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典故
黃燜甲魚是一道以甲魚、肥母雞為主料的菜餚,出自山東濰坊,它的成名與鄭板橋有關。
相傳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大畫家鄭板橋在山東濰坊出任知縣。當時縣裡有一陳姓鄉紳,為了滋補身體,延年益壽,他取用甲魚與雞燉煮成菜,其味異常鮮美。有一次,鄉紳邀鄭板橋到家中做客,席上山珍海味、水陸雜陳。鄭板橋食後,惟獨對"甲魚燉雞"最為滿足,稱讚此菜味屬上品,並欲打聽此菜的做法。
鄉紳毫不保留地一一直說:"先把甲魚和肥母雞分別宰殺洗淨,下鍋加水加蔥薑絲和八角等調料,用旺火燒沸後,改用小火煨至熟撈出。然後把雞拆肉剔骨,將肉切成長條,再把炒鍋燒熱,下花椒油、蔥薑絲炒成黃色時,放入醬油,下煮甲魚和雞的原湯,放紹酒、味精,再把甲魚和雞條一起放入鍋內,燜燒片刻,用溼澱粉勾芡,淋上麻油,將雞條放入盆底,甲魚置其上,此菜就做好了。"
鄭板橋聽得津津有味,後來,他還將此菜告訴一酒肆好友。這位好友在原來製作的基礎上,增加了海參、魚肚、口蘑等原料,先煨後燜,使之更為鮮美,"黃燜甲魚"就此得名。
營養價值
甲魚
甲魚的食用價值很高,甲魚肉味道特別鮮美,營養十分豐富。甲魚肉及其提取物能有效地預防和抑制肝癌、胃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並用於防治因放療、化療引起的虛弱、貧血、白細胞減少等症。甲魚亦有較好的淨血作用,常食者可降低血膽固醇,因而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有益。甲魚還能"補勞傷,壯陽氣,大補陰之不足"。食甲魚對肺結核、貧血、體質虛弱等多種病患亦有一定的輔助療效。甲魚肉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涼血、補腎健骨、散結消痞等作用。
母雞
母雞肉蛋白質的含量比例較高,種類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有增強體力、強身壯體的作用。母雞肉含有對人體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是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母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