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講「上報四重恩」,這個「四重恩」指的是什麼?

2020-12-13 國學雜談

知恩才會感恩,才能報恩,佛教的回向偈上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個「四重恩」指的是什麼呢?

這裡的「重」,不念zhong,而是念chong,指的是四種恩德。

一,父母恩。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恩人,孝養父母,是為人子女的責任和義務。每一個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如果我們的道德沒有成就,自己不能了脫生死,就對不起父母。俗話常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我們要是成就了,九代的祖先都跟著沾光,這才是報父母恩。

二,師長恩。佛菩薩以及歷代祖師大德,不是神仙,是老師,是我們的榜樣,他們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幫助我們,完全是無私的付出,沒有任何貪求,不為別的,只為我們早日覺悟,早日成佛。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師長給予我們慧命,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恩人,要懂得報恩。

三,國家恩。就是國家保護百姓安居樂業的恩德。在和平年代,在國家政府的保護下,我們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但只要你走出去,看看那些處於戰亂中的國家,看看那些失去國家保護的人們,他們是多麼的可憐,到處受人歧視,被人欺負,你就能感受到國家的恩德了。

四,眾生恩。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喝的水、吃的飯、穿的衣服,以及一切生活所需,無不是別人為我們提供的。你可能覺得錢是你賺的,東西是你花錢買的,可是如果農民不種地,工人不生產,所有人都不付出,你即使再有錢,又到哪裡去買呢?

不但有情眾生對我們有恩,那些無情眾生,比如花草、樹木、江湖湖泊對我們都有恩呀沒有它們,我們人類就無法生存。這世界上的一切眾生,都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所以要懂得知恩報恩。

相關焦點

  • 回向偈中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分別指的什麼
    回向偈中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分別指的什麼。我們平時在念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等後,往往有一個回向,就是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 佛教常講的「四重恩」是什麼意思?
    大家在寺院經常聽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句話,那麼這個「四重恩」是什麼意思呢?第一個是父母之恩。嚴格的說,我們自己要不能成就這一生的道德,我們對不起父母。這一生我們自己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對不起父母。
  • 略說佛教上報四重恩之要義
    作者:法聚佛教中講的四重恩為: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土恩四、三寶恩佛在諸多經中都開示過上報四重恩。今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為主導,通過經中詳細的開示,明白利益眾生應知恩報恩,也明白何為四重恩及其緣起的道理。眾生之間互有因緣,恩恩怨怨常相伴。佛說上報四重恩,明確了何為四重恩,及知恩報恩的意義,和不報恩的過失,以及恩將仇報的可畏果報。佛教我們心無所得而修波羅密,即修真實波羅蜜,是則名為真實報恩。這樣修為才能真正使眾生都得到安樂。
  • 千歲寶掌禪師開創的道場,憶起佛家大德報國恩,何為佛教四重恩呢
    千歲寶掌禪師開創的道場,憶起佛家大德報國恩,何為佛教四重恩呢古來大抵有說:「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和傳統,儒釋道之三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將近兩千的歷史,經歷華夏文明歷朝歷代的變革中,形成了具有獨特的佛家思想,與儒道文化取長以補短,萬物以衝和,方為中華之真精神。佛家有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那麼何為四重恩呢?
  • 什麼叫「上報四重恩」?分別為哪「四重」?
    佛陀說,我們有四個感恩和報恩的對象,那也正是我們幸福和快樂的泉源。這就是我們所需報答的「四重恩」,他們分別是,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三寶恩(佛寶恩、法寶恩、僧寶恩)。眾生恩:有一次,有人供養佛陀一碗水。佛陀先感恩這碗水,才把水喝下。有人問佛陀為什麼感恩這碗水,佛陀回答:「因為這碗水裡有大約84000個眾生。」佛陀的意思是:我們應該感恩一切眾生,因為我們和一切眾生都是互相依存的。什麼是眾生?
  • 佛說:一個人,能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能離苦得樂!
    佛說:一個人,能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能離苦得樂!印光大師曾說過:我們講修善法,要從根本改。當我們從根本修,心裡沒有一個惡念,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回向偈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要真的做,不是口頭上說說就完了。保持自己的正念,時時刻刻把這個法門推薦給別人,介紹給別人。這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上報四重恩」。四重恩第一就是佛恩。以什麼報佛恩?
  • 道教常識:道教所說的「四恩三有」指的是什麼?
    四恩三有均利,十洲三島任逍。」句中的十洲三島指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四恩三有」的四恩,指的是道教以世人當報的四重之恩,一天地恩、二君王國土恩、三父母恩、四師長恩。三有,道教謂眾生中,凡有情、有識、有緣者,稱為三有,修道者皆親之。簡單的說四恩就是民間熟悉的天地君親師。從古至今,民間一般會將「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奉於中堂進行祭祀。
  • 學佛的一個必要前提就是愛國,佛教之中四重恩中就有國家之恩
    儘管佛教是世界性的,它推崇無限的宇宙大同胞主義,愛全人類乃至愛一切眾生,但佛教仍認為愛國主義是實現宇宙大同胞主義的基礎,主張若要愛全人類,必先要從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做起,因為佛教徒不管在家的出家的都不能沒有自己的祖國,否則便無從生根,所以中國佛教歷來具有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把莊嚴國土、振興中華作為其基本的道德義務和道德要求。
  • 上報四重恩才是真正的佛子行
    經中說:身為佛子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這是佛弟子最根本的戒律,只有這樣才能使佛弟子升華自己,而不至於迷惑顛倒,墜入五欲六塵的深淵,使自己的家人痛不欲生,也葬送了自己的法身慧命,人都有一葉障目的習性,一旦被魔障侵入心靈,便會身不由己,而做出很多有損法身慧命的錯事
  • 靈隱寺光泉法師:佛教不能「關門打坐」要揚孝於行
    王剛 攝中新網杭州8月27日電(記者 李佳贇)「在當今社會,佛教不能關起門來『念佛打坐』,還要有濟世情懷,用真誠和責任弘揚『孝道親情』。」8月26日,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杭州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孝文化受到衝擊的當下,中國佛教界有責任傳承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讓「慈孝土壤」流芳滴蜜,讓「慈孝種子」落地生根。
  • 佛教:這三種人,千萬不可傷害,因果報應很重!
    善業得福報,惡業遭惡果,正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就是這個道理。佛門中講「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不論我們曾經傷害過誰,一定要記得常修懺悔心。悔過,並且不再作惡,不再造惡業、結惡緣,是為吉祥。經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佛教:如果你信佛,千萬不要傷害這4種人,果報很大!
    佛是什麼?不是什麼神秘力量,佛是覺悟的人。佛雖然有無量神通,但佛從不以神通示人,也勸人不要執著迷信神通。信佛,其實就是教我們信因果,我們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不敬畏因果。一個人真正明白了因果,就不會有什麼想不通的人或事。
  • 佛教:孝敬父母,分為三個等級,你都了解嗎?
    譬如《詩經》中有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父母操勞一生,將我養育成人,欲報答他們的恩情,直達天庭都難以企及。感恩父母是各地文化的共同元素,但是報答父母的形式,卻不盡相同。以對傳統社會影響深遠的儒家文化為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孝之始也。」再有「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1988年:趙樸初在四川尼眾佛學院的講話_佛教_鳳凰網
    我們佛教最重要的當務之急就是培養人才、造就人才,尼眾方面要多出隆蓮法師這樣的人才,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我們的希望是這樣的。我們為什麼要造就人才呢?這是因為佛教的事業要振興。佛教事業是什麼?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後提出的兩句口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也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提口號呢?莊嚴國土就是要報國家恩,利樂有情就是要報眾生恩。
  • 佛教中講的慧根,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慧,就是指人的大智慧。這裡的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它是一個有序的過程。一個人要想擁有智慧,就要先做到戒。如果戒都做不到,就無法生發出智慧來。很多人以為,佛陀說的戒,指的就是佛教中的戒律。其實不然。真正修行過,讀過佛經的人,知道一個人修行,最主要的是修心。持戒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 佛教講的上根、中根、下根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經常講一個人根性如何如何,那麼什麼是根性,這幾種根性又有什麼差別呢?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下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在評論區討論。根性是什麼呢?簡單講就是一個人的妄想執著,對自性光明造成的障礙程度。妄想執著越少,對自性障礙的就越小,自性就越透亮清晰,我們說這個人的根性就高。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一下根性的種類:一,上上根。佛典中「沾花一笑」的摩訶迦葉,六祖惠能大師,這都屬於上上根。不用繞彎子,不用方便說法,直接給他講究竟了義的佛法就行,一句話,乃至一個動作,一個示現,他就當下大悟。
  • 佛教講的「五毒」是什麼?
    佛教講的五毒,不是世間的五種毒藥,而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習性,這五種習性會像五種毒藥一樣,障礙我們的本性,使我們產生無邊無盡的煩惱,讓我們承受種種的痛苦。修行,就是為了對治這五種習性,剷除我們的煩惱根源。下面我們就具體說明一下,究竟什麼是五毒?
  • 廣東宗教界舉行「四進」活動啟動儀式 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9月11日上午,廣東省宗教界在佛教光孝寺、道教三元宮、伊斯蘭教先賢清真寺、天主教石室聖心大教堂、基督教東山堂同時舉辦國旗、憲法和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四進」宗教活動場所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