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松:79歲一身絕技無人傳承,每月拿3000退休金倒貼學徒傳藝

2020-12-14 花妹的花世界

繼承,所謂有傳必傳,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眾多的燦爛文化寶藏中,每一件先輩留下的遺產都值得我們繼承。

不久前,在外網爆發出的韓國網友針對中國漫畫家的漢元素搭配插畫,再次將關於漢服的爭議引向明面。韓國網民反覆強調,圓頂帽子是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

但以古代韓國為人所知,它只是一個隸屬於番邦的小國,其文化起源與當時的日本一樣,大多源於中國,所以他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再加上我國明代洪武年間出土的一些服飾文物,裡面的帽子和服飾都有記載,圓頂唯一的帽子並非韓國特屬。

實際上不止這一次,前些年,韓國和我國在文化歷史遺留問題上早已爆發了各種各樣的糾紛,從端午申遺,到屈原的祖籍歸屬,韓國每次都要站起來,解決一些問題。然而怎樣都不能改變已有的事實,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假如漢服文化能很好地傳承,也就不會在《女醫明妃傳》上映的時候,就連很多中國人都說上面的服侍模仿韓國人。可是吃一塹長一智,既然已經敲響了警鐘,那麼就該把文化傳承的事業做好。但願不會再出現77歲的老大爺一身絕技無人繼承,每月拿3000元養老金,倒貼錢收徒弟的情況。

在現代社會,為了養家餬口,年輕人獨自出去學一門手藝已經不多見了,而且大多數人還是習慣於走讀書工作之路。然而就在三十年前,如果說有一種工藝可以讓你學習,而且不收任何費用,那麼這種天降的好東西也許很多人不相信,但是漢繡的傳承者張先松就做到了。

湖北省荊州的一處中山公園裡,有一座名為荊楚漢繡傳承園。花園裡擺滿了漢繡作品,有濃烈的傳統氣息,也有時新風格的翻新,總之,每一件作品都覺得充滿了生機,美輪美奐。

傳宗接代園主是一位已有百年歷史的老園主,他乾瘦的身軀中蘊藏著巨大的活力,一手漢繡技藝精湛,功不可沒。

他退休後用手中的積蓄開了這個園子,除了宣傳漢繡文化外,他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把漢繡文化傳承下去,使之成為一種文化。

可是現實的殘酷打擊讓這個老頭兒不得不低頭,為了招攬學員,他想盡了各種辦法,最後甚至自食其果,維持園子的發展,還免費招收學員學習。雖然漢繡被犧牲到了這個地步,但到傳承園來學習的學生還是很少。

正如張先松老先生所說,由於時代發展的必然過程,傳統手工業逐漸被機械製造業取代,傳統手工業也必然走向衰落。但是如果不採取任何補救措施,那麼以後的一些傳統工藝可能只能通過歷史書、文物這樣的媒介來了解了。

和漢繡不解之緣

張先松老人如今已七十七歲高齡,對漢繡他也是接觸過五、十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他也曾做過一些漢繡絕技,但要說和漢繡不解之緣還得從童年的一次意外說起。

孩提時代的張先松是個特別調皮的孩子,經常玩些危險的東西,但他也有一個特別的特點,那就是動手能力極強。所以在一次日常遊戲中,由於與本不該接觸的危險物質接觸,導致他的食指無名指和小指都被炸掉了。

在成為一名殘疾人後,張先松並沒有放棄對自己的要求,反而因為手指受傷,他想利用手工業的力量,讓自己的手指變得像魚兒一般大小,結果他成功了,他的雙手不僅僅是巧合,甚至還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柔韌。

當張先松一路學著用針線活兒來提高自己手指的靈活性時,他才二十歲。在這個時候,他做出了一個影響他未來人生的決定,那就是拜著名的漢繡大師李玉山為師,正式步入漢繡界。

一位手部殘疾的人要想在繡花界闖出一片天,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加上李玉山是個非常嚴格的師傅,對這個殘疾的徒弟更是非常嚴格,所以在開始時就被針刺了,加班加點的練習實在是不容易。沒經過一番寒戰,哪種梅花香?就是因為這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張先松終於在漢繡業站穩了腳。

漢繡傳承至今,任重道遠

張先松成為一名漢繡工作者,五十幾年來從未放棄過,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不管外界如何看待,他或完全繼承了李玉山大師的衣缽。

出生於1943年的張先松,見證了祖國的建立、發展和崛起,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人民生活日益便利,相應的傳統手工藝也日益衰落。

張先松老先生曾經開玩笑說:「那時候我們穿新衣服都到百貨公司去買布料,請裁縫師傅給我們縫製,那些衣服是有錢人才能穿的起的。現在直營店可以買到成衣,請裁縫定做成了高端人士的享受。」甚至連裁縫鋪這種與人民生活日益相關的行業也會落伍,更別說他從事漢繡了。

對今天的這一結果,他理解,但從不放棄。所以,不管外界怎麼看,他每月都要從他大約3000元的養老金中拿出2000元來養活自己的荊楚漢繡傳承園。

他沒有足夠的凳子和椅子,全是從家裡搬來的,即使條件看上去很簡陋,但他想要復興繡的心卻令人欽佩。正如上文所說,儘管張先松老先生盡了全力,漢繡復興之路仍然十分坎坷。

一方面漢繡的要求很高,對刺繡者的忍耐力要求也很嚴格,想找一個能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的人也很難。而漢繡屬於手藝與眼藝相結合的工作,不僅對技術要求很高,對眼力的要求也很高,許多視力不好的人從事這個職業也有點吃力。

大漢繡現在宣傳力度不大,很多人不了解,導致他的銷路不如蘇繡、蜀繡那樣好,沒有錢鼓動很多人也不願意學。所以還是那句張先松的話打破了現在漢繡復興之路:任重道遠。

結論:

張先松老先生的做法既令人欽佩又令人欽佩,如今很少有人像他一樣有工匠精神,有這種為夢想而奮鬥一生,並為理想而奮鬥一生,並為理想而奮鬥一生的人,值得尊敬。

但今天漢繡所處的境況也值得後人深思,每一種傳統文化都是我國歷史遺留下來的瑰寶,任何文化的消亡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大損失。怎樣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不僅僅是手藝人的事,更是整個國家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責任。

針對漢繡這一傳統手工藝逐漸衰落的局面,筆者認為相關部門也應予以重視,並及時加以改進,如定期定期向民眾宣傳漢繡,使民眾了解漢繡,再培養民眾的興趣。工藝人也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多出一些符合現代審美的新式作品,只要有市場,不怕沒人來學,自然傳承也能延續。

繼承是不能斷的,這不僅僅是一個工藝的生存問題,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問題。上至五千年,下至千百年,民族寶藏,都是由於傳承,才有今天豐富的文化底蘊。所以讓每一個人行動起來,保護傳統手工藝,讓祖輩留下的遺產得以傳承!

相關焦點

  • 77歲大爺一身絕技無人傳承,每月拿三千元退休金,倒貼錢收徒傳藝
    經過歷史的千錘百鍊,遺存至今的手工技藝可謂是無價之寶,他們應是會大放異彩地展現自身光輝,奈何如今卻是要面對無人傳承的黯然失色。直觀如此景象,一名77歲大爺為了傳承自身技藝傾盡所有收徒傳藝只盼尋覓技藝傳承者。究竟是怎樣的手藝讓耄耋老人嘔心瀝血無私付出,老者與手藝又有何淵源?
  • 77歲大爺身懷絕技無人傳承,每月拿出3000退休金,倒貼錢收徒傳藝
    漢繡對於老人張先松而言,不僅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他的「第二條生命 」,在他心中做漢繡,是一件挺浪漫的事兒,它來源於生活,是針線賦予布料生命。但也是一件挺艱難的事兒,因為他要每月拿3000退休金去倒貼錢收徒傳藝。
  • 77歲大爺一身絕技無人繼承,每月拿三千元退休金,倒貼錢收徒傳藝
    實在是難以想像,如此高超的傳統技藝,到了現代社會中,卻苦於無人傳承。被逼無奈之下,77歲老大爺被迫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資,倒貼錢的教授這項技藝。究竟怎麼回事呢?還要從湖北荊州的老大爺張先松說起。
  • 湖北79歲大爺畢生技藝無人學,每月退休金自掏3000元,欲倒貼收徒
    想想古老的一些傳統技藝,本來傳承下來的少之又少。再加上現在很少有人能繼續傳承,漸漸都走向末路。而這些手藝一旦失傳,對我國來說是莫大的損失。就拿「繡」來講,作為一種手工技藝,現如今學習的人少之又少。毫不誇張地說,一些「繡」的小分支已經到了臨近失傳的地步。
  • 尹式八卦掌傳承人傳藝不賣藝 練出來一身絕技
    近日,記者來到嶗山區王哥莊街道常家社區見到尹式八卦掌傳承人李國華和徒弟楊海雷,聽他們講述傳奇的宮廷武功尹式八卦掌的民間傳承。據了解,尹式八卦掌講究傳藝不賣藝,李國華至今教徒弟不收取費用,通過言傳身教尤其是日常生活教授尹式八卦掌的博大內涵。  千變萬化,陰陽相濟  早春的嶗山腳下,春寒料峭,萬物期待萌動的時刻到來。
  • 李嘉誠一年賺近百億,卻還在拿退休金,不過錢每月只夠買一份水果
    中國經濟現在發展了,不管是城市人還是農村人,許多人都可以享受到了退休金。不過你知不知道著名的大富豪,鼎鼎大名的華人首富李嘉誠也在拿退休金。李嘉誠一生積累了近千億美元的財富,可以說是富可敵國。李嘉誠曾經說自己在30歲的時候就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當時李嘉誠還沒正式娶妻生子。在如今的社會中,能夠跟李嘉誠一樣在30歲就實現財富自由的人其實也非常少。李嘉誠如今旗下擁有22家上市公司,這些公司的總市值高達近萬億。李嘉誠每年可以從這些公司拿到近百億的分紅。一部分的錢會讓他拿去捐給自己的慈善基金,另外一部分的錢他都會拿去再投資。
  • 泰國「養老天堂」的退休金每月600泰銖?
    2019年12月20日上午11:30左右有100多名老年人聚集在市政大樓前,舉著牌子,要求會見清邁省長並提出申訴;要求政府給予全泰國的10,670,000位(佔總人口的16%)60歲以上老人,每月養老金增加至3,000泰銖。目前政府為老人提供每月600泰銖的補貼,每天僅20泰銖,不足以支付如今高昂的生活費用。
  • 郭晶晶生涯獲4枚奧運金牌,如今每月能拿多少錢?令人意想不到!
    他曾被譽為「跳水皇后」,12歲進入國家隊,15歲就獲得第一個奧運冠軍,而職業生涯中共獲得4枚奧運會金牌,八年前宣布退役。退役後的她,八年間每月能領多少錢?作為國家體育隊優秀退役運動員,每月可以領取多少的退役費,引起許多人關注並質疑。
  • 老字號「王星記」招制扇學徒 每月還發生活費
    昨天,杭州王星記扇業有限公司發布「學徒」徵集令:招收扇藝技能培訓生,結業人員將擇優錄取,直接進入王星記扇業工作。 學徒每個月有生活費 普通市民可報興趣班 「王星記」這次招30名學徒,算得上史上規模較大。
  • 從武術到雜技的傳承,看菏澤非遺「孔樓雜技」的演變
    孔樓雜技」作為山東省非物資文化遺產項目源遠流長「四龍頭」「孔樓雜技」代表性傳承人孔令偉介紹明萬曆年間,河北滄州兩位武術雜技藝人來此收徒傳藝,大義鎮孔樓村的孔廣梅首先拜師。不久,學徒大增,漸成風氣,形成了孔樓雜技最初的表演形態。
  • 守望傳統文化 成都「功夫茶神」社區傳藝
    將太極、書法、舞蹈等多種元素融入茶藝表演曾赴俄羅斯展演《蜀韻風流》 守望傳統文化 成都「功夫茶神」社區傳藝 不僅頻繁亮相全國各大衛視綜藝節目,更於2013年3月隨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俄羅斯,在克裡姆林宮一展絕技,向全世界展示四川民俗文化。  2016年,曾小龍的茶藝工作室在青羊區蘇坡街道清源社區成立。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最近曾小龍正和清源社區協商,將花式茶藝課程開進社區,「希望盡我的綿薄之力,讓我們的民俗文化、傳統文化在社區生根並不斷發揚光大。」曾小龍說。
  • 臺灣「弄虎師」唯一傳承團體來閩傳藝
    臺灣義虎團是臺灣唯一傳承「弄虎」技藝的團體。日前,臺灣義虎團的「弄虎師」們來到福建,將這項失傳的技藝,傳回大陸原鄉。  據漳州民俗專家李竹深介紹,「弄虎」技藝起源於800多年前,龍海榜山鎮洋西村山北社居民創辦的「文山崇本堂武館」,並發明了「弄虎」拳藝。「弄虎」技藝在山北社傳承了幾百年,直至八九十年前在祖地失傳。
  • 「名師傳藝•薪火相傳」大師面對面
    9月14日上午,煙臺市京劇院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開展了一次高質量「名師傳藝——大師面對面」的學習交流活動
  • 郭晶晶生涯4奪奧運金牌,退役後每月能拿多少錢?你肯定想不到!
    不過很多人好奇的是郭晶晶生涯4奪奧運冠軍,退役後她每月能拿多少錢呢?你肯定想不到。郭晶晶運動員時期的郭晶晶在12歲就進入了國家隊,不久後就拿下了奧運冠軍,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而郭晶晶也一直追求自己的夢想,不斷地在賽場上拿下榮譽,成為跳水界的領軍人物。大家都知道很多運動員退役後都會有退休金。
  • 今年退休55歲,34年工齡,社平工資4800,能拿多少錢?
    今年退休55歲,特殊工,個人帳戶11萬,34年工齡,社平工資4800,能拿多少錢?從你有34年工齡來看,應該是1984年參加工作的。這樣,你1984年到1996年這12年為視同繳費年限。作為企業的中人,你的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三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其中:基礎養老金=[(退休時上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繳費基數x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x繳費年限x1%;特殊工種職工55歲退休,工齡為34年,也就是在1984年左右參加工作。
  • 北京近82%老人擁有房產 退休金月均達3000元
    北京近82%老人擁有房產 退休金月均達3000元 中國網地產 2016/9/13 9:17:00 原標題:北京近82%老人擁有房產 退休金月均3000元北京市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中,擁有自己產權房子的比例近82%,有7.7%的中老年人擁有兩套房產。
  • 郭子乾傳藝金曲獎扯嗓 郎祖筠虧其「活化石」
    郭子乾(左)和郎祖筠昨晚聯手主持傳藝類金曲獎頒獎典禮接著的表演節目也豐富多元,京劇天后魏海敏一身亮紅的露背禮服呈現「生旦雙唱」的絕技,展現京劇風華,梁文音和王宏恩則與爵士樂團合作,演唱《月光》等原住民歌曲,夏川裡美與馬修連恩則演唱《淚光閃閃》及《雨夜花》讓觀眾大飽耳福。本屆傳藝類金曲獎的報名也創新高,共有1595件作品參賽,最後選出67件作品入圍,角逐16個獎項。
  • 60歲每月可領多少錢?2020農村養老保險新規
    不過在2009年,國家推出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也就是新農保,只要農民參保滿15年,到60歲後就可以領取一筆養老金,這樣可以多筆收入,讓農民養老有保障。對於養老保險,很多農民是願意參保的,但很多人交了之後,對於養老金怎麼計算?60歲退休後每月可領多少錢?以及養老保險交哪個檔次划算等問題很是關注,針對這些問題,下面小編具體來為大家進行一一解答。
  • 4枚奧運金牌得主郭晶晶,每月退休金有多少?聽完後下巴掉一地
    4枚奧運金牌得主郭晶晶,每月退休金有多少?但其實郭晶晶這位非常優秀的女跳水運動員,在退役之後所拿到的退休金也僅僅只有每月的五千塊罷了,可能很多人在聽到這個數額的時候下巴都掉了一地,但是你們可不要覺得這個退休金不是很少,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我們加國的一線城市裡面,5000塊錢不過只是一個人正常的開銷罷了,這還沒有將奶粉錢和保養品這些東西算在裡面。
  • 成都「功夫茶神」社區傳藝 傳承和發揚民俗文化
    他是著名茶藝表演藝術家;他是四川第一代長嘴壺花式茶藝表演的開拓者和領頭人;他是張鐵林口中的「智者」,高曉鬆口中集「藝」與「術」於一身的藝術家……他便是年近40,人稱「成都茶神」的四川達州人曾小龍。  自1999年自學花式茶藝表演起,18年來曾小龍憑藉其精湛的技術和對傳統文化深刻的理解,成為四川民俗文化的旗幟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