一些地方會把電話亭改造成ATM,因為國外很多地方還沒有開始行動支付,大家還是用現金,所以ATM相當剛需。
總的來說,很多歐洲國家和日本因為種種原因還保留著電話亭,但是對於我們來說,不管是打電話也好,還是移動WiFi也好,還是ATM也好,對我們來說意義都不大,所以就淡出了我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