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國王李氏,老子李耳的後裔,遼東李氏一支,都不是外人

2020-12-23 騰訊網

公元1392年,明朝建立已有二十五年,而對於朝鮮則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時年五十八歲的李成桂在開京壽昌宮即位,次年改國號朝鮮國,由此開創了朝鮮李氏王朝五百年的基業。然而,很少人知道,這位姓李的朝鮮王卻是老子李耳的後裔,遼東李氏的一支。

李成桂

眾所周知,老子姓李,名聃,在周平王時擔任過太史。老子的兒子卻鮮有人知。老子的兒子名叫李宗,魏國將其封在段地,為幹木大夫。李宗生李同,在趙國擔任大將軍,後來其子李兌,已成為趙國的宰相。李兌生李躋,在趙國被封為陽安君。李躋後生兩個兒子:李雲、李恪。其中,二子李恪生李洪,卻成為秦國的太子太傅。之後,李恪這一支後裔多人在秦國做官為將。李洪之子李興族,一名李汪,為秦國將軍,李興族生李曇,在秦國擔任御史大夫。

李曇後生四子:李崇、李辨、李昭、李璣。其中,長子李崇為隴西房始遷祖,而四子李璣為趙郡房始遷祖。因此,我們可知從老子李耳到李璣的世系鏈:李耳——李宗——李同——李兌——李躋——李恪——李興族——李曇——(李崇、李辨、李昭、李璣)。

老子李聃

李崇作為隴西房始遷祖,其後裔子孫繁衍到漢朝時,有號稱飛將軍的李廣這一支。而李璣作為趙郡房始祖,其十四世孫李寶在後漢時遷往遼東襄平,成為遼東李氏的始祖。

李寶的三十九世孫李翰,因避戰亂,從世居已經四十代的遼東遷往朝鮮半島,並在當時的新羅王朝官至司空。到李翰的十八世孫李安社時,李氏成為世居全州的豪族。然而,新上任的知州是個貪官,魚肉百姓,李安社為了百姓,批評知州並要追究其責,遂與知州產生了矛盾。知州多次加害李安杜及其家人,為此,李安杜不得不攜帶家人遷回間島(今吉林省延邊一帶)。之後,李安杜被元朝任命為管理五千戶的達魯花赤。

高麗時期全圖

到李安杜的兒子李行裡和孫子李椿時,都沿襲了千戶的官職,曾孫李子春也在元朝官至雙城(即永興)萬戶兼兵馬使。後來,李子春積極支援高麗閔恭王徵伐倭寇有功,被授予大中大夫,官至司僕卿,成為高麗末年朝中之權臣。

至此,誰也不會想到遼東遷往朝鮮半島的李氏,會在朝鮮半島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發生在了李子春次子李成桂的身上。李成桂,自幼智力超群,射術高強。1356年,高麗恭愍王朝起用其為大將。當時的高麗政權日漸衰落,秩序紊亂,內部叛亂四起,外部不斷入侵,國勢危在旦夕。此時,李成桂被任命為高麗金吾衛上將軍、東北面上萬戶等軍事要職,並率軍四處徵戰。李成桂果然是一代將才,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威震四方。對內粉碎崔濡叛亂,對外抗擊入侵之倭寇,並與崔瑩強強聯合,挫敗林堅等一夥朝廷重臣。

高麗恭愍王

隨後,李成桂奉禑(xú)王之命率軍出徵遼東,並任右軍都統使。然而,李成桂率軍到達鴨綠江邊後,卻調轉軍隊返回京都,除掉反對派,並廢了禑王,擁立昌王。昌王無疑是李成桂權力的傀儡而已。1392年,李成桂看到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在壽昌宮登上王位,為穩定民心,暫不改國號。第二年,李成桂正式宣布將高麗國改國號為朝鮮國。

李成桂當上朝鮮國王后,按照慣例,追尊四代祖分別為穆祖、翼祖、度祖、桓祖,並以世居地全州為祖籍,李成桂也成為全州李氏中始祖。後隨著全州李氏繁衍昌盛,派系也越來越多。李成桂當國王之前的先祖稱「璿 (xuán)源先系」。其中,有李翰的十五世孫李端信為始遷祖的侍中公派,以李翰的十六世孫李琚為始遷祖的平章事公派,以李翰的十八世孫李英襲為始遷祖的主簿同正公派等三個派系。又從穆祖、翼祖、度祖、桓祖的子孫中分出十八個派系。李成桂當國王后裔子孫稱「璿源世系 」。從太祖李成桂的王子王孫中共分出九十八個派系。這三個部分合起來共有一百一十九個派系,其中以李氏王朝世宗大王之子密城君為始遷祖的密城君派中,共出了六名政丞,三代大提學,成為李氏豪族中的名門,為全州李氏之冠,以定宗王之子李厚生為始遷祖的德泉君派中湧現出父子大提學三名和領政議的名家,位居第二。

李成桂之子李芳遠

李氏朝鮮自太祖李成桂於1392年開國到末代王昰李坧(zhǐ)時,於1910年被日本吞併,共傳20代27王,歷時五百一十九年,朝鮮史稱「李氏王朝五百年」。之後,朝鮮末代王李坧之子李承晚,早年從事反日獨立活動,後長期居住在美國。一九四五年,隨美軍返回南朝鮮。一九四八年,在美國支持下就任韓國總統。一九五零年,爆發韓戰,美國侵朝,中國人民抗美援朝。韓戰結束後,李承晚仍鼓吹用武力統一,卻在一九六零年爆發人民起義。李承晚不得不被迫辭職,後逃亡夏威夷,五年後死於此地。

李承晚

統治朝鮮王朝五百年的李氏,作為遼東房李氏的後裔,不論如何繁衍世系,都與中國的李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祖先的發源地在中國,中國才是他們的根。一張李氏世系傳承鏈可一覽無餘。

李耳——李宗——李同——李兌——李躋——李恪——李興族——李曇——(李崇、李辨、李昭、李璣)——李齊——(13世孫)——李寶——(39世孫)李翰——李競休——李安杜——李行裡——李椿——李子春——李成桂——李芳遠——李祹——李瑈——李暲——李娎——李懌——李峼——李昖——李琈——李倧——李淏——李棩——李焞——李昑——李愃——李秉源——李球——李昰應——李熙——李坧——李承晚。

朝鮮高宗李熙

朝鮮李氏王朝的歷代君主,雖然並非一系嫡傳,也有從旁支過繼而來繼承王位,但他們毫無疑問都是遼東李氏始祖李寶的一支,更是老子李耳的後裔子孫。尋根問祖,還要追溯到老子。追溯得越久,與中國李氏的關係越密切,以血緣論,都不是外人。

相關焦點

  • 姓李的我們,你知道李氏家族的歷史嗎?
    人數統計世界上有大約2-3億李姓人口,韓國、越南、朝鮮李僅次於金和阮,人口排第一位;在華人佔少數民族的美國,李姓竟排到22位,超過很多美國本土姓氏。來源第一個來源:源於嬴姓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徵,或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
  • 李氏族人:你值得拜祭的李氏祠堂
    相信很多李家人都參加過家族的一些祭祀活動,那麼對於我們「李姓」來說,除了自己家族的祠堂,還有哪些值得我們一去的祭拜地點呢?殿內供奉著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貞,以及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李氏「顯姓始祖」老子李耳的聖像。近年來,相繼有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菲律賓、美國、荷蘭、印度尼西亞、日本、加拿大、印度、臺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及大陸29個省、市、區的李氏組織和李氏族人10萬多人次到李家龍宮尋根祭祖,是我們李家人的祭祖聖地。
  • 鶴山客家李氏源流——李氏文化
    春秋的李耳、李離、戰國的李悝、李冰、李牧、秦朝的李斯等都是載於史書的人物,因此,無論上述傳說是否屬實,可以肯定至遲在春秋時期已有了李姓。且李耳為楚國人,李離為晉國人,說明當時李氏已非局限於一隅,儘管仍算不上大姓,但可能已是人數不少、分布較廣並具有一定影響力了。春秋之後,李姓聲名漸顯。
  • 「天下李氏出隴西」:李家龍宮尋根祭祖之旅
    從此以後,隴西成為歷後海內外數以億計的李氏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又如老子指李為姓說、李樹圖騰說等多種說法,年代久遠早已無從考證。李姓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時期,在商之前並未發現此姓氏。商臣理徵因勸諫紂王被殺,他的妻子契和氏與兒子利貞逃命深山,摘樹上的李子裹腹得以為生,稱姓為木子李。李氏後裔尊皋陶為李氏血脈始祖、尊李利貞為李氏受姓始祖。
  • 湖南新寧四川武勝《盆溪李氏族譜》——李氏文化
    從此標公的後裔分居兩地,至今315年。居祖地者,何時能見遠去的族親,徙川者何年能回故裡。 315年後,2011年辛卯歲清明,隆海、盛賢夫婦從四川定遠(今武勝縣)回到了祖地盆溪。參加了3月27日舉行的「盆溪李氏文標公第13屆清明會」掛清掃墓。祭拜了文標公、發琳公墳陵。在清明會上,兩地族親代表商議:決定統一合修標公族譜。
  • 凝固在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 揭秘李氏朝鮮王朝
    景福宮是李氏朝鮮王朝(1392年至1910年共五百年歷史)的「正宮」,相當於北京的紫禁城。因為其位置位於城市的北部,因此也被稱為「北闕」。李氏朝鮮王朝前期的絕大多數君王,都是在這裡處理政務和進行日常起居。這座宮殿的設計和建築理念有很多方面都遵從了中國《周禮》中對於天子居所的規制。 景福宮中的慶會樓,則是按照中國古代「明堂」的建築模式進行構建的。
  • 百年前的李氏朝鮮老照片
    點上面「容縣李氏大宗祠"加入李氏大家族
  • 士林派登場:李氏朝鮮朋黨政治的序曲
    李氏朝鮮王朝(1392-1910)前後五百餘年,其中有兩百餘年被後人定義為「朋黨政治」。朋黨政治,顧名思義乃朝廷被各大勢力所組成的朋黨所控,國王相對失權。一般認為,李氏朝鮮的朋黨政治肇始於朝鮮宣祖(1567-1608年在位)時期,因官職上任方式之爭而引發的、以金孝元(1542-1590)為首的東人黨與以沈義謙(1535-1587)為首西人黨的分裂(東西兩黨的名字源於金、沈二人的家分別位於漢城的東西兩端)。不過,本文關注的是東西兩黨分裂之前的局面。
  • 石家莊退休幹部賈國鎖專著釐清趙郡李氏源流
    該書用80餘萬字跨越千年光陰,從李姓的人文初祖黃帝軒轅、「正史始祖」老子到歷代李氏名人,詳盡梳理了趙郡李氏的發源、繁榮、遷徙及衰落,為研究中國姓氏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參考依據。「李姓可謂是當今世界第一大姓,也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姓氏之一。」
  • 7旬老人出書釐清趙郡李氏源流 80餘萬字跨越千年
    平日裡,賈國鎖都是與各類文史資料為伴。  「趙郡李氏與隴西李氏是中國李姓的兩大名門望族,而趙郡李氏的郡治就位於今天的趙縣。」賈國鎖告訴記者,他的老家在趙縣高村鄉西封斯村,正是趙郡李氏的世居與中興之地,這塊土地上流傳著大量有關趙郡李氏的故事與傳說,而且還遺存著「大李家老墳」「大李家寺」「大李家花園」等地名。賈國鎖在工作多年後卻發現,市面上竟然連一本系統介紹趙郡李氏文化的書都找不到。
  • 李氏【隴西郡·澤王房】 堂號簡介
    此支李氏,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為「隴西堂」,因李氏望族出自隴西郡而得名;2、趙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邯鄲(古趙國轄區,都故址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南郊)。此支李氏,為秦司徒李曇四子、開基始祖秦太傅李璣及次子李牧;3、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治所在頓丘(今河南省清豐西南)。
  • 瀏陽朝天李氏遷出地江西宜春豐城段潭鄉的湖茫李氏上李、下李源流
    朝天李氏只是豐城遷瀏陽的數十支氏族中的一支瀏陽西鄉朝天李氏跟從豐城矩塘(豐城矩塘餘氏與「十裡五書院,一鄉兩狀元」的江西宜春豐城湖塘鄉)遷瀏陽南鄉十五都的路口餘氏,幾乎是同一時期來瀏陽的像後梁開平年間從豐城遷北鄉淳口高田的爾昌公支,後唐同光年間從豐城遷瀏北羔雁鄉泊荊(龍伏白荊)的遷、通、遐三公支(遷公後裔居高田、通公後裔居泊荊、遐公後裔居蕉溪)。元至正間從豐城遷北鄉西坑、合口塅的後昌公二子文書、樂書支。明洪武間從豐城瓦子街遷北鄉永安的大路李氏,永樂間從豐城遷南鄉大瑤的發貴公支,等等。
  • 首爾「七宮」的由來:李氏朝鮮時期的私廟與私親追崇
    韓國歷史上的李氏朝鮮時期尊崇朱子學,信奉神靈歆享,故為逝去的體魄修建陵廟。所謂廟,乃供奉祖上神主並進行祭祀的場所。在李氏朝鮮時期,王室有宗廟,士庶有家廟。筆者曾撰文介紹過首爾的宗廟,本文重點介紹位於首爾特別市鍾路區巖井洞、青瓦臺附近的「七宮」——韓國前近代時期的私廟。「七宮」是指朝鮮時期保留至今的七座私廟,其中供奉有幾代國王或王世子的生母神主。
  • 李氏入閩
    楚珪公次子尚炅以亂回福建避難,不敢回舊籍南安,而隱匿於劍州尤邑皇曆,遂成三明李姓之開基祖。尚炅公生有三子:晉卿、晉延、晉同。「涇卒之變」平定後,尚炅留長子晉卿於皇曆守土,晉延、晉同則回南安守家業。宋季,其洪之孫、宏禮次子小七由雙峰上村徙於泉州永春縣。明洪武初年,小七裔孫祖友卜居官林鄉,為官林始祖。其後裔於官林繁衍生息,漸為當地望族。官林鄉舊屬福建永春縣九十都,今名獅峰。
  • 文史宴:因為挑戰大明,王氏高麗滅亡,變成了李氏朝鮮
    ,不是受制於權臣,便是受制于于老婆,到了這一代終於等到機會可以揚眉吐氣了。佔領雙城後, 又將其勢力向北推進到合蘭府(今朝鮮鹹興) 、參散(今朝鮮北青)和伊板嶺(即朝鮮摩天嶺)一帶。恭愍王誅戮權門士族與元朝決裂這回,元惠宗動真格的了,派出鎮守遼東的太尉納哈出率軍討伐,豈料這位無敵智將木華黎的後裔竟是個草包,被高麗大將李成桂迎頭阻擊,打得大敗而走。
  • 明朝滅亡時 朝鮮王朝的李氏曾組建一支軍隊計劃反清復明
    做為大明帝國的附屬國,朝鮮李氏王朝也加入了反清復明的隊伍當中,李朝孝宗——忠宣大王李淏[hào],立志以光復大明為己任。清順治元年(1644年)冬季,攝政王多爾袞召見李氏兄弟,將昭顯世子李澄放還回國,同時降低了朝鮮歲貢標準。次年春天,李澄返回漢城,隨行的清朝使節勒令仁祖李宗出城迎接「天朝使者」。
  • 3分鐘看懂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李氏朝鮮,到底是什麼關係
    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後,箕子被邀請出山治國,但忠於商朝的他不願意為周效力,於是逃往了遼東、朝鮮半島一帶。武王聽說箕子逃往了朝鮮,便索性將其分封在那裡。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北方的燕國強盛,箕子朝鮮成為了其附庸。這之後它一直存在於邊荒苦寒之地,直至西漢初年。
  • 李氏朝鮮的祔廟制度:朝鮮世祖、燕山君等如何祭奠先人
    李氏朝鮮以儒教思想作為國家社會理念,以性理學(朱子學在朝鮮半島的稱呼)為基本思想。而將君臣關係(王統)、師弟關係(道統)、父子關係(正統)相結合,以儒家義理名分之正統論來替代原有的血統論,是李氏朝鮮王朝落實性理學思想的主要手段。宗廟作為君臣關係的王統之象徵,其祔廟理論的整備過程也反映出李氏朝鮮王室正統論的確立過程。
  • 河南林州|林州西街李氏族譜
    林州西街李氏族譜【正題名】林州西街李氏族譜【責任者】李修德【撰修時間】2010年本族始祖同林州市橫水鎮鐵爐村李氏始祖李全為兄弟。族譜分八支,傳24世。一支李自新後裔,二支東姚李家廠李首都後裔,三支後寨村李連財後裔,四支東頭村李輔榮後裔,五支後寨村李福後裔,六支、七支、八支。
  • 台州李氏宗親會聚新河 研討文化建設
    2019-02-18 11:23 | 溫嶺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黃曉慧2月14日,豬年正月初十,來自台州各地的李氏宗親代表歡聚溫嶺市新河鎮后街新村高橋李氏宗祠,參加在此召開的第四屆台州李氏文化研究會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