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
——《包青天》歌詞
包拯,北宋名臣,因為鐵面無私,斷案英明,被民間百姓親切地稱為包青天。
在影視作品中,包拯一般是黑臉,眉心有一個月牙,目光如炬,不苟言笑,瞧著特別威嚴神武的樣子。那歷史上的包拯真的是這種形象嗎?
史書對包拯的面貌並沒有詳細記載,也沒有黑臉和月牙的記載。但從畫像來看,黑臉的包拯應該是個眉清目秀的白面書生,和我們印象中的包青天相差甚遠。
那為什麼眉清目秀的白面書生會變成黑臉的形象呢?
包拯之所以被塑造成黑臉的形象,主要是想通過黑色來塑造鐵面無私的感覺,是對他性格的一種寫照,和他本身的容貌並沒有太大關係。
在古代很多戲曲中,包括現在的很多影視作品,都通過這種顏色塑造來表達包拯的鐵面無私的形象,久而久之,大家對黑臉的包青天就很熟悉了,如果換個白面書生來演,反而顯得很違和。
而他額頭上的月牙,也是一種藝術加工。因為他剛正不阿,替民眾伸冤,後世百姓逐漸把他神化。認為他是日斷陽,夜斷陰的下凡神仙,上至玉帝大帝,下到閻羅王,都對他有求必應。
他白天料理人間的案子,夜晚則主持陰間的訟事,需要陰陽兩界的通行證,而這月牙就起到通行證的作用。也有人認為是「明月高懸,光明正大」的意思。
但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是民間百姓對他形象的一種藝術加工,只不過隨著時間流逝,這種形象漸漸深入人心,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包青天的形象。
而歷史上的包拯除了斷案如神,鐵面無私,還是個出名的大孝子。
公元1027年,28歲的包拯考中進士 ,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知縣。但因父母年邁,包拯請求在家鄉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監稅,但父母還是不想讓他離開,於是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
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為父母守孝。直到守喪期滿,他都不忍離去,父老鄉親多次前來勸慰他。直到公元1037年,包拯才赴京上任,獲授天長知縣.距離他考中進士已經過去整整十年。
為官清廉,為人孝順,無論放在哪個時代,包拯都是值得稱頌的大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