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組稿 王惠兵
在閩南的逶迤萬變的丘陵地帶,德化是一座秀麗的山城,這個從唐代就興起的陶瓷之都,歷經千年的發展,不僅以制瓷歷史悠久和精美的陶瓷工藝品而聞名國內外,也走出了一代代制瓷、雕瓷技藝出眾的工藝大師。
52歲的瓷藝大師陳明良,以師古而不泥古的創新技藝,在德化、在福建、乃至國內外陶瓷雕塑業界受到廣泛好評。
藏古追今尋寶人
提起陳明良,人們都要首先誇讚他對中國白古陶瓷收藏做出的貢獻。
走進德化縣陳明良的收藏室,目光所及之處,儘是琳琅滿目的古陶瓷,仿佛置身於瓷的世界。
陳明良自幼酷愛陶藝,經常隨著父親捏泥,對德化縣悠久燦爛的陶瓷文化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
在藝術探索過程中,陳明良一邊搞陶瓷雕塑,一邊注意收集有關德化陶瓷文化的資料,對德化陶瓷進行了研究,同時還收藏了一些古陶瓷。
經過不斷的摸爬探索,陳明良漸漸總結出不少收藏經驗,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德化瓷迷。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收藏到幾百件德化古陶瓷,且其中很多陶瓷藝術品十分珍貴,是德化縣陶瓷博物館沒有的,如他收藏的有墨款明代五彩瓷、與何朝宗同時代的象牙白瓷雕藝術品,對於研究德化陶瓷發展,尤其是明代五彩瓷的製作,均有科學研究價值。
如何搞好收藏,陳明良給自己定了這樣一個標準:凡是能體現德化陶瓷發展的,即使是殘缺不全的藝術品,也要想方設法收藏。
從唐宋元明清,到民國再到文革,僅各種酒壺(其中有茶壺和水壺)德化收藏家協會會長陳明良就收藏了數百件。陳明良收藏的酒壺外觀有圓的、方的、長的、短的,包括有佛像、宮女等人物造型;還有猴子、鯉魚等動物形象;另有果蔬高粱、南瓜等等。
在陳明良創辦的瓷藝堂中,不但能觀賞到古瓷都歷史名人的驚世之作,還能透過一些古代瓷器作坊的模具揣摩當時生產瓷器的一些手法。西周時期的陶紋罐造型古樸,紋路清晰,證實了當時的制瓷師傅已懂得利用瓷土燒制印紋陶;唐朝時期的青釉瓷,各種民用器形如碟、罐子、壺類及燈臺等造型簡潔,釉色渾厚,釉呈淡青色或青色;宋元時期的青白瓷、白瓷器形大多端莊優雅,胎骨灰白堅實,釉水勻薄,色澤晶亮(俗稱玻璃釉),迎光照視多能透明;明代白瓷雕塑以瓷塑巨匠何朝宗、何朝春、林朝景、林我範、林希宗、林孝宗、陳偉、林子信、心墨子、張壽山等創作的優質瓷塑為代表,瓷色如象牙,晶瑩溫潤,珠光寶氣,是世界上備受推崇的瓷種,被西方稱之為中國白;清代康雍乾的青花、五彩瓷多種款式器型瓶、繪畫,其工藝特徵自由、奔放,具有純樸、自然的鄉土民俗文化氛圍,不受官窯器的約束,工藝精湛、造型優美;民國時期的白釉瓷多釉色青灰,胎骨較薄,瓷藝大師許友義、彩畫藝人鄭少陶等改良了新瓷種,人物瓷塑更趨多樣化,使德化陶瓷事業的發展進入又一發展高峰。
「何朝宗的作品比官窯還官窯,無可挑剔。」像所有的德化瓷藏家一樣,在陳明良看來,擁有一尊何朝宗的作品是夢寐以求的事。1995年,陳明良終於有機會與何朝宗親密接觸。當時經朋友介紹,他在漳州龍海見到了傾心已久的何朝宗作品——一尊7釐米高的「掌上觀音」。
在得到「掌上觀音」之後,陳明良還是「貪心不足」,又制定了更大的目標:擁有一件何朝宗大件。8年後,他再次與何朝宗「親密接觸」,這次是36釐米的坐巖觀音,對方開價30多萬元。為此陳明良甚至到銀行貸了20多萬元。
瓷藝堂藏館既藏有各代陶瓷名家精品,又有涵蓋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印章紀年款瓷器300多件,是集德化窯古陶瓷文化藝術與研究德化陶瓷歷史於一體的私人藏館,為研究德化窯古瓷的歷史提供了科學、真實的資料寶庫。
瓷藝堂古陶瓷展覽館的建立意義重大,館內藏品豐富,特色突出,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創建了一個寶貴平臺;也是民間力量出資興辦的一個重要的公益文化設施,特色鮮明,是全德化縣首屈一指的民辦文化設施,是民間力量創辦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典範。
融古今技藝出眾
陳明良不僅以古瓷收藏聞名德化,在德化眾多制瓷高手中,他因仿古工藝瓷和現代工藝瓷技藝出眾而聲名遠播。1963年出生於陶瓷世家的陳明良,被評為福建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德化縣撥尖優秀人才,泉州市專業人才領軍人,德化縣明玉陶瓷研究所所長,國家一級技師,高級工藝美術師,職業藝術品鑑定師,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福建省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八九屆德化瓷專業委員會主任,德化縣政協委員會委員。
德化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因窯址位於福建省德化縣而得名。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
從少年時起,陳明良即被何朝宗的作品深深吸引,更為瓷聖何朝宗的高超技藝折服。他苦思冥想如何趕超古人,卻百思不得其解。一次次的模仿,一再的自我否定後,他逐漸認識到:技藝的至高境界為「道」,而要達到這一層次,必須了解和理解過程,關鍵還在於理論上的同步提高。為此,他除了大量閱讀有關書籍外,並於1998年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雕塑設計系深造,從而大大提高了自身藝術鑑賞力和瓷雕創作水平,從此進入了高品質產品的「豐收期」,其作品在全國評比中多次獲得大獎,業界譽其「深諳瓷聖何朝宗瓷雕技法」。
悉心揣摩歷代大師的精品,不斷深化仿古瓷創作,乃至以假亂真,這也是陳明良的作品在各級賽事中頻頻獲獎、暢銷海內外的根本原因。他的仿古作品出類拔萃,超凡脫俗,凡明代以來出現的釉色,均一一得到成功研製,如象牙白、豬油白、蔥根白、綠白、孩兒紅等如脂似玉般的胎釉均獨步德化瓷壇。個別仿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如《渡海如意觀音》在央視二套鑑寶節目中,曾被專家估價45萬元。《自在觀音》在香港舉辦的地震賑災慈善拍賣會上拍得18萬元。
對於陳明良自己而言,最得意的作品是1983年成功研製出的大型瓷雕《千手千眼觀音》。觀音為立像,身高1.25米加底座高達1.55米,上身含手臂伸展最寬62釐米,下身脛足部為22釐米,呈上大下小、上重下輕狀,給燒成帶來極大困難。它的成功是德化陶瓷科研的一大成就,當年在香港展出時,引起社會各界轟動,加拿大溫哥華國際佛都協會董事伊金成等行家給予「妙相莊嚴、無與倫比」、「瓷雕奇觀、古今獨創」等讚譽。1989年7月榮獲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同時被美國收入大事年鑑。
30多年的藝術揣摩、藝術追求,陳明良在藝術的道路上一路探索、一路蛻變。近期,陳明良首創大型中國白瓷塑「百態觀音」,成為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此套「百態觀音」大小不一,高在10—80釐米之間,造型各異、刻畫細膩、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瓷質潔白、光潤明亮,堪稱德化瓷器上乘佳品,全球限量五套。陳明良不僅在瓷雕技藝上精湛造詣,而且在古瓷現代瓷藝術理論上也有諸多心得,他曾說過:「看到古瓷塑的工藝,我驚訝得不能言語。」明朝以德化人何朝宗(又名何來)的瓷塑為代表,達到一個瓷塑技藝高峰,何朝宗瓷塑的觀音、達摩藝術成就極高。
陳明良從藝三十幾個春秋,其擅長傳統風格結合現代藝術特徵,形成自己風格,透過他的鬼斧神工,把宗教精神、人生哲學、審美情趣融入德化白瓷,創造出了一件件不朽的藝術品,被海內外收藏家譽為「東方藝術」。他以豬油白塑造佛教人物形象,具有自然天成的材質美、和諧統一的形式美、情趣盎然的意境美,使中國陶瓷從實用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將中國傳統雕塑的線性融入人物瓷塑,引領瓷器製作向純藝術大步邁進。其創作有觀音、彌勒、羅漢、關公、文昌帝、仕女、歷史人物、神仙佛像及現代生活題材等作品,獲得國內外金獎19項、銀獎7項、銅獎5項。作品在海內外形成了超凡的影響力和聲譽,深受藝術愛好者青睞及各大博物館的廣為珍藏。長期以來潛心於藝術創作與收藏德化窯古瓷與研究,現收藏品兩千餘件整理形成館系,在2005年創辦「瓷藝堂」古瓷展覽館。陳明良總結撰寫了十多篇學術理論論文並發表,編著出版《德化窯古瓷珍品鑑賞》、《明清德化白瓷》等,對進一步促進和推動德化窯瓷的收藏研究,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陶瓷文化遺產將起到積極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