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筒已鮮見蹤影,那份書信情懷,會成為記憶的一部分嗎

2020-12-17 梅姐視角

拍攝、郵寄明信片是旅遊人經常性的行為,明信片是除照片以外的另一個選擇,旅途中購買當地特色風景或人文的精美明信片,蓋上各種紀念郵戳,丟進當地郵筒,寄給自己、寄給親友,作為收藏、作為一段旅程的紀念,已經成為旅行、集郵愛好者必不可少的一項有意義的內容。在不少歐美國家,色彩靚麗、或時尚或復古的郵筒,往往也是一道靚麗風景線。

圖片來自網絡

這個愛好仍有驢友堅守著,可是街頭郵筒卻越來越少,隨著網絡通訊的發達,電子郵件、簡訊、微信已經取代了家書,各種電子帳單取代了紙質帳單,郵筒見證書信時代漸行漸遠,原來街角一個個落寞的綠色郵筒已鮮見蹤影,難道郵筒真的只能成為深埋記憶的一部分嗎?未來,郵筒是否會退出城市?

圖片來自網絡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深圳福田有家「郵筒小店」經營了13年,因為每天都有人寫信寄信,郵筒還在堅守那份書信情懷,已然成為街頭一抹詩意的存在。郵筒堅守街角的同時,郵寄者也堅守著一份美好的期待。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由梅姐視角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街頭郵筒只剩68隻
    溫州網訊 記憶深處,站在城市街道邊的那種老式郵筒是那麼的親切,那個年代,因為通訊手段單一,來來往往的信箋幾乎成了百姓和外界聯絡的唯一工具。時過境遷,現代通訊工具日新月異的今天,寫信的日子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因為歲月久遠和風雨侵蝕,街上一些郵筒的表層油漆也斑斑駁駁,透著一種蒼涼,成為一道訴說歲月的無言風景。
  • 呼和浩特市郵筒的命運如何?還有人往綠皮郵筒裡投信嗎?
    書信,仍然是真摯問候、情感表達的一種不錯方式「應該是在我大學畢業那年,那時候一部分朋友已經有了手機,大家互發簡訊聊生活、聊近況,覺得比寫信方便很多,似乎從那時起就沒再寫過信。」雖然書信會給人以「見字如面」的感覺,但這些年來,你、我、許多人確實是再也沒有寫過書信了。那些站立在大街小巷敦實又親切的綠色郵筒也日漸寂寞。首付街頭一百多個郵筒仍在那裡守侯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在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提筆忘字已成為書寫常態,可是深圳仍有800郵筒還在堅守那份書信情懷。   15個郵筒一天收到13封信   3月23日上午,記者走上街頭,隨機詢問路人是否知道哪兒有郵筒,幾乎所有人都表示不清楚。一位阿姨好心地告訴記者,自己是片區的老居民了,附近沒有郵筒,但是可以坐兩站公交車找到一個郵局,那裡應該還可以寄信。
  • 大連80後拉郵筒上街喚醒書信記憶(圖)
    感動於「城市情感寄託所」 大連80後拉郵筒上街喚醒書信記憶(圖) 作者:一帆 2017-11-16 07:59   來源:大連晚報    參與的市民與3米高的郵筒合影。圖/網友提供  繁華的街頭人來人往,突然,一群「郵差」小哥和幾位快閃美女當街跳起歡快的舞步。他們的身邊,則出現了一座3米高的郵筒和復古電話亭。
  • 書信少了 街頭孤零零的郵筒還在等待誰?
    書信,曾是浪漫而貼心的交流工具,但現在手機、電子郵件、QQ等多種快捷的信息傳達方式早已取代書信了,信件漸漸淡出生活,成為記憶。沒有了信件,郵筒要等待誰?街頭孤零零的郵筒,有時甚至成為了路障。近日本報報導了應元路27號對面的郵筒底座鐵皮腐爛,郵筒的門長期被打開的新聞,不少街坊向本報報料反映市區還有不少被廢棄的郵筒,有街坊甚至認為郵筒已成為雞肋,還要花錢維修,不如撤掉。
  • 「書信時代」漸遠 市郵政部門回應未來郵筒不會消失
    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寫信」變成了「發簡訊」,「聊天」變成了視頻通話,「記得常寫信給我」變成了「有事@我」…… 你還記得曾經那份寫信的心情嗎?老一輩郵政人背後有著怎樣的時代記憶?如今路邊的郵筒還有人使用嗎?第47個世界郵政日之際,本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 書信少了街上郵筒成擺設? 郵政:不管有無信件每天按時開箱
    「寄明信片的習慣是在讀大學時養成的,每到大的節日,小夥伴們會互相寫信祝福,出去旅遊時也會寄張明信片回來。」去年元旦前,王依寫了七八張明信片,貼上郵票後,找到市府大道上一個離單位最近的郵筒。  「把一疊明信片放進郵筒時,心情挺緊張的。」王依說,雖然郵筒看起來很新,上面也標註了每天的開箱時間,但還是會擔心寄不寄得到。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原標題: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紅網郴州站12月13日訊(通訊員 周慧)在電子郵件、電話、簡訊、QQ、微信、視頻聊天等科技手段的「圍剿」下,曾經承載著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郵筒,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寫信這種與遠方親友溝通的方式,被新潮的年輕一代視為過時、落伍。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綠色郵筒該何去何從?
    如今,大多數人不再像多年前,使用書信的溝通方式。  「書信時代」漸漸遠去,你還記得堅守在街頭的郵筒嗎?那裡是否有你過往的記憶?  「書信時代」  已漸行漸遠  大家是否還記著許多年前,將手中的信件反覆檢查後投入綠色郵筒時的那種心情,忐忑、不安、期許……從那一刻湧上心頭。
  • 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傳遞書信的使命
    信件雖然少了,郵筒還在守望   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傳遞書信的使命 在這個人人依賴手機的時代,寫信寄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是很久之前的美好記憶了。那麼,街角巷尾那一個個墨綠色的郵筒還在嗎?近日記者採訪得知,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著傳遞書信的使命。   郵筒漸成「古董」   通信技術的日新月異,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方便。矗立在街頭的郵筒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但它們仍在風雨中守望。
  • 市區僅剩43個郵筒!這些郵筒會消失嗎?
    「您還會寫信嗎?曾經的郵筒承載著書信的真情關愛,傳送到千家萬戶,維繫著人們的感情。時過境遷,昔日被人們視作感情驛站的郵筒,似乎遺忘在茫茫人海裡……」近日,網名為「好好青年」的網友發布了一組郵筒的照片在桂林生活網論壇裡,並寫下感慨,掀起了共鳴。
  • 郵筒是需要珍視的文化符號
    隨後在網上掀起一波回憶殺——「郵筒真的還在啊」「我小時候還有過筆友」「下課會去學校傳達室翻信箱的我」……  正如新聞所描述的,綠色的郵筒,黑色的郵遞口,加了把鎖的箱門,在手機還不盛行的年代裡,那裡積聚著最濃烈的情感期盼,期盼它能捎來遠方親人、師長、朋友、同學、戀人的關愛、問候、交流或相思。
  • 鎮上郵筒二十天沒有一封信,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回憶   書信裡那一筆一划都透著溫度   隨著移動通訊的發展,如今人們已經越來越少提筆寫信,對於不少人而言,信件似乎是舊時光裡的物件。你有多久沒有寫信了?對於信你還留存有哪些記憶?幾位不同年齡段的網友分享了他們的故事與回憶。
  • 郵筒存在的紀念意義遠超實用價值
    然而如今,隨著手機越來越普及且智能,不僅能打電話、發簡訊,還能聊QQ、用微信以及視頻聊天,人與人之間的書信往來與期盼,早就成了歷史煙塵。曾經為公眾傳遞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的郵筒,確實被我們忽略了。  實際上,郵筒也是需要珍視的文化符號,一個小小郵筒傳遞著綿延數千年的大文化——郵文化、書信文化。
  • 傳統書信逐漸冷落 你知道市區哪個郵筒信件最多嗎
    圖為一一八醫院附近的郵筒,裡面有兩封信。徐曉春 攝  溫州網訊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20年前,歌手李春波憑藉《一封家書》唱紅大江南北。在那個年代,書信是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
  • 未來郵筒不會消失 在嶽陽也可以「有事@我」
    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寫信」變成了「發簡訊」,「聊天」變成了視頻通話,「記得常寫信給我」變成了「有事@我」……   你還記得曾經那份寫信的心情嗎?老一輩郵政人背後有著怎樣的時代記憶?如今路邊的郵筒還有人使用嗎?第47個世界郵政日之際,本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 懷念書信來往的歲月
    發小,同學、玩伴,即使家人,天南地北,各奔前程,儘管通訊如此發達,不到年節也很少通話,更何況寫信了,在說即使寫了,都找不到郵筒投遞,郵局還有郵寄業務嗎?都說人老了易思戀故鄉,一點不假,一旦上了年紀,想家的情愫就越發煎熬身心。此時,也許就是明天,我們也需要太多的關照和被惦記。每每想到暮年之後,無依無靠,孤苦伶仃,那種別離後的孤獨愁緒,對「家」就產生無限的依戀和無奈的懷念。
  • 書信蹤跡難尋郵筒失寵 3個郵筒周末僅有十幾封信
    曾經承載了幾代人美好記憶的郵筒似乎與現在車水馬龍的步調有些格格不入,但它同時作為城市一項基本的設施建設,依然肩負著通信普遍服務最本質的責任。信件較少主幹道郵筒屈指可數  記者調查發現,在東營東城市區除了每個營業網點室內和門外各設有一個郵筒外,主幹道上的已屈指可數。5月22日上午11時,記者在東城運河路見到了前來開啟郵筒的投遞員柳衛琪。
  • 家鄉的郵政編碼,你還記得嗎?
    文:朱迅翎圖:來自網絡家鄉的郵政編碼,你還記得嗎?說起郵政編碼,我油然想起了當年的那個書信時代。在微信、郵箱、簡訊、QQ、和視頻聊天盛行的今天,那個時代漸行漸遠,但那些郵筒還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它們佇立在街頭一隅,在大家的眼裡,更多的時候,只是一種擺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曾經的記憶深處,綠色郵筒讓人覺得那麼親切,盛滿著親情與友情的回憶。那年我入伍,軍營就在滔滔的富滕河畔,巍巍的猴子山下。
  • 家書少了帳單多了 還有人往綠皮郵筒裡投信嗎?
    這是瀋陽700多個郵筒中最新的一個了。去年瀋陽北站南廣場改造,北站郵局門前的郵筒也更新了。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現在工作很忙吧?身體好嗎? 曾經塞滿家書的綠皮郵筒裡,主角已變成帳單、完稅單、話費單、保單…… 聽不到「來信了」那一聲吆喝,看不到穿著綠制服騎綠自行車的身影,投遞的內容在變,投遞的方式在變。 不變的只有郵筒,綠的,圓的,還那麼敦實。 郵局的人說,只要還有一個人在寫信,綠皮郵筒就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