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

2020-12-13 南海網

在紐西蘭南島西南端的峽灣海域發現了二十多種新的無脊椎動物和六種新的海藻

在南極發現的新海洋物種

在紐西蘭南島西南端的峽灣海域發現了二十多種新的無脊椎動物和六種新的海藻

在南極發現的新海洋物種

蜘蛛蟹

  科學家發現夏威夷海中存在一種深海珊瑚,壽命已經達到4265歲,是全球最年老的海洋動物

不同種類的深海章魚

藍紋紅鯛魚

南極魚類

  張田勘

  「海洋生物普查」這個巨大的科學工程從2001年開始,耗資近6億美元。目前,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已經繪製完成,全部研究報告將在10月4日公布。從陸續披露的結果看,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令人驚嘆,而生物多樣性的逐漸減少又令人擔心。

  澳大利亞、日本、中國擁有物種數量排前3位 科學家對全球7大洲的25個關鍵性區域進行了調查,這些海域分別是:南極、歐洲側大西洋、澳大利亞、波羅的海、巴西、加拿大(東、西部和北極)、加勒比海、中國、印度洋、日本、地中海、紐西蘭、南非、南美(熱帶東太平洋和熱帶西大西洋)、韓國、亨博爾特海流、南美洲南端的巴塔哥尼亞大陸架、美國(東北部、東南部、夏威夷、墨西哥灣及加州)。

  最新公布的物種多樣性數據中,澳大利亞、日本、中國和地中海海域擁有的物種數量分別排在前4位,緊隨其後的是墨西哥灣。澳大利亞和日本兩個海域各自有約3.3萬種已知物種,而墨西哥灣海域生活著1.5萬多種海洋生物,平均每平方千米就有10種不同種類的生物。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區域還包括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和阿拉伯海地區海域。

  如同陸地生物中微生物佔多數一樣,在普查的海洋生物中微生物也是最龐大的生物群體,所覆蓋的海洋面積相當於希臘,而且微生物在海洋生物總量中的比重最高估計可達到90%。

  已知物種數量平均約1.75萬種

  在25個區域中,已知並被命名的海洋物種數量從2600種到3.3萬種不等,平均大約為1.75萬種。在不同的地方,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有較大差異。例如,在南極,約有7500種生物,在北極約有5500種生物。

  海洋生物的物種屬於12個組群,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甲殼綱(包括螃蟹、龍蝦、螯蝦、蝦、磷蝦和藤壺)。平均而言,在一個區域中,大約有1/5(19%)的已知物種為甲殼綱動物,接著是軟體動物(佔17%,其中包括魷魚、章魚、蚌殼、蝸牛和蛞蝓)及魚(佔12%,其中包括鯊魚)。

  另外,海洋中的單細胞性微生物(原生動物)平均佔了某一區域中海洋生物多樣性的10%;藻類和其他植物樣生物佔10%;環節動物佔7%;海葵、珊瑚、海蜇及其他腔腸動物佔5%;扁形蟲和其他扁形動物佔3%;海星、陽遂足、海膽、沙錢、海參及其他棘皮類動物佔3%;海綿和其他多孔動物佔3%;苔蘚動物及其他苔蘚蟲佔2%;海蛸及其他被囊動物佔1%。

  其他的物種包括「其他的無脊椎動物」(佔5%)或「其他的脊椎動物」(佔2%)。在「其他脊椎動物」種類中,鯨魚、海獅、海豹、海鳥、海龜及海象等僅佔2%。由此可知,一些最出名的海洋動物,僅佔了海洋生物多樣性中的極小部分。

  新發現5300多種海洋動物

  此次「海洋生物普查」在最遙遠、最深的海域之中,共發現了5300多種此前未知的海洋動物。這些物種包括深海龍魚、藍紋紅鯛魚、雪蟹、蜘蛛蟹、深海章魚、南極魚類、櫛水母、深海珊瑚等。

  深海珊瑚是這次調查的一個最為意外的收穫。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古老的巨型珊瑚礁,位於北冰洋水面之下450米深的海底,全長約35公裡,高約數百米,而且擁有約8000年歷史。這次普查還發現了地球上棲息地最深的生物——深海櫛水母,它們生活在日本琉球海溝水下23700英尺(約7224米)。

  「世界最普遍」的海洋物種有4類:一是浮遊生物中的微小植物(藻類),二是被稱作原生動物及橈足動物的單細胞動物,三是終生穿行於海洋的海鳥,四是海洋哺乳動物。在魚類中最普通的成員是多光蝰魚,存在於超過四分之一的世界海域中。

  揭秘南極魚為何不怕冰冷海水

  在看似冰冷、荒涼的南極冰面之下,也生活著大量生物,尤其是海洋底部約有8000多種物種,表現出了驚人的生物多樣性。

  在南極附近的南大洋深海處,生活著一種3000萬年前遷徙到這裡的遠古章魚。目前生活在各大洋的所有深海章魚,都是從這一種古老的章魚演化而來。

  在南極的海洋中,一些新發現的特殊魚類解釋了為何海洋生物能在冰冷的海水中生活的奧秘。例如,南極新發現的一種魚的血液中含有防凍劑,可以幫助它對抗冰冷的海水。此外,這種魚血液中還沒有紅細胞,而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攜帶和運輸氧氣,供全身各組織織器官使用。但是,由於極為寒冷的海水中含氧量很高,因此這種魚不需要紅細胞就可以將身邊水中的所有氧氣都吸入體內。

  連結

  動用全球一半大型考察船和潛水器

  為了整理及維護普查所產生的大量數據,科研人員建立了「海洋生物地理信息系統」,整個海洋學界將能夠在網際網路上免費查閱所有信息。目前,報告已經將主要海域中的18.5萬種物種列為已知,預計到今年10月,普查報告統計的已知海洋物種總數會達到23萬種。

  「海洋生物普查」動用了全世界一半的大型考察船和潛水器,並將最新科技推廣運用到實地勘測領域,探索了全世界最冷、鹽度最高的海水中的生命,繪製了大量深海珊瑚礁分布圖,同時利用高科技標籤跟蹤許多海洋大型生物的捕食線路。研究人員還利用遙控探測機器,探測到海洋最高溫度為407攝氏度。

  待解之謎

  不同生物所佔比例差異巨大

  在調查的每個海域中,不同的生物所佔的比例大不一樣,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也令人費解。

  一是甲殼類動物(包括螃蟹、龍蝦、螯蝦、蝦、磷蝦和藤壺)佔了阿拉斯加、南極、北極、巴西、加州、加勒比海及洪堡(Humboldt)地區物種中的22%-35%,但在波羅的海,它們僅佔了10%。

  二是軟體動物(蚌殼、蝸牛、魷魚及蛞蝓)在澳大利亞和日本佔了物種中的26%,但它們在波羅的海、加州、北極及加拿大東西部則僅佔5%至7%。

  三是魚類佔了熱帶西大西洋和美國東南地區物種中的28%,但在北極、南極、波羅的海和地中海則僅佔3%-6%。同時,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南極和南非等相對隔絕地區,有著最多的地方特有的物種。

  當然,此次海洋生物普查並非只有上述發現和問題,「海洋生物普查」將於2010年10月4日在倫敦發布全部的海洋生物普查結果。

相關焦點

  • 繪製全球浮遊植物分布圖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首次繪製了世界海洋浮遊植物的分布圖,並調查了影響這種分布的環境因素。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浮遊生物多樣性只是部分地與以前關於赤道和兩極之間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理論相一致。世界海洋中大約有10000到20000種不同的物種,浮遊植物的多樣性極其豐富。
  • ——全球首張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這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動物所)及合作單位最近的一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對2萬多種蜜蜂的數據分析,繪製出了全球首張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11月20日,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 《當代生物學》: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問世
    這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及合作單位最近的一項研究,作者通過對2萬多種蜜蜂的數據分析,繪製出了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該成果於2020年11月20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蜜蜂物種分布數據缺失蜜蜂類昆蟲在全球有著超過2萬個物種,是給包括農作物在內的有花植物授粉的主力軍。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棲息地被破壞等影響,蜜蜂物種多樣性和部分物種種群數量在不斷減少。
  • 中華白海豚瀕危仍在加劇,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不容樂觀
    為深入了解我國白海豚分布情況,2010年,海洋三所王先豔博士和同事輾轉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地沿海,通過諮詢漁民、目視觀測、拍照、聲學方法等手段,開展了我國首次比較全面的白海豚分布調查,基本勾勒出白海豚分布圖。「目前正在開展的白海豚全國普查,將進一步摸清不同種群的數量。」
  • 分析數據2萬多種,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問世
    這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及合作單位最近的一項研究,作者通過對2萬多種蜜蜂的數據分析,繪製出了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 該成果於2020年11月20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 海洋生物「體檢」2020年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良好
    青島新聞網11月19日訊(記者 李倍 通訊員 王諾 劉旭東)今天,記者從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根據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膠州灣區域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度、均勻度處於較好的水平。浮遊植物群落結構穩定性較往年相比明顯提升,浮遊動物及大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穩定性及生物多樣性依舊持續保持良好。布設14處點位為海洋生物「體檢」海洋生物多樣性是反映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既體現了海洋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又體現了海洋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 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地區海洋生物多樣性(BBNJ)課程可在線學習啦!
    【綠會融媒訊】中國綠髮會國際部收到來自聯合國環境署的最新消息: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地區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商品和服務,從我們吃的魚到調節全球氣候循環。然而,人們已經認識到,許多人為壓力累積起來,使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地區海洋生物多樣性處於危險之中,包括過度捕撈和破壞性捕撈做法、氣候變化和海洋酸化以及各種來源的汙染。這個免費的自學課程全面介紹BBNJ。
  • 最全面全球植物物種分布圖問世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和德國波恩大學的生物學家繪製了一份最新的反映全球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地圖,涵蓋數十萬個物種,是迄今最全面的地球植物物種分布圖。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這份地圖連同一份研究報告刊登在近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絡版上。
  • 全球最大室內空中極地海洋館倡議保護生物多樣性
    全球最大室內空中極地海洋館倡議保護生物多樣性 2016-01-28 22:47: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英國首張土壤細菌分布圖繪製完成
    本報訊據美國每日科學網4月20日報導,英國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成功繪製了英國首張土壤細菌分布圖,該圖對英國土壤中的微生物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和詳盡的測定。相關論文發表在當日出版的《環境微生物學》雜誌上。
  •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從我做起——2019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
    在6月8日第十一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二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來臨之際,由自然資源部東海局主辦、上海長風海洋世界、上海新聞廣播科學家族工作室承辦的「海洋日-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主題活動」今天上午在上海長風海洋世界舉行。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發最新全球30米解析度森林覆蓋分布圖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發最新全球30米解析度森林覆蓋分布圖 2019-11-21 中國科學報 丁佳 森林覆蓋分布圖 中科院空天院供圖  11月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院研究員何國金帶領團隊經過科技攻關,在國際上率先獲得2018年全球30米解析度森林覆蓋產品
  • 未來100年近20%大型海洋生物或將陸續滅絕!
    來源:新浪科技1、英國科學家稱,海洋大型生物受氣候變化的威脅最大,預計到2120年全球20%大型海洋生物將滅絕消失。據悉,大型海洋生物包括:鯊魚、鯨魚、北極熊、海龜、帝企鵝等。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一項研究表明,未來100年可能世界20%大型海洋生物將走向滅絕。英國科學家稱,海洋大型生物受氣候變化的威脅最大,預計到2120年全球20%大型海洋生物將滅絕消失。
  •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北海局2019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系列...
    此次系列活動圍繞「珍惜海洋資源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主題,將在青島及海區陸續開展實驗室和船舶開放日、廣場宣傳、校園宣講等活動。此次活動由自然資源部北海局主辦,青島39中、自然資源部北海監測中心、北海預報中心、北海勘察院承辦。北海局相關領導、相關處室負責人、青島39中校領導及師生近400人參加了啟動儀式。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朱朝東研究組發布全球蜜蜂類昆蟲物種分布圖
    6百萬個公共記錄數據,創製了一個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地圖。  雖然蜜蜂多樣性驅動機制方面還有很多需要去探索,研究小組希望他們的工作將有助於保護全球的授粉者關鍵類群-蜜蜂類昆蟲。「如果我們要保持生物多樣性和這些物種未來提供的服務,關於野生本地蜜蜂,目前幾乎沒有足夠的數據;我們提供一個合理的本底數據,並給予合理分析。」作者認為這項研究是更廣泛、更全面理解蜜蜂全球多樣性的重要的第一步,也是未來更加詳盡研究蜜蜂類昆蟲的重要本底。
  • 山西電力完成架空輸電線路山火分布圖繪製
    11月10日,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針對春秋季山火易發,嚴重威脅輸電線路安全運行的情況,率先組織完成山火分布圖繪製工作,並將分布圖寫入山火調研報告。  2020年,按照國家電網公司特殊區域分布圖繪製安排,山西電力確定繪製山火分布圖的工作目標,並周密制定分布圖繪製工作計劃,按時間節點繪製。
  • 林東島主全球購島寶典,颱風颶風分布圖和海島分布圖
    林東島主--中國島王,擁有三十多個私人島嶼,全球華人島主聯盟的發起人,中國海島投資領路人,二十多年全球海島購買和投資經驗。全球媒體對林東島主的報導林東島主購買島嶼,第一條寶典:首看颶風和颱風百年路經分布圖
  • 海洋生物
    我國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水域海洋生物和灘涂海洋生物兩大類。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魚類、頭足類(例如我們常吃的烏賊,也叫墨魚)和蝦、蟹類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水域海洋生物種數的分布趨勢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種類較多,而黃海、渤海的種類較少。根據最新的調查資料,分布在我國灘涂上的海洋生物種類共有1580多種。
  • 站在巨大的水族觀景窗前,與鬼蝠魟、豹紋鯊等海洋生物面對面
    海洋館設有49個生態區,匯集眾多海洋生物,讓遊客應接不暇,感慨海洋世界的繽紛多彩,適合全家帶著孩子前來觀賞和學習。館內的海洋生物是按地理位置來分布,從卡裡馬塔海峽和爪哇海、馬六甲海峽和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拉克代夫海、波斯灣和阿拉伯海、紅海、東非,到南中國海,完成了跨越全球的海洋旅程。
  •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海洋變暖壓縮了海洋生物的三維棲息地
    近日,巴利阿里群島大學——西班牙科學研究理事會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發表了題為「Ocean warming compresses the three-dimensional habitat of marine life」的文章,發現海洋變暖壓縮了海洋生物的三維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