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古詩鑑賞能力是中小學生必備能力之一,也是教學難點之一。隨著教育改革對古典文學的重視,古詩詞的考查力度逐年遞增,因此提高古詩鑑賞能力也就成了當務之急,需要教師從小學起就有意培養孩子們鑑賞古詩的能力。
那麼,學習一首古詩要從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提高孩子們的古詩鑑賞能力呢?今天小徐老師應廣大家長的要求以三年級語文上冊第17課為例,既講如何引導三年級孩子鑑賞一首古詩,又幫孩子們理清本課的考點。
一、了解詩人寫作特點,了解詩人創作背景。
要想快速提高古詩鑑賞水平,那麼離不開對詩人寫作特點及創作背景的理解。
《望天門山》作者是詩人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以磅礴雄偉的氣勢、熾烈奔放的情感、瑰麗奇麗的想像、大膽驚人的想像、誇張、清新自然的語言等特點,創造出了瑰麗多彩的藝術形象,達到了「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效果,被稱為「詩仙」。
《望天門山》創作於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又帶著對未來前途的忐忑之心,當他乘舟順江而東下,途經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一樣敞開,讓他的眼前豁然開朗。於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望天門山》。而這首詩也正體現了李白曠達的胸襟。
《飲湖上初晴後雨》作者是詩人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的詩意境優美,詩意盎然,如行雲流水,而且蘇軾善於將一些哲理性的感受融入詩中,將說理和景趣融合在一起,顯得妙趣橫生。如第4 課所學的《贈劉景文》,還有今天要學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均以平淡的語言,深入淺出的引發讀者哲理性的思考。同時也體現了詩人曠達的胸襟和獨到的見解。
《望洞庭》作者唐代詩人劉禹錫,字夢得,被白居易稱作「詩豪」。他的許多作品,立意新穎,思想深刻,特別是七言絕句受到民歌的啟發,寫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
《望洞庭》這首詩的妙處,在於詩人運用幾個生動的比喻,將浩瀚無邊的洞庭湖比作一面銅鏡,一具銀盤,而湖中的君山則比作一隻小小的青螺,視角獨特,比喻新奇,視大為小,舉重若輕,既描繪出一副優美靜謐的洞庭秋月圖,又體現了詩人豪邁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二、整體感知詩意,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情感。
《望天門山》全詩以「望」字統領全詩,描繪了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景色。
《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人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出的不同風姿。
《望洞庭》同樣以「望」字統領全詩,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秋月圖。
三首詩都是寫景詩,都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之情。
三、詩意賞析1、《望天門山》
重點字詞釋義:
楚江:長江中下遊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經楚地,所以叫楚江。
斷:中斷
開:斷開
至:到
回:迴旋
孤:單獨
帆:船
詩意:高高的天門山被長江水從中間斷開,碧綠的江水滾滾東流,到這兒突然迴旋、徘徊。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隻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全詩用描繪了」斷、開、至、回、出、來「六個動詞寫出了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動態美。
2、《飲湖上初晴後雨》
飲:飲酒
湖:西湖
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正
空濛:迷茫縹緲的樣子。
亦:也
西子:春秋時代越國美女西施。
詩意:西湖水面波光閃動的晴天景色多麼美好,山色迷茫縹緲的雨天景色也很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雅的妝飾和濃豔的打扮都是那麼合適。
本詩作者通過大膽的想像,把西湖比喻美女西施,比喻新奇動人,增添了西湖的美麗和奇妙,後人因此將西湖叫作」西子湖「,可見蘇軾此詩比喻的為深得人心。
3、《望洞庭》
相:相互
和:和諧,這裡指水色和月色融為一體。
鏡未磨:沒有經過打磨的銅鏡。
詩意:湖光秋月相互輝映,顯得那麼和諧,無風時平靜的湖面就像一面沒有經過打磨的銅鏡。遠遠望去,那月下的洞庭湖裡蒼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銀盤裡盛放著的一枚青螺。
本詩中用了三個新奇的比喻,將沒有一絲風吹過,靜靜的湖面比作沒有經過打磨的銅鏡;將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將蒼翠的君山比作一枚青螺,這種以大喻小的比喻新奇獨特,令人拍案叫絕。
總之,三年級學生理解詩意並不難,難的是擁有體會詩詞意境,感受詩人獨到的修辭手法以及準確用詞的功力,並藉此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懷的鑑賞能力。而該能力的提高靠的是以上三步精析法——從了解詩人,了解詩詞寫作背景,到整體感知詩意,體會詩人情感,再到逐詞逐句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所在,在多誦讀、多分析、多積累、多賞析、多總結的基礎上方能不斷提高自己鑑賞古詩詞的能力。同學們,你們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