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微博上有個故事特別火,那就是外賣小哥收到了一份來自「陽明山殯儀館」的訂單,而且還是深夜,他拎著外賣瑟瑟發抖,不敢上山,更不敢進殯儀館,於是出現了顧客與外賣小哥隔山「對喊」的畫面,讓人哭笑不得。
在這個講究科學的時代,大家對「神鬼」之事早就有了清晰的認識,不過真要半夜去殯儀館、墓地這種地方,怕也是很正常的,今天要說的故事,就和「墓地」有關係,這「墓地」還不一般,它是大名鼎鼎的清皇陵。
那麼問題來了,清朝都滅亡108年了,為啥清皇陵還有守墓人?誰來給他們發工資呢?他們又是誰選定的呢?咱接著看。
守陵人,顧名思義是守護皇帝陵墓的,同時還要負責一些祭祀活動,保證陵墓的長明燈不熄滅、外部不受破壞等,工作枯燥簡單,卻容不得一點馬虎,做錯就是殺頭的大罪。守陵人是中國眾多職業中的一種,但相比於其他職業,守陵人充滿了神秘色彩,要知道,清朝時期的守陵人可不是一般人能幹的。
按照清朝的規定,起初只有滿足八旗子弟中的「正黃、鑲黃、正藍」3旗有資格成為守陵衛士,都是精心挑選而出的,後來朝廷也會派一些大臣來守陵,他們的官職最大能到正3品,俸祿由朝廷直接發放。
當時誰能成為守陵人,那都是有地位的象徵,他們工作清閒、有獨立的小院住、薪水高,而且還不用交稅、免除服役,最主要的是守陵人的工作是「子承父業」,世世代代傳下去,簡直就是完美的「鐵飯碗」。
但對本來就不差錢的他們來說,當守陵人其實很沒面子,因為此處遠離政治權力中心,想出頭基本是沒希望了,而且後來皇室還把犯錯的皇親國戚派來守皇陵以示懲戒,對於這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來說,確實有點丟人。
1912年清朝滅亡,袁世凱奪得了實權,他對清皇室的成員們還是挺客氣的,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昔日的皇室成員們仍然很富有,他們會自發籌錢給守陵人發工資,讓他們繼續守護自己的老祖宗。
然而隨著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皇族們四散而逃,自顧不暇,當然就沒人記得這些守陵人了,失去工資的他們便紛紛離開了這裡,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懷著對祖先的尊敬留了下來,過著清苦的日子。
1928年孫殿英帶著手下炸開了清東陵,席捲此處,一些守陵大臣見錢眼開,心想著反正也沒工資拿,不如趁機發一筆橫財,極其了解皇陵的他們主動幫助孫殿英盜墓,最後拿著錢遠走高飛,留下幾個老弱者留守此處,人們漸漸遺忘了他們。
後來新中國成立,清陵也成了我國的文化遺產,成為知名景區,昔日的守陵人也自然而然成了景區工作人員,由國家發放工資,他們再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