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館成立百年:北宋範寬《雪景寒林圖》領銜展至10日

2020-12-14 澎湃新聞

1918年6月1日,天津各界名流500餘人聚集在省議會廳,當天,天津博物院正式宣告成立。百年後的6月1日,天津博物館大廳人頭攢動,來自於全國近百家博物館和大學的同道濟濟一堂共同慶祝天津博物館成立100周年。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悉,宋代範寬《雪景寒林圖》

領銜「耀世奇珍——天津博物館藏文物精品陳列」,這一國寶級文物僅展至6月10日。

與《雪景寒林圖》一起展出的還包括北宋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南宋蘇漢臣《嬰戲圖》(此兩幅展至6月10日),南宋·佚名《中興瑞應圖》、南宋·趙孟堅《水仙圖》(此兩幅展至6月24日)等

同時展出的「守望文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 1918-2018」、 「文海擷珍——天津博物館藏近代文獻展」則講述了天博的百年曆程。

天津博物館成立100周年

6月1日上午,「天津博物館成立100周年暨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18年會」啟動儀式在天津博物館隆重舉行。

從1918年6月1日,到20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館走過了整整100年的歷史。為紀念天博百年華誕,天津博物館精心設計,陸續推出了紀念天津博物館成立100周年系列展覽:「守望文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1918-2018」特展、「清代中期繪畫特展」、「文海擷珍——天津博物館藏近代文獻展」、「琉光溢彩——王桐發梁世平夫婦捐贈西洋玻璃器展」。這四個展覽既有天博百年的發展歷程,又有珍貴文獻的集中展示,既有館藏清中期繪畫精品,更有捐贈者捐贈的精美玻璃器,加之天博精品廳調陳,拿出了西周太保鼎、宋範寬雪景寒林圖軸、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三大鎮館之寶的真跡真品,將天博百年紀念活動推向了高潮。

天津博物院展覽會成立紀念

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

天津博物館成立以來,多位文物收藏和鑑賞家將他們傾注一生收藏的古物慷慨捐贈給國家,為天津博物館的收藏打下基礎。周叔弢捐贈的文物包括910方璽印,256卷敦煌遺書等。捐贈者代表周叔弢的後人向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表示,周家祖輩一直有收藏的傳統,即使在戰亂期間仍在重金購入文物。周叔弢當時卻說,等天下太平,要文物捐獻給國家。周家後人也一直重視文化的傳承,同時也呼籲,在民間收藏興盛的當下,希望有使命和擔當的藏家講捐贈繼續。

而在天博百年華誕之際,「王桐發梁世平夫婦捐贈西洋玻璃器展」展出王桐發捐贈的西洋玻璃器70件(套),填補了天博西洋玻璃器收藏的空白。

西洋玻璃器展展覽現場

百年沿革,縮影中國近現代歷史

「守望文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 1918-2018」以大量圖片和資料講述了從「天津博物院」到「天津博物館」到百年曆程:

展覽現場

雖然天津博物院成立於1918年,但早在1913年,嚴修之子嚴智怡(1882—1935)等人就開始天津博物館的籌備工作:在參觀「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期間,專程考察了美國的一些博物館、美術館等,徵集到許多人類學文物和自然科學標本;回國後的嚴智怡等人在河北公園內的商品陳列所裡成立了「天津博物院」籌備處,並向社會徵集展品,很快徵集到自然標本1400種、古代文物2300種。但因為大水,原計劃於1917年10月10日召開博物院成立大會延期。

天津博物院創始人—嚴智怡

直至19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院正式舉行成立展覽會,會期兩個月,觀眾達2.8萬餘人。會後,博物院遷入北寧公園東側的舊勸業道署。此後幾年,天津博物院繼續徵集文物、標本,修繕館舍,布置陳列。在此期間,學校和機關團體可隨時參觀。1923年2月25日,天津博物院再次開館,而後1928年11月,天津博物院更名為河北第一博物院;1935年1月又改名為河北博物院。

天津博物院

天津淪陷後,1937年8月,日軍強佔河北博物院院址,並將文物洗劫一空。剩餘的極少部分文物由院長姚彤章等人運至市立美術館,並在美術館內成立辦事處。1941年1月,河北博物院又更名為天津特別市立博物院。日本投降後,1945年12月,天津特別市立博物院改名為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院陳列品說明書

但新中國成立後,天津市政府接收博物館時,博物館只是一座有四五間房子的兩層小樓,斷壁殘垣,除了一間平房辦公室外,其餘都是陳列室,每間陳列室大約有十五六平方,放著六七個舊展櫃,幾乎沒有像樣的文物。

此後,天津博物館的名字館址幾經變革,1957年,郭沫若為它題寫館名;1963年,劉伯承前來參觀並題字:「今日參觀觸目皆琳琅珠玉」……直至「文革」後期天津市博物館分為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和彩塑工作室四個獨立單位。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外景

其中「藝術博物館」組建於1957年12月10日,以古代、近代、現代藝術品和地方民間藝術品為主要內容,普及藝術知識、為科學研究服務。後又幾經變遷,最終於2004年與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合併成為如今的天津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繪畫收藏極為豐富,約有近萬件藏品。除了部分宋元時期的堪稱國寶的繪畫精品外,以明清時期繪畫作品為收藏大宗。宋代範寬、趙孟堅、明代沈周、朱耷等的作品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現天津博物館館藏《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元·邊魯起居平安圖》等都是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館藏。在注重傳統文物收集的同時,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徵集了一百餘件天津地方民間藝術品。「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伊德元」剪紙等這些過去博物館認為無藝術價值、不收藏的民間藝術藏品成為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特別之處。

天津市文化局關於成立「天津市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的文件

陳列方法上,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建館沒有沿用垂直的、按歷代順序組織陳列的方法,而是採用橫向斷代,以專題、專室方法進行陳列。這種陳列方法曾在國內公認是獨特的,至今也仍在沿用。而專室、專題陳列、地方性、時代性構成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又一獨特風格。

2004年12月20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合併為天津博物館(館址位於河西區友誼路31號),2012年5月,天津博物館新館建成開館,與天津美術館、天津圖書館和天津自然博物館等毗鄰,構成天津文化中心,天津博物館也是天津地區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的博物館,收藏各類文物近20萬件,圖書資料20萬冊。

2018,天津博物館的百年,她展示的是歷史,而她本身也是可謂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與時代的變化與國運的興衰息息相關。

範寬《雪景寒林圖》領銜精品陳列

為迎接天博百年華誕,「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調整了部分展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範寬《雪景寒林圖》真跡時隔6年再次展出(僅展至6月10日)。

《雪景寒林圖軸》,宋,範寬

宋代畫家範寬所作《雪景寒林圖》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該圖為三拼絹的大幅畫作。全畫布置嚴整,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皴擦、渲染並用,盡顯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被公認為範寬的傑作。與臺北故宮《溪山行旅圖》相似,《雪景寒林圖》的署款也需要一番找尋,在畫面前景的樹幹中,隱約可見「臣範寬制」四字,《宣和畫譜》中記《雪景寒林圖》曾收於宮廷御府,這很可能是範寬專為宮廷所作(也有專家認為《溪山行旅圖》最符合範寬的風格,而《雪景寒林圖》上的籤名為後人添加,可能是與範寬年代相近的北派其他畫家的作品)。

《雪景寒林圖軸(局部)》,宋,範寬

歷經清代收藏家梁清標、安岐鑑藏,乾隆時收入內府,存於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掠圓明園時流落民間,後被工部右侍郎張翼購得,從此由張翼、張叔誠父子兩代收藏。經過近千年的流轉,《雪景寒林圖》是現存於大陸唯一的範寬作品,張翼、張叔誠父子更是對其倍加真愛,連自己的家人都秘不展示,有幸能目睹其精彩的人更是寥寥可數。在張氏父子的悉心保管下,《雪景寒林圖》保存完好,除畫絹自然變色外,幾乎沒有破損殘缺。1981年,張叔誠先生懷著滿腔愛國熱情,毅然將其捐獻國家,成為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收藏家張叔誠先生第三次向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捐獻文物

自唐「安史之亂」後,王維的山水詩(山水畫)把人從現實領域的絕望(行到水窮處),帶到了山水世界的領悟(坐看雲起時),「山水」成為了中國文人尋找生命本質和價值的一種方式。五代十國因政體分立,加之地理環境各異,孕育出不同繪畫面貌,而山水畫也與此多元發展,其中尤以「荊關董巨」為代表。

到了北宋,軍事孱弱,但文化活動興盛,趙匡胤在建國之初就設置臨時性畫院,宋太宗則於984年正式設立「翰林圖畫院」,吸收西蜀(黃荃父子)、南唐(董源、巨然)等地優秀的宮廷畫家,並尋訪民間畫藝精湛的畫師。在山水畫方面,延續五代荊浩(10世紀前半葉)、關仝(約907-960年)華北畫風的李成(916-967年)、範寬(約950年-1032年後)成為多數畫院畫家遵循的典範。

範寬,字中立,華原人(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初學荊浩、李成,後自成一家。範寬的「寬」和「中立」,並非他的名和字,而是他山水作品的品格和嚮往。範寬的山水畫,初學李成,又師荊浩,後有所領悟,感嘆道:「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諸物者,未若師諸心。」這是他的心得體會,也是中國山水創作的重要論點。

展覽現場

相比臺北故宮所藏的《溪山行旅圖》205.5x103釐米的尺寸,天博的《雪景寒林圖》193.5 x 160.3釐米,寬度上略勝一籌,站在這幅宋代的雪景面前,瞬間忘了天津的高溫,像是一頭扎進北宋的雪天。白雪皚皚中,雪峰屏立,山勢高聳,山麓水際邊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無波,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表現了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象。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記者發現,《雪景寒林圖》的展出暫無需排隊觀看,看觀眾似乎都有備而來,面對這難得一見、僅展10餘天的《雪景寒林圖》,不少觀眾趴著玻璃希望能看得更清晰,被配有各種工具輔助觀看。討論北宋山水的筆法,尋找樹幹上的範寬款識。一輪輪的討論和觀看玻璃指印模糊,觀眾拿出紙巾擦拭之後,再繼續品讀。

與《雪景寒林圖》一起入駐「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共有15件書畫作品,其中包括北宋·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南宋·蘇漢臣《嬰戲圖》(此兩幅展至6月10日),南宋·佚名《中興瑞應圖》、南宋·趙孟堅《水仙圖》(此兩幅展至6月24日),元代·錢選《花鳥圖》、元代·邊魯《起居平安圖》等。

《金明池爭標圖》,宋,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所作《金明池爭標圖》成為當下領略北宋東京汴梁順天門外三月時節龍舟爭標,郊遊賞玩繁華勝境的最直觀方法。畫中描繪的景物、活動與孟元老所撰《東京夢華錄》中《三月一日開金明池瓊林苑》、《駕幸臨水殿觀爭標賜宴》記載基本吻合,因此又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金明池爭標圖》(局部),宋,張擇端

北朝至唐的經卷,宋代範寬、張擇端、蘇漢臣、趙孟堅,元代趙孟、吳鎮,明代沈周,直至同期在博物館五樓展出的「清代中期繪畫作品特展」,勾勒中國繪畫的發展歷程。

而在天博的眾多珍品文物中,西周太保鼎可以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之一了,作為天津博物館的館標的設計參照。百年之際也在「精品館」展出。

據傳,此鼎為清道光、鹹豐年間山東省壽張縣梁山出土。器型端莊厚重,紋飾華麗繁縟。自出土之日,便受到收藏家的青睞,歷經李宗岱、丁麐(麟)年、徐世昌等名家收藏。太保鼎最後一位私人收藏者徐世昌, 1917年冬,經柯劭忞介紹,徐世昌將太保鼎同太師鼎、小克鼎及克鍾共四件重器一併收入自己的弢齋中,同時還請柯劭忞的兒子柯昌泗對這幾件青銅器考釋著錄,更進一步了解到了它們非凡的歷史價值。1958年,徐世昌孫媳張秉慧將此鼎與太師鼎、小克鼎、克鍾一同捐獻國家,收藏於天津博物館。

展覽現場的西周太保鼎

西周太保鼎(局部)

從創始人嚴智怡、到張叔誠等捐贈人,一個個人物勾勒出天津博物館的百年,也勾勒出天津的歷史。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座大學,在新一個百年伊始,天津博物館還在館區部署多個無線網絡接入點,為觀眾搭建迅速、優質的無線網絡環境,並設置了智能語音導覽機,為觀眾提供有別於以往的全新體驗,也藉此開啟網際網路的時代。

耀世奇珍 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展覽現場

此外,天津博物館百年慶典的同時,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18年會召開,今年的主題是「傳承與發展」。來自全國120家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文博界知名專家學者150名代表,通過講座報告、分組研討,就當今中國博物館發展走勢、博物館發展理念及實踐、博物館人才需求及建設、中國博物館的現狀及未來等闡述觀點、發表意見。

相關焦點

  • 天津博物館百年華誕,範寬《雪景寒林圖》真跡時隔6年再次面世,只展10天!
    天津博物院成立時的合影圖片來源:天津博物館官微百年後的今天,6月1日天津博物館大廳人頭攢動,來自於全國近百家博物館和大學的同道濟濟一堂共同慶祝天津博物館成立100周年。■ 範寬《雪景寒林圖》領銜三大鎮館之寶,只展10天,要看抓緊!幾天前,也就是5月28日,天津博物館的「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展廳閉館一天,對部分展品進行了調整。
  • 去天津博物館,絕對不能錯過珍寶館,這些稀世珍寶定讓你大開眼界
    天津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儘管是近年新建的,失了不少古味,卻依然是承續天津地方歷史文化的主要場所。博物館共4層,一樓是「天津人文的由來」,二樓是館藏文物精品展,三樓是「中華百年看天津」,四樓是書畫展。
  • 天津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周鼎」、「宋圖」、「清瓷」
    天津,「津門」故地。京杭大運河開通之後,成為北方重要的水陸碼頭。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天津被迫開放通商。此後,多國在此建立「租界」,西方文化亦蜂擁而至。受此影響,天津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官辦博物館之一——時稱「天津博物院」。
  • 天津博物館
    由此,天津得了個「哏兒都」的美號。「哏兒都」的氛圍就是生活氣息濃重,不拘束,很自在,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  在這一派煙火氣中,人們忽略了天津的另一面,天津是一個文化教育發達的工業城市,是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說到這,您可能已經想到天津還有著名的南開大學、天津大學。但您是否知道曾經國人以擁有為傲的飛鴿自行車、海鷗手錶,日常用的鴕鳥墨水、鬱美淨護膚霜,都是天津出品。
  • 千年後發現《溪山行旅圖》範寬籤名 李霖燦:能與範寬有此因緣,不負...
    ■範寬 溪山行旅圖■藏在畫作右下角樹叢中的畫家籤款■郭熙 早春圖■範寬 雪景寒林圖軸 天津博物館■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近日,國之瑰寶、北宋山水畫扛鼎之作《溪山行旅圖五代到北宋,山水畫高峰日前,三件在美術史上鼎鼎大名的北宋山水巨作——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再度引起各方關注。有媒體報導,它們極有可能在2021年10月,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再度展出。
  • 北宋範寬:畫山畫骨更畫魂
    【名稱】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年代】宋代【簡介】絹本,淺設色畫,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故宮舊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傑作。
  • 天津博物館的文創品
    天津博物館也不承讓,它的鎮館之寶《雪景寒林圖》,宋代大家範寬的巨作,初看高冷,再看調皮,藏著大師的小幽默。 ▲雪景寒林圖範寬,「得山之骨法,超越唐世者」,趙孟頫稱讚範寬的畫是「真古今絕筆也」,這幅《雪景寒林圖》是他為數不多的真跡,存世的範寬真跡,有《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三幅,前兩幅都在臺北故宮
  • 天津博物館建館百年 三大鎮館之寶齊亮相
    新華社天津6月1日電(記者周潤健)天津博物館1日迎來建館100周年。為慶祝百年華誕,天津博物館推出四大展覽,其中,西周太保鼎、宋範寬雪景寒林圖軸、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這三大鎮館之寶真跡真品齊亮相。
  • 天津有哪些一定要去打卡的博物館,你去過幾個,天津博物館推薦
    一:天津博物館在博物館的四樓,是疫情展,展現各方人員在疫情中的努力和奉獻,三樓是天津百年展,展現的是百年來的天津發展史,二樓是文物精品展,從戰國的玉器,到清代的瓷器,還有名家的書畫。一樓是天津的人文由來,從石器時代到現代人類。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比如論及範寬的繪畫風格,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中說:「剛骨之勢,不犯前輩」,似乎五代畫家荊浩、關仝的個人風格也大致如此;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記載:「範畫林木,或側或欹,形如偃蓋,別是一種風規。」畫樹有傾斜、有扭轉,畫樹葉的輪廓像傘蓋就有不一樣的「風規」,那麼好吧,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等,那一家畫樹不是千姿百態?這算是什麼「風規」?
  • 範寬山水畫欣賞
    初學李成,後感悟「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造化」,遂隱居終南、太華,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畫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用筆強健有力,皴多雨點、豆瓣、釘頭,山頂好作密林,常於水邊置大石巨巖,屋宇籠染黑色。作雪景亦妙。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善畫山水,師荊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別成一家。
  • 天津博物館耀世奇珍展廳的三件鎮館之寶(一瓶、一畫、一鼎)
    清乾隆琺瑯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2、天津博物館三件鎮館之寶之一的——北宋範寬的《雪景寒林圖》。範寬是我國北宋時期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現存傳世範寬的畫作非常少見,已知為範寬所繪的畫作全世界僅兩幅,一幅為天津博物館這幅《雪景寒林圖》,而另一幅則是非常著名的《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幅圖橫寬160.3釐米,縱高193.5釐米,絹本設色。
  • 去天津博物館,一定要看這幾件鎮館之寶
    天津博物館創建於1918年,現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收藏各類文物近20萬件。20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館迎來了百歲的生日,專門展出了一些平時很少示人的鎮館之寶。這樣難得的機會不能錯過,所以我專程去天津博物館參觀了這些珍寶,分享給大家。
  • 北派山水畫代表——「寫山真骨、與山傳神」 範寬(宋)- 繪畫合集大賞
    中國山水畫始於五代時期,而真正崛起卻是在北宋。身為北宋畫家的範寬,先後拜師五代時期具有影響的大畫家季成、荊浩。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闢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全、李成並列,普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後人將範寬與季成、董源二人合稱「宋三家」。
  • 一周觀展指南|天博百年看鎮館之寶,巴黎探索現代藝術起源
    天津博物館迎來了百年慶典,並展出北宋範寬《雪景寒林圖》等三大鎮館之寶,浙江美術館也迎來了期待已久的《巨匠之路:法國安格爾博物館藏品展》。此外,法國蓬皮杜的「法國藝術家聯盟(UAM)作品回顧展」則試圖探索20世紀上半葉法國現代藝術的起源和交匯;倫敦西區為了慶祝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RA)成立250周年,舉辦了旗幟藝術裝置的戶外展。
  • 天津機場與天津博物館合作 新版登機牌為天津616歲慶生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是天津616歲生日,記者從天津機場了解到,天津機場與天津博物館合作推出了印有天津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新版登機牌,為城市慶生。  據天津機場相關負責人介紹,昨天已有90萬張印有天津博物館部分館藏精品的登機牌正式與旅客見面。
  • 範寬-《谿山行旅圖》賞析
    可見,這幅名畫曾經被收藏於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繼續看畫,就會發現第二枚御用方印,這枚「御書之寶」的印鑑,是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
  • 驚豔|天津專屬登機牌來了!
    今天 天津機場與天津博物館 聯合獻上「生日禮」 推出>印有天津博物館館藏文物的 天津機場新版登機牌 為城市慶生
  • 【覓畫記】範寬:為山水者,惟中正與成稱絕(上)
    北宋劉道醇在《聖朝名畫評》中稱:「宋有天下,為山水者,惟中正與成稱絕,至今無及之者。」中正即範寬,劉道醇在此將範寬與李成並稱,認為他們二人乃是北宋時期最有成就的山水畫家,劉道醇還把範寬的作品列入「神品」之中:「範寬,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奇趣。雖雪月之際,必徘徊凝覽,以發思慮。學李成筆,雖得精妙,尚出其下。遂對景造意,不取繁飾,寫山真骨,自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