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擁有著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古老國度。作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歷史保存最為完整,也是唯一一個文明沒有間斷的古老國度。
縱觀眾多幾千年的歷史文明,除了口口相傳的王朝歷史,還有許多珍貴的物質文化資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作為中國特有的財富,更是中國古老歷史的載體。
正如存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漢繡技術,作為古代高超的技藝,更是古代手工者引以為傲的東西。然而到了各項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漢繡似乎逐漸被世人遺忘。
實在是難以想像,如此高超的傳統技藝,到了現代社會中,卻苦於無人傳承。被逼無奈之下,77歲老大爺被迫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資,倒貼錢的教授這項技藝。究竟怎麼回事呢?還要從湖北荊州的老大爺張先松說起。
一、少年時期經歷變故,接觸到漢繡技術
1941年,張先松出生於湖北荊州的一個普通家庭之中,少年張先松所處的年代還屬於一個極其貧困落後的年代。當時富人家的孩子尚且沒有玩具可玩,更別提張先松這個普通人家的孩子。
少年時代的張先松總是和玩伴一起製作手工品,比如一些類似於泥人的工藝品,都被張先松做的栩栩如生,有模有樣。雖然張先松是男兒之身,但是他的心靈手巧,更像是一個長期從事手工業的女人。
在張先松九歲那年,突然遭遇到一生之中的巨大變故。對於張先松而言,這個變故不僅僅是他命運之中最為悽慘的地方,也是改變他一生的重大轉折。
當時的張先松放學回家,與同學在河邊打打鬧鬧,突然一聲爆炸聲響,只聽張先松哭出了聲。原來,張先松被戰爭時留下的炸彈炸掉了三根手指頭。與此同時,也意味著張先松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健康的活下去。
對此,張先松並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放棄生活的希望。他試圖通過一些複雜的針線活來恢復自己的動手能力。經過多年的練習,張先松殘缺的雙手也算的上非常靈活。
直到1961年,此時已經20歲的張先松到處拜師學藝,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著名漢繡大師李玉山的門下弟子。從此以後,張先松得以接觸到漢繡技藝,並且通過自己不斷的練習,成為真正的漢繡大師。
以張先松的角度來看,他少年時期的變故,對於他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意外讓他失去了手指,他又怎麼會接觸到中國古代傳統技藝漢繡。可以說,少年的遭遇在給張先松帶去痛苦的同時,同樣給他的生命帶來契機。
二、技藝精湛,爐火純青
在張先松拜師李玉山後,師傅對他並沒有任何的偏見,他得以像其他弟子一樣接受師傅的親自傳授。對此,張先松感到非常榮幸,在張先松的心裡,也對恩師李玉山表示感謝之情。
客觀的說,張先松是一個殘疾人,漢繡技術對於他而言就是一件非常難以實現的技術,但張先松自幼內心堅硬如鐵,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學好漢繡技術。為此,他不惜付出比其他師兄弟多出幾倍的努力。
然而,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張先松的努力下,他的漢繡技術小有所成。不知不覺中,張先松的漢繡技術已經是師兄弟中的佼佼者,而他所擁有的漢繡也在日益精進,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直到後來,張先松從眾多師兄弟中脫穎而出,稱為恩師李玉山的繼承者。值得一提的是,張先松之所以繼承師傅衣缽,成為漢繡繼承者,不僅需要爐火純青的漢繡技術,更需要一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赤子之心。顯而易見,以上兩點張先松全部具備。
後來的幾十年裡,張先松的漢繡技術已經達到他人遙不可及的境界。以個人來看,張先松所取得的成就無人能及,但以文化傳承的角度而言,漢繡技術的完美傳承遇到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平心而論,漢繡技術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項超高技藝,或許現代社會已經不需要這項技術,但是作為中國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傳統技藝,它同樣擁有著流傳下去的重要意義。
然而,張先松對於漢繡技術無法傳承的問題,表示極其的無奈。但與此同時,作為漢繡技術繼承者的張先松更沒有坐以待斃。對此,他選擇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世人了解、學習、繼承漢繡技藝。
為了讓世人更好的繼承漢繡技藝,張先松可謂是煞費苦心。為此,他不惜倒貼錢,搭上自己的退休工資。
三、傳承優秀文化,有著重大意義
客觀的說,漢繡是一門從古代流傳至今的超高技藝,它代表著優秀的古代文化。但是到了現在,精細巧妙的漢繡技藝正在面臨著世人赤裸裸的慘澹與忽視,沒人願意主動了解漢繡的悠久歷史,更無人願意靜心學習漢繡技藝。對於張先松這個漢繡繼承人而言,這的確算得上一個沉重的打擊。
多年以來,學習漢繡的人越來越少,就連曾經和張先松一起學習漢繡的人,也逐漸退出師門,像現實低下了頭顱。加上科技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不了解漢繡技術。對此,作為漢繡繼承人的張先松絕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事到如今,漢繡在世人的眼裡已經淪為一種落後的技術,大家始終覺得,漢繡需要學習的時間很長,然而這項技術的應用面又非常局限,主要是收益太少,所以很多學習技術的人都有選擇性的避開漢繡,更別提花錢去學習漢繡技術。
為了拯救漢繡沒有繼承者的暗淡前景,張先松甚至貢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他收取徒弟教授漢繡技術不僅不要一分錢學費,反而花錢為他們置辦學習漢繡所需要的工具。
不僅如此,就連張先松每個月三千元的退休金,張先松也毫不猶豫的將它用作宣揚漢繡事業。2014年,已經七十多歲的張先松毫不猶豫的在荊州當地沙市中山公園松濤山莊開創了荊楚漢繡傳承園,只為向世人傳承優秀的漢繡文化。
除此之外,張先松也開創了一個免費的漢繡興趣班,這裡的桌椅板凳都是他自己布置,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來這裡上課不收取任何費用。只要是真心學習漢繡的人,便可以來到這裡。
如今,張先松的漢繡興趣班也有一定的規模,他有八九個熱愛漢繡的徒弟,正在全身心的接受漢繡技術的洗禮。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將來的他們就會像張先松一樣,成為真正的漢繡大家。
對此,張先松老先生表示非常滿意,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已經77歲,我的一生與漢繡有著不可分離的聯繫,是它改變了我的一生,我也絕不會允許它沒有繼承人。」
由此可見,年邁的張先松老先生也是一個執著的人,以他倒貼錢教授漢繡技術,便清晰的說明了這一點。
結語:
如今的社會,張先松老先生所擔心的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著。不僅僅是漢繡這一項流傳下來的傳統技藝,還有很多像漢繡一樣的傳統技藝正在面臨著失傳情況。
對此,我們必須重視起來,在面對中國古老的傳統技藝是,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有選擇性的將它們繼承。要知道,這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與生俱來的責任。
參考資料:《漢繡技術的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