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創業邦原創報導,作者若卡,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5月17日,由於取消了95%的航班,且客流量無法短期大幅回升,加拿大航空公司決定裁員至少50%。
這不是個例。由於疫情衝擊,全球旅遊業受到了難以估量的影響,而航空業是受到餘震影響的行業之一。
現在,超過40家主要航空公司已經停飛了所有航班,許多其他航空公司也暫停了超過90%的航班,這是前所未有的。
雖然當長途旅行恢復的時候,航空業一定會在某一時刻復甦。但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恢復到何種程度仍然無法斷言。
本期推介文章來自福布斯《航空業何時才能恢復到冠狀病毒爆發前的水平?》(When Will Aviation Return To Pre-Coronavirus Levels?),作者James Asquith探討了這一問題。
作者提到,在全球停飛之前,航空業的財務狀況就不好。
如今,超過90%的飛機停飛,大多數公司的收入更是幾乎枯竭,歐洲領先的全球航空公司每小時虧損約100萬美元,其中國際航班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
最重要的問題是,大多數航空公司的絕大部分利潤來自國際航班,許多國內航線如果上座率低於75%就會虧損。
此外,由於交通流量為零,機場和相關運營商也處於停滯狀態,就連製造商也陷入嚴重危機。
然而航空公司仍然必須支付一些成本,比如維護、技術成本,甚至營銷成本。
因此,為了降低成本,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目前只能暫時解僱員工或讓他們休假,同時停飛飛機。然而,利潤豐厚的夏季收入基本確定將會流失。
那麼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想要繼續存活下來,要麼有健康的現金儲備,要麼有巨額信貸額度,或者獲得政府支持。
雖然強制關閉航空業是政府的決策,但如上所述,一些航空公司和製造商在危機前的狀況就很差,如果政府只是簡單地在行業範圍內提供補貼根本不夠。
一些航空公司只能選擇接受國有化,比如義大利主要的航空公司義大利航空公司(Alitalia)。
這對來自貧窮國家的行業玩家來說不公平,對管理良好、盈利豐厚的航空公司也很不利。
這些公司雖然能靠自己的錢生存,但在危機過後,會發現很難再與接受救濟的國有企業競爭。
因此,這是對航空業的一個威脅,幾十年來民營航空企業的發展將急劇轉向,可能會提早終結低成本航空旅行服務。
即使恢復正軌,到2021年,一些公司倒閉,一些被收購,航空公司數量減少,急需在航空業重新開放時把握住任何收入。
所以,作者認為,當國際航線重新開放時,為了刺激需求,初期票價可能會有很大的折扣。然而,未來幾年,多重因素將導致機票實際價格上漲。
其一,還存活的公司必須儘快實現盈利;其二,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要保持遠距離社交,需要控制飛機上座率。
除此之外,消費者們還有其他顧慮。比如,你可能需要花雙倍價錢買機票,再花雙倍時間完成安全檢查和健康檢查,從進入機場到登機的程序變得異常繁瑣。
一些分析人士預測,甚至希望,一旦旅行限制放鬆,航空和旅遊業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勁地反彈。
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出於各方考量,人們的需求根本不會達到以前的水平,國際流動何時能恢復的不確定性仍將繼續給該行業帶來壓力。
作者回顧稱,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之間是航空旅行的黃金時期,泛美航空(Pan Am)和環球航空(TWA)等公司製造了標誌性的747大型噴氣式飛機。
過去的15年可以說是航空旅行的第二個黃金時代,飛機上引入了豐富的功能,低成本航空公司開闢了低預算旅行市場。
在新冠病毒疫情之前,沒有任何一段持續的時間內全球絕大多數飛機停飛的狀況出現。
一個新的問題是,疫情緩解之後,國家之間的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會變得明顯,這將阻礙全球化的發展,阻礙航空公司自由開闢新的甚至是維持已有航線的能力。
不過,如果說有一個行業能夠適應衝擊,那仍然會是航空業。
因為從氣候變化的壓力、維護和安全問題到勞工罷工,以及任何可能產生影響的外部因素,航空業已經習慣了應對大量的挑戰,並一次次實現反彈。
只是這一次,復甦的時間將是最漫長的。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