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亭已成為時代的眼淚,為啥歐美和日本滿地都是?原來內有乾坤

2020-12-24 騰訊網

我還記得小時候,電話亭和電話室相當普及。雖然那時候已經有了手機,但是話費實在太貴,不但雙向收費,還有漫遊費,長途費什麼亂七八糟各種費用。所以大多時候,人們如果想去煲電話粥,基本都要去找一個公用電話。

隨著手機的普及和話費資費的降低,現在我們幾乎已經看不到公用電話和電話亭的影子了,那為什麼在我們的印象裡,很多發達的西方國家還有很多電話亭呢?

其實在這些國家的大量電話亭也被撤掉了,但是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地方,還保留了部分電話亭,這些電話亭是為那些老人或者沒有手機的人提供服務的。

尤其是像日本這種地震高發的國家,如果地震造成了網絡訊號的故障,那麼固定電話就成為了唯一可以和外界聯繫的聯繫方法,所以日本的街頭巷尾常常可以見到電話亭。

而歐洲也保留著很多電話亭,而歐洲的理由就更有意思了,除了應急的作用,還有一些電話亭因為年代久遠,已經成為了文物,是不允許拆除的。出於保護文物和保護城市面貌的目的,倫敦的電話亭成為了這座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現在用固定電話的頻率確實低了很多,城市裡不需要那麼多電話亭了。於是歐美國家選擇了對這些電話亭進行了一番改造——將其升級成一個WIFI信號器,為周邊提供無線網絡服務。

雖然歐美很發達,但是那裡的通訊網絡建設速度要慢上不少,現在那裡的4G資費和我們早幾年上網差不多,很多人不想花那冤枉錢,所以WiFi就成為了一個很貼心的改造。

順帶一提,在歐洲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高,因為那裡可以銷售的品牌有限,所以手機價位普遍比較高,很多中老年人使用的還是比較原始的那種手機。

除了這種功能,還有一些地方會把電話亭改造成吸菸室。因為歐美很多國家已經開始禁止在工工程和抽菸了,於是電話亭就造福了菸民。

還有一些地方會把電話亭改造成ATM,因為國外很多地方還沒有開始行動支付,大家還是用現金,所以ATM相當剛需。

總的來說,很多歐洲國家和日本因為種種原因還保留著電話亭,但是對於我們來說,不管是打電話也好,還是移動WiFi也好,還是ATM也好,對我們來說意義都不大,所以就淡出了我們的視野。

相關焦點

  • 電話亭已成為時代的眼淚,為啥歐美和日本滿地都是
    尤其是像日本這種地震高發的國家,如果地震造成了網絡訊號的故障,那麼固定電話就成為了唯一可以和外界聯繫的聯繫方法,所以日本的街頭巷尾常常可以見到電話亭。  而歐洲也保留著很多電話亭,而歐洲的理由就更有意思了,除了應急的作用,還有一些電話亭因為年代久遠,已經成為了文物,是不允許拆除的。出於保護文物和保護城市面貌的目的,倫敦的電話亭成為了這座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電話亭在國內已經淘汰,為什麼在發達國家還在使用?
    現在對於中國來說手機幾乎是人手一部,而且全部都是智慧型手機,不過,在手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人們和家人主要是通過公用電話,也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的電話亭,可能很多人對於電話亭都是比較陌生,因為現在在國內已經很難看到它的蹤跡了,但是在國外還是比較常見的,特別是在日本和歐美發達國家,那麼為什麼這些高達發達的國家還保留著大量的電話亭呢
  • 除了牛皮癬和網紅,誰還需要電話亭
    投幣電話時代雖然浪漫,但口袋揣著一把丁零噹啷的硬幣實在不太方便。上世紀90年代,IC卡電話亭開始大面積布設,2000年左右達到了巔峰期。「大哥大」的平價替代BP機,也是要和IC卡電話亭綁定使用的。腰間BP一響,就要馬上找臨近電話亭「復機」,否則就要被diss已讀不回。
  • 除了牛皮癬和網紅,誰還需要電話亭?
    有了二維碼和充電寶,好像已經沒有人需要一卡通和IC卡,也沒有人再需要電話亭了。不,通渠廣告需要、公關廣告需要、發票廣告需要。透明的公共電話亭外殼,見縫插針地貼上了一層又一層加厚牛皮癬,成為小廣告大型展示板。
  • 公共電話亭變形三金剛 中國用戶還能再借一命
    公用電話亭已成為大眾骨灰級的記憶,5G時代他是廢掉還能成為變形為基站、公用WiFi、充電亭嗎?中國人還能將這「時代的眼淚」在利用嗎?我看這個可以有。這些企業無獨有偶都面臨著轉型的問題。自智慧型手機出現開始,公用電話就已經開始考慮轉型的問題。早在2011年的時候,上海就投入了使用了500個「Wi-Fi電話亭」,希望電話亭能夠化身戶外Wi-Fi來支持智慧型手機的網絡。然而,這些「Wi-Fi電話亭」無一例外維繼艱難。
  • 5G時代,公用電話亭居然還有這作用?
    但隨著手機的普及,公用電話亭似乎正在成為了路邊擺設,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多數人不用公用電話,也不知道公用電話還能用。▲ 思南公館5G測速現在上海淮海中路、黃陂北路等市中心道路上的多個電話亭都變成5G電話亭,我們在5G電話亭周邊區域就能感受到5G網速明顯變快。
  • 電話亭在國內已經屬於「古董」,為什麼在發達國家卻能經常見到?
    其實在國外也一樣,大量的電話亭被裁撤,但是相比之下外國在一些人流密集地區還是保留了電話亭,主要是為老人或者是沒有手機的流浪人員使用。尤其是日本這種地震高發的國家,一旦發生地震,網絡訊號和可能造成中斷,固定電話就成為災區與外界聯繫的重要方式,因此日本一直保留大量的電話亭!
  • 在日本,有一間神奇的電話亭,能讓你和逝去的親友「通話」
    如果給你一次機會,讓你能重新和逝去的親朋好友說一次話?你會說些什麼呢?是訴說思念之情?還是後悔之意?在日本,就有這樣一間電話亭,能讓你和逝去的親友「通話」。在日本的巖手縣大槌町旁,有一座俯視太平洋的小山上,上面有一個白色的玻璃鑲板電話亭。這座電話亭,隔不久就會有人進去「打電話」。這樣的情景,在現在這個人手一部手機的年代,實屬罕見。原來,他們進去「打電話」是為了「打給」逝去的親友,表達自己對逝去之人的懷念。
  • 「失寵」的公共電話亭該變身了
    畢竟他們沒經歷過電話亭的輝煌過往——那時候,公共電話亭遍及大街小巷,成為街頭一景,人們打電話都會買IC卡,使用時常常要排隊,如果裡面的人嘮叨個沒完,亭外的人可能還會有意見……現在呢?很多電話亭幾乎已成擺設。有的經長年日曬雨淋,斑駁不堪;有的早已損壞,無法使用;還有的被「小廣告」瞄上了,貼滿了各種兼職、包車、辦證等「牛皮癬」,從當年的街頭一景淪落為「煞風景」,影響城市形象。
  • 除了不能打電話,現在的電話亭什麼都能做
    可是,從手機時代才開始接觸通信工具的千禧一代,連固定電話都不怎麼用,更別說去認識公用電話了,自然也很難理解,為什麼在大街、車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依舊能看到一排排罩子已經發黃的電話亭。要是早幾年,出門在外碰上手機沒電了,可能還會有打公話的需求,但如今,隨處可見的共享充電寶臨時救急顯然更便利。
  • 英國經典紅色電話亭變身:上班族大愛
    IT之家訊 5月14日消息,移動通信時代已經到來,固定電話大都已經被手機替代。發達國家更是如此,許多城市的電話亭基本上已經廢棄,只有在電影電視上才能看到還有人用它來打電話。不過這些廢棄的電話亭怎麼處置是個問題,尤其在歐美電話亭曾經風靡一時的國家,一度成為一個城市的風景線,直接拆掉未免可惜,因此,像英國倫敦政府,曾想方設法改造電話亭,此前政府將電話亭改造成太陽能手機充電站,而現在,又有一個想法誕生了。
  • IC電話卡和「黃帽子」電話亭
    當時我的電話不是很多,偶爾會有農村來的長途電話,對方多半是到鄉裡或社辦廠借用電話機。如果沒有急事,一般都是書信交流。    上世紀90年代初,尋呼機時興起來。當時大多數人使用的都是數字機,被呼後要找電話機回復。由於有市場需求,相關單位「發力」公共通信業務,路邊「背靠背黃帽子」亭、圓筒亭、方形亭以及個頭兒較矮的無障礙亭等各式各樣的公共電話亭開始多了起來。
  • 守住時代回音!上海灘最後一爿公共電話亭
    隨著手機的普及,1952年就出現於上海的公共傳呼電話,如今已經基本褪出了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然而就在中心鬧市區的福州路上,仍然還開著一個只收現金的公共傳呼電話亭,3分鐘市內通話收費4角錢。守著這間被稱為"上海灘最後一爿公共電話亭"的,是一個78歲的老人。
  • 為什麼如今歐美的發達國家還有電話亭,而我國卻沒有了呢?
    大約20年前,公共電話是一種應用廣泛的通信工具。例如,在街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商店都有這樣的固定電話或一些電話亭,這些電話亭也是街頭的常見元素。但是現在在中國,這種公用電話很少見,甚至在一些城市完全消失了。出乎意料的是,這些公用電話仍然保留在一些發達國家,為什麼它在這些國家仍然很受歡迎,但在我國已被淘汰呢?
  • 錄歌共享,電話亭KTV風靡長沙
    和共享單車在「一夜之間」席捲街頭一樣,電話亭式的迷你KTV也悄然遍布長沙的商場、電影院、電玩城等商業熱點區域,還成為了朋友圈的網紅。一個不到兩平方米的類似電話亭,三面玻璃,一個點歌觸控螢幕和一個大屏幕,兩個話筒、兩副耳麥和兩個高腳凳……不僅可以唱歌、錄歌,還能分享到朋友圈,因功能新穎特別,頗得年輕人的喜愛,成為「收割」消費者逛商場看電影時的碎片化時間的神器。有人說,這是線下娛樂的一次革命,也有人擔心這只是曇花一現。
  • 成都閒置電話亭再利用 變「閱讀亭」和「避風港」
    原來,這個燈光來自街邊的一個紅色電話亭,和旁邊的24小時不打烊書店裡的燈光一起,構成了這個冬夜裡最溫暖的色彩。市民在電話亭裡閱讀  一把椅子、幾本書,一個寫著「閱讀光榮」的牌子,在這些「道具」的裝扮下,閒置的公共電話亭搖身一變成了路人們的「閱讀亭」,每當夜幕降臨,這一方小小的電話亭就會亮起暖黃色的燈光,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
  • 街頭電話亭如何實現「變廢為寶」
    街頭電話亭曾經風靡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著手機的普及、電話費資費標準的降低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這些曾經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電話亭,逐漸受到了冷落,成了城市「被遺忘的角落」。從記者調查來看,不少地圖導航APP上能查到的公共電話亭,已經並不存在,就算仍然存在的電話亭,也有不少不能正常使用,成了擺設。
  • 狙擊電話亭:世界任何時候都不需要自以為是的個人審判者
    現在年輕的弟弟妹妹們不知道有沒有用過那種街邊的投幣或插卡的電話亭,與歐美不同,這類東西在中國出現的很晚,發展地卻很快,有那麼幾年,的確是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但是後來手機普及以後消亡的也幾乎只是在一夜之間。
  • 電話亭變身「廣告亭」,誰在利用過時公用設施牟利?|荔枝特報​
    記者注意到,即便是能正常使用的公用電話,它們也只是靜靜地立在那兒,無人問津。   「誰用那東西?時代在發展,應該要被淘汰了。它存在都沒有意義了,維護要成本,裝也要成本。」 南京市民劉先生說。   這些公用電話亭平常有維護管理嗎?在太平南路,記者撥打中國電信10000現場報修,維修人員稱24小時即可修好,然而截至記者發稿,太平南路西側的公用電話機故障依舊。
  • IC卡公用電話亭該何去何從?
    然而,隨著手機、QQ等即時通信手段的普及,IC卡公用電話亭喪失了昔日的光環,它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有的淪為擺設,甚至成為城市的「傷疤」——現狀:IC卡公用電話亭殘缺破敗,成了城市的「傷疤」近日,記者對贛州市中心城區紅旗大道、文清路、文明大道、健康路、東橋路等十餘條道路上的二十幾個IC卡電話亭進行了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