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便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倫理,成為了統御人民的道德枷鎖,而「三從四德」的提出更是將女性的地位打到了最低點。這些只是統治階級一統萬民的政治手段,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等級森嚴、階級明顯的「梯度社會」。
社會的組織形式就像一個金字塔,皇權永遠在金字塔的最頂端,最下面則是貧窮的勞苦大眾,中間則是為皇權服務的官吏。
而在紫禁城這個代表皇權的集中地,這裡的等級表現更為明顯,從普通的個人衛生問題就可見一斑。
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紫禁城裡的太監宮女們如何解決自己的個人衛生問題的。
先說洗澡這件事。在如今看來,洗澡恐怕是最平常不過和司空見慣的事情了。但是在封建社會的一些時期,洗澡並不是人人可以享有的「福利」。
紫禁城裡,洗澡的場所按照權力的不同,主要包括三種,一種是皇帝所用的溫泉,這毫無疑問是最豪華的,因為皇權就是一切,代表著地位和奢華。
另一種則是僅次於溫泉的,稱為包間。這僅僅是一些有權勢、地位比較高的太監和宮女才能享受。包間不僅空間獨立、環境優雅,而且還有更低等級的太監在旁邊服侍。
最後一種,即使通常意義上的「公共澡堂」,也叫「大浴室」,這主要給最低級的太監和宮女準備的。
因為地位低下的太監和宮女很多,所以不會有獨立的空間,但依然是男女分開的。
與宮女相比,太監洗澡更麻煩一些,因為太監後天的身體缺陷有可能造成排洩不利落,時間久了,身上便會有一股味道,但這如果讓主子聞到了,便是大大的不敬,輕則懲罰,重則喪命,因此太監洗澡比宮女還要頻繁,而且洗完澡之後,還會在身上噴上一些香料或者隨身帶香包,從而把自己身上的異味掩蓋掉。
說完洗澡,我們再說一下如廁。紫禁城裡是沒有廁所的,這一點恐怕去過紫禁城的都會知道。那麼沒有廁所,太監和宮女是怎麼解決這個難題呢?雖然沒有廁所,但紫禁城裡卻有可以移動的馬桶,存放馬桶的地方,叫官房。同樣的,因為等級的不同,馬桶的豪華程度也大相逕庭。
以奢侈出名的老佛爺慈禧太后,就有一個非常豪華的官房。這官方是一輛移動的花車,車內床的一側有一扇門,打開之後,有一個恭桶(就是俗稱的馬桶),被喚作「如意桶」。表面裝飾著綾羅綢緞,桶底有黃沙覆蓋,上面存有水銀,這樣可以做到如廁無聲無息,又無痕無味。
至於宮裡的大部分太監和宮女,設施恐怕就比較寒酸了。他們如廁的地方,不叫「官房」,而是叫「淨房」。
他們一般在各個宮院配房後的小黑屋裡,那裡放著恭桶、茅凳、便盆等。用完以後,要清理乾淨,以便後來人使用。
至於太監這一後天缺陷的特殊團體,如廁時其實並不是很輕鬆。因為閹割得不徹底,使得他們小便的時候不容易控制,容易水花四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太監一般會用一條毛巾做引流,這也是為什麼太監的身上會常備一條毛巾的緣故。
上遊號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上遊號立場,文責作者自負。如有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聯繫上遊新聞。
聯繫郵箱:syh@cqc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