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這樣的一刻,你想關掉手機,合上電腦,甚至是切斷電源,於一室之內,只想點上一支蠟燭,漫看燭火搖曳,靜聽燭花噼裡啪啦。看它逐漸變成一個閃光的點,去眷戀這最初的溫暖和靜好?
看著這道光,和他一起跨越時空,去照亮亙古的日日夜夜,為飄零的心尋一個安穩的家。若是可以,去照耀的第一個人一定是有「詩鬼」之稱的李賀。他和王勃一樣,天妒英才,慧極而早傷,死時僅27歲。
人稱「太白有仙才,長吉有鬼才」;又說長吉的詩於色彩運用上,就好像是百家的錦繡衣裳繡在一起一樣,五光十色……
被他吸引,就是這首《雁門太守行》。試以此為例,學習詩人側面描寫的方法。
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是古樂府舊題,此題最初是用來歌頌太守的,後來人們用它來寫軍旅戰爭和邊塞的題材。李賀舊題新作,結合中晚唐藩鎮割據的背景,可知此詩描寫的是朝廷和藩鎮之間的尖銳鬥爭,但究竟為哪一場戰爭,學術界還有爭論。
此詩雖寫兩軍作戰,但並沒有從正面直接描寫它們車谷交錯、短兵交接的激烈場面,而是側面描寫「角聲沖天」的戰爭激烈,將士們犧牲慘重以及奮勇殺敵,誓死報效祖國的決心。
一、景物烘託
來看頷聯,詩人不寫兩軍如何作戰,而從聽覺、視覺來描寫慘切壯烈的戰地氣氛,藉此來烘託戰爭的激烈。時值深秋,正是萬木枯黃之際,戰鬥打響了,漫天響徹的都是戰鬥的號角。詩人借號角聲體現正在戰鬥,用「滿地角聲」,既寫出了戰爭規模之大,也說明了戰爭進入到了最艱難最劇烈的時刻。戰爭如何慘烈呢?放眼望去,此時,晚霞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的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詩人借這「胭脂」「紫」等色彩,營造出一種血流滿地、黯然凝重的氛圍,以此來表現戰爭的殘酷。
詩人慾寫戰爭慘烈,卻不正面描寫兩軍正面作戰、揮戈躍馬的場面,而是借與戰爭息息相關的號角聲和戰爭結束後那種滿地鮮血、凝重悲壯的場面,渲染出凝重慘切的氛圍,從而體現戰爭的殘酷、激烈。我們在寫作時,也可以借與描寫對象有關的環境,來營造氛圍,烘託我們想要表達的人物心情、主旨。
二、對比映襯
對比,也是一種側面描寫。它可以用此物的壞襯出彼物的好,或以此物的壞映襯出彼物更壞,反之也是如此。
來看首聯,氣勢非常壯大,這形勢也非常危險。你看,黑雲翻滾,烏雲重重,這黑雲已經逼近城門,都快要把城壓垮和摧毀了。結合後文我們知道,這是在寫兩軍交戰,「黑雲」比喻的是敵人,一個「壓」字更是說明了敵軍人數眾多,來勢兇猛。而城內的我軍是如何應對的呢?只見瞬息間,風雲陡變,一縷日光從雲縫投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金光閃閃,耀人眼目。詩人把黑雲比喻成敵軍,而我軍則是這太陽光。你看,這一黑一明,一外一內,一壓城一列陣守城,形成鮮明的對比,把大戰即將開始前,敵我雙方力量的懸殊以及我軍將士奮勇殺敵的決心和戰爭的殘酷激烈,側面體現了出來。
詩人慾寫戰爭激烈,借敵我兩軍的力量、氣勢對比,正是因為力量懸殊,所以戰爭將更加殘酷,側面體現了出來。我們在寫文時,也可如此,要寫一個人的好,可以找個人和他做對比,對比之下,形象將更加鮮明。
三、以物喻人
以物喻人,託物言志,也是一種側面描寫的方法。它通過對某種象徵物形與神的具體描繪,來讚美自己所要讚美的那種人物或精神。
反映到此詩上,主要是「用典」的體現。來看後四句,詩人提到了眾人皆知的事物「易水」和「黃金臺」,用這兩個典故來表現詩人的情感。以「易水」為例。一提到易水,我們便想到了荊軻刺秦,想到了荊軻高歌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一語,此後,易水就成了壯士的象徵。詩人此時再寫易水,既說明作戰的地點,又體現守城將士拼死力戰,突出重圍,力殲敵軍的決心。「黃金臺」亦是如此,詩人借這一典故體現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再看「霜重鼓寒聲不起」,是不是借夜寒霜重,連戰鼓都擂不響,來側面體現戰爭的艱難?
欲揚先抑,或是借他人之口來誇自己,這樣的描寫,描寫對象將更加鮮明。除上文提到的「環境烘託、對比映襯、以物喻人」之外,側面描寫還有「他人反應、背景襯託、以虛襯實」等方法。
最愛癱坐在沙發上,煮一壺清茶,翻一卷詩書。看浮生若夢,看似水流年,看綻放在風中的花,搖曳著歲月的嫵媚,看澄潭月影,窺見身外的真身。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時有月到風來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