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由新華網與莫幹山研究院共同發起的「推動與完善都市圈建設高端對話——數字經濟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與發展」在京舉辦。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對話中表示,當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推進,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更為緊迫。
王一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資源豐富,創新要素集聚,產業體系完備,粵港澳三地在基礎研究、科技成果產業化、科技服務等方面各具優勢,再加上強大的金融市場與人才優勢,大灣區在開展創新合作,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也是經濟實力雄厚、國際化水平領先的地區,有條件在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扮演樞紐平臺和前沿陣地的角色。」王一鳴說道。
作為我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對標世界三大灣區,王一鳴表示,雖然單項比可能還不具有優勢,但綜合看,粵港澳大灣區有潛力打造成為世界級城市群。
除了機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面臨挑戰。「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個貨幣體系,三個法律體系,要素流動和交易成本相對較高,提高要素流動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是大灣區發展面臨的一個挑戰。」王一鳴說。
他認為,通過制度創新,可以打通人才、資金、信息流動的梗阻,數位技術發展也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數位化技術可以大大降低要素流動成本,降低交易費用。」在王一鳴看來,新科技革命的核心是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而大灣區是我國數位化轉型走在前列的地區。
科技創新是大灣區的核心競爭力。深化創新合作,將助力大灣區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王一鳴認為,大灣區深化創新合作要破解制度性障礙,最有效的辦法是在特定區塊內實施一些特殊政策,比如,可以在落馬洲河套深港創新及科技園先行先試,探索推進創新合作的有效做法。
他建議,粵港澳三地可探索共建人工智慧、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共享大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同時完善科技人員跨境流動政策,允許在粵工作的港澳高層次科技人員在子女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享受當地居民待遇,探索海外高端科技人才綠色通道制度等。
「如果把要素流動和交易成本降下來,粵港澳大灣區特有的體制交融優勢就會顯現出來,並將創造出新的奇蹟,這是值得期待的。」王一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