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軒 徐可越 齊瀟涵 崔天也/環球時報
臺北故宮「國寶」、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將於1月16日至2月24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消息,引爆兩岸民眾怒火。臺當局一邊「大方」用中國古物拉攏日本,一邊企圖用「新故宮計劃」搞「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的極度憤怒。
比翠玉白菜更珍貴的「國寶」
《祭侄文稿》全稱《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臺灣《旺報》稱,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則是「天下第二行書」,排名在「天下第三行書」的蘇東坡《寒食帖》之前。如今《蘭亭集序》真跡難尋,《祭侄文稿》則是僅存極少數被保存下來的真跡。臺灣《聯合晚報》提到,《祭侄文稿》在2012年的公告中,等級比核定為「重要古物」的翠玉白菜還高。《祭侄文稿》上次展出是2008年「晉唐書法展」,海外展則是1997年在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臺灣《中國時報》稱,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於1961年赴美國華盛頓國家藝術館展出,造成嚴重損傷,以至於1996年27件限展文物再度被借展時引起強烈抗議。
臺北故宮博物院14日下午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採訪。工作人員承認,隔著玻璃櫃拍照對文物有影響,但只要不開閃光燈應該影響不大,「相信日方會小心對待展品」。對於為何將珍貴的真跡借給日方,工作人員則稱,「這是上層的策略,具體原因無法告知」。她反覆強調,「借出去會還回來,日本之前一些漆器或字畫真跡也會『回饋』過來」,但對於這次有什麼回饋,對方表示「還不清楚」。
東京國立博物館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東京未和臺灣進行「交換展品」,所有展品都是臺灣單方面送去的,且《祭侄文稿》未進行特別保護措施,「遊客不開閃光燈就行」。晚些時候,博物館又對記者表示,「將在單獨房間的玻璃櫃中展示,遊客禁止拍照,只有擁有許可的媒體記者可以,但也必須隔著玻璃櫃進行,且不能使用閃光燈」。
新院長難找專業接班
14日,蘇貞昌「內閣」正式就任,但臺北故宮院長並沒有確定人選,由副院長李靜慧暫時代理,直到找到合適的人。對於原院長陳其南沒有留任,島內都很驚訝。據悉,臺北故宮院長是由「行政院長」任命的。
臺灣聯合新聞網14日稱,臺北故宮向來是民進黨最難自圓其說的一塊,文物內容又硬又專,一不小心就會暴露無知,卻又不願找老故宮人接手,「只能以既無學術也無藝術專業背景的接班陣容,恐成國際博物館笑柄」。文章說,李靜慧在行政事務上雖不能說不用心,但學識究竟有限,既無法擔起過去臺北故宮慣例由學術副院長擔起的「故宮月刊」,也無能力規劃創新展覽,主要還得延續陳其南「拆故宮」的路線。
「去中國化」的「新故宮計劃」?
備受爭議的「新故宮計劃」延續,在島內持續引發批評。所謂「新故宮計劃」,包括北院(即臺北故宮)擴建、階段閉館以及文物南遷,但新院什麼模樣、如何南遷等細節,都還沒譜。臺灣《聯合報》披露稱,「新故宮計劃」規劃為配合北院整建,將用2020年一年時間在行政、圖書文獻兩大樓之間來回搬遷,60萬件文物都需要移動兩次,等於臺北故宮研究員一小時要盤點、包裝、搬運完至少3件文物,其中屬於「國寶級」的毛公鼎、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以及翠玉白菜、肉形石等若未在展出中,都得如此搬遷。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稱,前院長杜正勝任內規劃將存放箱內的文物改放櫃內,以易於取出,也歷時十餘年,「如今搬移數量更勝當年,卻要在一年完成,實在難以想像」。
蔡英文當局上臺後,陳其南宣稱實行「故宮臺灣化」,臺北故宮陷入「去中國化」、文物南遷等爭議。不僅使大展質量衰落,也使訪客數量每況愈下,臺北故宮從2016年的460萬人次急掉到2018年的380萬人次。《中國時報》一篇言論稱,「臺獨」不承認是中國人,卻背負繼承13億人的中華文化道統,既想搞故宮「臺灣化」,又建故宮南院,標榜「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以「去中國化」。資深媒體人李建榮稱,民進黨當局不能一面否定中華文化,一面又利用中華文化文物攫取選舉利益。聯合新聞網14日稱,「新故宮計劃」不僅是2300萬臺灣民眾的事,更負有保存延續中華文化命運的任務。臺北故宮的變革,「是蔡政府少許政客憑意識形態、個人好惡就能決定嗎?」
(原題為《臺灣借「國寶」給日本引爆怒火 民眾擔心「天下第二行書」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