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這是山對水的痴戀。山水相依,眉眼盈盈,只願在你身側,護你安康。
詩韻悠悠,情意綿綿,雖不能全解,終有回甘。愛上杜甫,在步入中年之時。讀書時,我愛李白,愛他的瀟灑與豪氣;失戀時,我愛義山,喜歡在那悲傷朦朧的語調中自憐;找工作時,又愛東坡,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今天分享的是杜甫現存最早年間寫的一首詩,作於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當年詩人24歲,漫遊生活。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當雄生存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此詩是詩人早年期間,國家還處於開元盛世年間所作,與後期詩人因戰亂而呈現的沉鬱頓挫、悲愴悽然不同。此時,他和李白一樣,驕傲、瀟灑、胸懷闊達。寫此詩時,詩人剛科考失利,可此詩全無萎靡、頹喪之氣,盡顯宏闊壯麗、自信豁達之態,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與泰山同垂不朽。
詩聖寫景,如何成為「絕唱」的呢?
一.角度新穎,善於創新
寫景,對於同學們來說不是難事,一提到寫景,就想到移步換景,要把句子寫得美一點,可落筆成文,真正成為佳作者,卻並不多。
詩人的絕唱就在於寫作角度新穎。一般來說,寫名山勝水,我們大多會選取移步換景之法。而此詩卻別出機杼,不寫山門、山腳、山腰山頂所觀的景象,而是借一「望」的姿態來寫,由遠及近,自朝至暮,來寫泰山之奇。
除此之外,詩人善於創新。如首聯中「夫」這一虛字的運用。要知道唐人寫詩,少用虛字,後人更是指責宋人寫詩多用虛字,以致詩句晦澀難懂。但杜甫卻善用虛字,此是一絕,更絕的是句首發語詞「夫」,此時卻不在句首,而在句中。要知道句首的虛詞在古文中幾乎沒有置於句中的,更別提詩歌了。此時詩人用一「夫」字,指的就是「岱宗」。把「夫」放在第一句,不僅可以統領全篇,使一首古詩有氣勢,加重語氣,而且和後文的「如何」關係密切,暗含讚嘆意,與全詩情感統一。
舊題新作或是老材新寫,要有新意,有創新,才能更好地成為絕句。
二.虛實結合,寫好過渡
寫景不僅要寫眼前景,還要寫聯想,虛實結合,這樣才能給讀者更多的啟迪。
詩人就是這樣。你看首句發問:泰山怎麼樣啊!接著就寫自己所看到的實景。放眼望去,遠處的齊國、魯國都連成一片,蔥綠茂盛,連綿無盡,多壯闊呀!走近一看,山峰有高有低,有起有伏,彼時,雖處於一山之內,有的陽光明媚,有的卻幽深暗沉,多神奇啊;再靠近一點仔細凝視,山中雲氣層出不窮,看著這不斷升起的層雲,心胸也隨之開闊起來,不知不覺間,竟已日暮時分,飛鳥都回家了,只怪好看的風景太多了,我的眼睛都有些疼了……風景看到這兒,詩人的聯想就自然而然地抒發出來了:由望嶽想到了登嶽,一定要登到山頂上,想必其他山和他比較起來,肯定比泰山小啊!
二、四、五、六寫實,後兩句為虛寫,虛實結合,詩人所感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前面所見的實景上。那第三句呢,有什麼意義,放在這兒是不是多餘?
來看第三句「造化鍾神秀」,什麼意思?鍾,是擬人手法,指鍾情,大自然特別鍾情於泰山,把天下最神奇突出的、最不平凡的、最秀美的東西都放在了泰山身上。你看,前一句剛說泰山綿延千裡,非常宏大,緊接著就說泰山非常秀美不凡,四五六句則再寫泰山的雄偉奇秀!這樣一練起來,第三句的妙處就出來了,原來是文章中的過渡句啊,若是沒有它,後面的實寫則沒有力量,而且會有點突兀。正是因為有了第三句的鋪墊,才有後面的具體感受。
所以,我們在寫文章時,也要做到虛實結合,又要注重文章過渡,做好鋪墊,讓情感的抒發不突兀。
三.善用修辭,借景抒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就是為了抒情,所以我們要善用修辭,描繪畫面,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這首詩就運用到了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泰山的奇絕,表達詩人的驚喜、讚美之情。如「陰陽割昏曉」中的割字,運用擬人的手法,既寫出了了泰山的險,又寫出了泰山的一種主宰力量。再如「決眥入歸鳥」中的「決眥」則是運用誇張,這風景太迷人了,我一直睜大眼睛去觀看,眼眶都有要決裂的感覺。你看,這多誇張啊,那為何眼眶都要決裂了,我還要登上山頂了,因為泰山太迷人了,這就暗含作者對它的讚美之情。
更難得還在於最後兩句,除了直抒胸臆,表達讚美之外,這裡還有象徵之意,寄託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詩人借景抒情,言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之志,這引起了我們的共鳴,所以流傳千古,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其實這首詩和王維的《終南山》有很多相似之處,寫法上、內容上都可一一相對。如「連山到海隅」是否和「齊魯青未了」有相似之妙?一對比,就會有新的發現,不信,你試試?
當詩詞爛熟於心,是否也會脫口成詩?居家的日子就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時機,少看電視多看書,待他日疫情結束,能夠口吐華章,繪製自己的錦繡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