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火車,串起溫情慢生活
「齊古慢」:我國最冷的「雪野火車」
中國最北的公益慢火車古蓮到齊齊哈爾的6245次列車開行到現在已經42年,全程923公裡,途經57個站所。而它的硬座票價只有49元,平均每公裡不到6分錢。
古蓮乘降所位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古蓮林場,是我國鐵路網北方最末端的乘降所。每天13時15分,6245次列車從齊齊哈爾站出發,在零下40多度的極寒中穿行於松嫩平原和大興安嶺腹地,大大方便了當地山區居民和林業工人的生活和出行。據當地人介紹,大到蔬菜米麵,小到一針一線,大雪封山、公路封路時,這趟車就成了百姓進出大山唯一的交通工具。
甘肅綠皮火車:運行48年最低價1元
從白銀西開往長徵的這輛7515/7516次列車已運行48年,僅4節車廂、8個站點;最低票價僅1元,最高6.5元。
自上世紀90年代7515/7516開行以來,至今已近30年,卻從未漲過價。吳家川站站長介紹,這列車曾是沿線村民的「致富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乘客主要是老年人和學生,已成為沿線老百姓的「鐵路公交車」。
「秦嶺最美民生小慢車」:連結大山深處和城市的紐帶
秦嶺6063次火車,也就是人們口中的「秦嶺小慢車」,穿行在秦嶺和大巴山區已半個多世紀。火車沿線停靠38個站,走滿全程350公裡需要12個多小時。這輛最高時速僅70公裡的「小慢車」,一直是連結大山深處和城市的紐帶。這趟列車始發陝西寶雞,終到四川廣元,途經陝西、甘肅、四川三省,全程僅售21.5元,最便宜的票只要1塊錢。
這輛「慢火車」的特別之處,不僅在於蜿蜒曲折的線路和沿途的山巒美景,為了滿足了村民多樣化的出行需求,6063次列車經過專門改造,專設「惠農車廂」「通學車廂」等,以方便村民賣貨、孩子們上學路上讀書。「小慢車」每站必停,沿途的村民們可以在車上做點小生意,工作人員還貼心地為老鄉們提供農產品供求等信息,方便貨品買賣。
淄博到泰山的「莊戶列車」:由鐵路職工通勤列車變為扶貧列車
淄博至泰山的7053次列車是一趟在辛泰鐵路線上開行了40多年的綠皮小火車,它因特殊的線路和實惠的票價深得淄博南部山區老百姓的喜愛,因此這趟綠皮小火車被淄博人親切地稱為「莊戶列車」。
7053次列車全程24個站,能做到每到一個鄉鎮都停,還選擇性地停一部分村子,真真正正做到了「站站樂」。山裡的老百姓上來坐一站,只要1塊錢,直接在車上買票,給當地山區百姓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成為山區百姓出行的首要交通工具。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趟列車逐漸成了很多戶外旅遊者的「專列」,無論是休息日還是寒暑假,都有很多驢友前來體驗這趟列車。也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
退役綠皮火車上的「慢時光」
如今,隨著現代交通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慢下來在緩緩行駛的綠皮火車上,看著窗外的風景掠過,放鬆心情,靜靜享受這一刻的「慢」生活,也成了一件許多人嚮往的事。於是很多綠皮火車從鐵路上「開」到了城市中,作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承載著懷念舊日時光的情懷。
位於山東建築大學校園內的火車餐廳已經在學校「停」了好幾年。其中一列火車的第9節車廂,是曾經的「齊魯號」雙層火車上的一部分,這種火車上世紀90年代運行在濟南—青島間,是當時膠濟鐵路線上最為常見的綠皮火車。火車餐廳由這幾部分拼接而成,有濃鬱的時代特徵。這裡不僅供人們吃飯、遊玩,還能夠讓人們近距離感受鐵路文化。
在廣西柳州,有一個利用兩節內燃機車車廂改造而成的書吧,車內設置有紙質書籍1000多冊及電子書,並安裝空調、綠植等設施,可同時容納一百多人就坐閱讀。
在西安,一輛綠皮火車被改造成了一個超市,老闆是一位00後年輕人。車廂外還張貼了溫馨提示語,為居民帶來獨特的購物休閒體驗。
山東東營,綠色的火車皮「開進」了東營區海通路的馬路邊,這裡也將成為新的街邊休閒打卡地。
成都的二仙橋公園內,一輛綠皮火車停在軌道上被改裝成為火鍋餐廳,車廂內裝修精緻典雅充滿懷舊氣息創意十足,令人耳目一新。東郊記憶附近一處公園裡,有一列綠皮火車被改裝成茶坊,被茶友稱為「綠皮火車茶坊」。
從前,大部分綠皮老式火車「退役」後,往往被當做廢鐵處理,但其實這些列車都是蘊含著濃厚的歷史色彩、有保留價值的工業遺產。如今,工業遺產與旅遊、餐飲等休閒業態結合的新穎形式,已經成為了現代化城市中的別樣景觀。餐廳、圖書館、民宿、茶館……把舊火車改造重新利用,既保護了工業遺產,又形成了新的文化亮點。
「慢火車」帶著溫暖穿行在四季
高鐵快速發展,出行方式越來越多樣,可還是很多人選擇綠皮火車,這些「小慢車」是銜接城市快節奏與鄉村慢生活的紐帶。對於有的乘客來說,火車仍是他們到主城的重要交通工具,擔負著保障沿線居民每日通勤、出行的職責;有的乘客則專門去乘坐綠皮火車,為了旅行、欣賞沿途美景、追憶過去的情懷。
綠皮慢火車,不只是詩和遠方,更是有些地區的百姓與外界溝通唯一的橋梁。穿行大涼山的5633/34次扶貧列車被彝族老鄉們親切地稱為「趕集車」「致富車」「求學車」。如今,老鄉們不僅不愁吃不愁喝,也更愛美了,他們的穿著越來越時尚,逢年過節的時候,有很多彝族老鄉穿著民族的盛裝在車廂裡面對歌、拍視頻,展示著自己的幸福生活。
近年來,鐵路部門積極響應國家扶貧開發號召,認真履行社會責任,開好公益性「慢火車」。這些「慢火車」靜靜地履行著它的使命,在方便沿線老百姓出行的同時,更如「繡花針」般地幫助大家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堅韌前行。移動的車廂彷佛一個個流動的村莊,承載著山裡人家脫貧的夢想。無論時代的進程多麼快,高鐵的發展有多快,這一趟趟綠皮車依然承載了幾代人奔忙的腳步和幸福的回憶,風雨無阻地行駛。
來源:大眾網·海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