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所謂有傳必傳,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眾多的燦爛文化寶藏中,每一件先輩留下的遺產都值得我們繼承。
不久前,在外網爆發出的韓國網友針對中國漫畫家的漢元素搭配插畫,再次將關於漢服的爭議引向明面。韓國網民反覆強調,圓頂帽子是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
但以古代韓國為人所知,它只是一個隸屬於番邦的小國,其文化起源與當時的日本一樣,大多源於中國,所以他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再加上我國明代洪武年間出土的一些服飾文物,裡面的帽子和服飾都有記載,圓頂唯一的帽子並非韓國特屬。
實際上不止這一次,前些年,韓國和我國在文化歷史遺留問題上早已爆發了各種各樣的糾紛,從端午申遺,到屈原的祖籍歸屬,韓國每次都要站起來,解決一些問題。然而怎樣都不能改變已有的事實,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假如漢服文化能很好地傳承,也就不會在《女醫明妃傳》上映的時候,就連很多中國人都說上面的服侍模仿韓國人。可是吃一塹長一智,既然已經敲響了警鐘,那麼就該把文化傳承的事業做好。但願不會再出現77歲的老大爺一身絕技無人繼承,每月拿3000元養老金,倒貼錢收徒弟的情況。
在現代社會,為了養家餬口,年輕人獨自出去學一門手藝已經不多見了,而且大多數人還是習慣於走讀書工作之路。然而就在三十年前,如果說有一種工藝可以讓你學習,而且不收任何費用,那麼這種天降的好東西也許很多人不相信,但是漢繡的傳承者張先松就做到了。
湖北省荊州的一處中山公園裡,有一座名為荊楚漢繡傳承園。花園裡擺滿了漢繡作品,有濃烈的傳統氣息,也有時新風格的翻新,總之,每一件作品都覺得充滿了生機,美輪美奐。
傳宗接代園主是一位已有百年歷史的老園主,他乾瘦的身軀中蘊藏著巨大的活力,一手漢繡技藝精湛,功不可沒。
他退休後用手中的積蓄開了這個園子,除了宣傳漢繡文化外,他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把漢繡文化傳承下去,使之成為一種文化。
可是現實的殘酷打擊讓這個老頭兒不得不低頭,為了招攬學員,他想盡了各種辦法,最後甚至自食其果,維持園子的發展,還免費招收學員學習。雖然漢繡被犧牲到了這個地步,但到傳承園來學習的學生還是很少。
正如張先松老先生所說,由於時代發展的必然過程,傳統手工業逐漸被機械製造業取代,傳統手工業也必然走向衰落。但是如果不採取任何補救措施,那麼以後的一些傳統工藝可能只能通過歷史書、文物這樣的媒介來了解了。
和漢繡不解之緣
張先松老人如今已七十七歲高齡,對漢繡他也是接觸過五、十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他也曾做過一些漢繡絕技,但要說和漢繡不解之緣還得從童年的一次意外說起。
孩提時代的張先松是個特別調皮的孩子,經常玩些危險的東西,但他也有一個特別的特點,那就是動手能力極強。所以在一次日常遊戲中,由於與本不該接觸的危險物質接觸,導致他的食指無名指和小指都被炸掉了。
在成為一名殘疾人後,張先松並沒有放棄對自己的要求,反而因為手指受傷,他想利用手工業的力量,讓自己的手指變得像魚兒一般大小,結果他成功了,他的雙手不僅僅是巧合,甚至還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柔韌。
當張先松一路學著用針線活兒來提高自己手指的靈活性時,他才二十歲。在這個時候,他做出了一個影響他未來人生的決定,那就是拜著名的漢繡大師李玉山為師,正式步入漢繡界。
一位手部殘疾的人要想在繡花界闖出一片天,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加上李玉山是個非常嚴格的師傅,對這個殘疾的徒弟更是非常嚴格,所以在開始時就被針刺了,加班加點的練習實在是不容易。沒經過一番寒戰,哪種梅花香?就是因為這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張先松終於在漢繡業站穩了腳。
漢繡傳承至今,任重道遠
張先松成為一名漢繡工作者,五十幾年來從未放棄過,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不管外界如何看待,他或完全繼承了李玉山大師的衣缽。
出生於1943年的張先松,見證了祖國的建立、發展和崛起,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人民生活日益便利,相應的傳統手工藝也日益衰落。
張先松老先生曾經開玩笑說:「那時候我們穿新衣服都到百貨公司去買布料,請裁縫師傅給我們縫製,那些衣服是有錢人才能穿的起的。現在直營店可以買到成衣,請裁縫定做成了高端人士的享受。」甚至連裁縫鋪這種與人民生活日益相關的行業也會落伍,更別說他從事漢繡了。
對今天的這一結果,他理解,但從不放棄。所以,不管外界怎麼看,他每月都要從他大約3000元的養老金中拿出2000元來養活自己的荊楚漢繡傳承園。
他沒有足夠的凳子和椅子,全是從家裡搬來的,即使條件看上去很簡陋,但他想要復興繡的心卻令人欽佩。正如上文所說,儘管張先松老先生盡了全力,漢繡復興之路仍然十分坎坷。
一方面漢繡的要求很高,對刺繡者的忍耐力要求也很嚴格,想找一個能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的人也很難。而漢繡屬於手藝與眼藝相結合的工作,不僅對技術要求很高,對眼力的要求也很高,許多視力不好的人從事這個職業也有點吃力。
大漢繡現在宣傳力度不大,很多人不了解,導致他的銷路不如蘇繡、蜀繡那樣好,沒有錢鼓動很多人也不願意學。所以還是那句張先松的話打破了現在漢繡復興之路:任重道遠。
結論:
張先松老先生的做法既令人欽佩又令人欽佩,如今很少有人像他一樣有工匠精神,有這種為夢想而奮鬥一生,並為理想而奮鬥一生,並為理想而奮鬥一生的人,值得尊敬。
但今天漢繡所處的境況也值得後人深思,每一種傳統文化都是我國歷史遺留下來的瑰寶,任何文化的消亡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大損失。怎樣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不僅僅是手藝人的事,更是整個國家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責任。
針對漢繡這一傳統手工藝逐漸衰落的局面,筆者認為相關部門也應予以重視,並及時加以改進,如定期定期向民眾宣傳漢繡,使民眾了解漢繡,再培養民眾的興趣。工藝人也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多出一些符合現代審美的新式作品,只要有市場,不怕沒人來學,自然傳承也能延續。
繼承是不能斷的,這不僅僅是一個工藝的生存問題,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問題。上至五千年,下至千百年,民族寶藏,都是由於傳承,才有今天豐富的文化底蘊。所以讓每一個人行動起來,保護傳統手工藝,讓祖輩留下的遺產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