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詩歌裡的佛禪

2021-01-11 榆木齋

王維詩歌裡的佛禪填鴨龍人

在唐代詩壇上,王維是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大詩人;在中國詩史上,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不僅如此,他又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在他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死後更得到「詩佛」的稱號。正因為他篤志信佛,所以他的詩歌創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歷代以來,對王維詩歌中的禪理禪趣論述頗多,近年來更是百家爭鳴,各有其說。王維的信佛和他詩歌中的禪意,是明顯的事實。但是王維詩中所寓的禪意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卻少有人論及。

王維的詩歌,尤其是他的田園山水詩,的確寫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譽。在這些作品中,有許多詩也的確含有「禪」。這種「禪」的體現形式是怎樣一種情況呢?人們已有許多分析,但總其大端,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純粹的佛理教義的說教詩。也就是說,把詩當作宣揚佛教教義的工具。王維信佛,《舊唐書》本傳說「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榮」的時代,士大夫學佛佞佛風氣極盛,加之王維受虔誠佛教徒母親的影響,中年時便成為一個篤誠的學佛者。從他所留下來的詩文可以看出,他對佛教研究頗深,因此,在他的詩歌中,有一些純粹是宣揚佛教教義的,正如李夢陽所指出的「王維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空同子》)這一小部分「卑者似僧」的詩歌就是禪理的說教詩。

如《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二首》其一:一興微塵念,橫有朝露身。如是睹陰界,何方置我人。礙有固為主,趣空寧舍賓?洗心詎懸解,悟道正迷津。因愛果生病,以貪始覺貧。聲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卻在演繹禪理,現身說法,用禪宗的思想來解釋人生疾患。詩人認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會迷失道路。「五陰」、「六塵」、「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詩中大量出現。至於該詩的第二首更是提出了一種佛教禪宗的人生哲學。其中「浮空徒漫漫,泛有空悠悠。無乘及乘者,所謂智人舟」的句子,則全是宣揚佛教「非空非有方能成就佛道」的思想。「禪宗」六祖慧能有所謂的「無相、無著、無住」的「無為無礙」的思想,王維也認為萬法都在自心,人就不應該執著於外境。

我們再看《秋夜獨坐》: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詩題曰:「秋夜獨坐」,就使人不自而然地想起佛僧靜夜坐禪,而全詩也確是寫禪悟的過程,尤其是後半篇,純屬佛理的說教,枯燥乏味。這樣說禪的詩還可以舉出一些例子,如「眼界念無染,心空安可速?」(《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無有一法真,無有一法垢。」(《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至於那些有關佛教的文章,直接宣揚「色空」、「諸法皆空」的佛教教義的文字,則比詩更多了一些。

這樣一些佛理說教詩,在思想內容上並不可取,嚴格說來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頌。在王維的整個詩作中,也只佔有極少數, 而絕大多數是屬於第二類的「以禪趣入詩」。

在王維的田園山水詩中,有許多的確寓含了一種禪意,但這種禪意的表現不是如上一類的純粹的佛理說教,而是寫出了一個蘊含禪理趣味的優美的意境。明代胡應麟說:「太白五言絕句,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如『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些妙詮。」《鳥鳴澗》一詩刻畫了一個極其幽靜的境界:客觀世界是夜靜山空,主觀世界是清閒無為,桂花悄然飄落,境地是何等的空寂!進而「月出驚山鳥」,更微妙地點綴出夜中山谷的萬籟無聲,反襯出廣大夜空的無比沉寂。該詩重要的是寫出了人心的「靜」境,似乎寓託了這個「人」的佛教寂滅思想的信仰。《辛夷塢》所描寫的是辛夷花初開,儘管很美,但由於生長在絕無人跡的山澗旁,這裡與塵世的喧囂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靜寂,所以沒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開自落,沒有生的喜悅,沒有死的悲哀,而詩人也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與辛夷花合為一體,不傷其凋落,又不喜其開放。這二首詩不管其思想內容怎樣,但其藝術境界都是非常美的,而這種美的創造極大成分上藉助了佛教的理趣。王維信佛,尤愛《維摩詰經》。其中的「無生」觀念對他影響較深。「觀世間苦,而不悲生死。」《辛夷塢》一詩就藝術地表現了這種「不悲生死,不永寂滅」的「無生」禪理。因此,胡應麟說這二首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寂」,是頗有見地的。

我們再看另一首詩《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是王維晚年所作《輞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樣是描寫一個空明寂靜的意境。詩中所表現的清靜虛空的心境,正是禪宗所提倡的。王維對佛教各宗各派持有一種兼收並蓄的態度,但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禪宗。他母親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年」,大照即北宗神秀的弟子,這對他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沒有影響。四十歲左右時,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會,接受了神會的南宗心要。禪宗是中國人自己的哲學,是一種中國化的佛教。禪宗強調「對境無心」、「無住為本」。也就是對一切境遇不生憂喜悲樂之情,不塵不染,心念不起。王維以禪宗的態度來對待人世社會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種恬靜的心境,進而把這種心境融入自己的詩中,使詩歌顯耀出禪光佛影,如果拿《維摩經·佛國品》中「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一段話來詮釋《鹿砦》,還是比較恰當的。

在王維的山水詩中,象這樣有禪趣的詩歌是很多的。他的山水詩,都寫得很靜寂,實即寫出了「空」、「寂」、「閒」的禪趣。然而,關鍵問題是王維的山水詩是不是一種純粹的禪意詩呢?王維是不是一個純粹的佛教徒?回答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說,在他的思想中,真正的佛教信仰是居次要的地位,這也可以從他的詩歌創作中反映出來。

2017.12.15榆木齋

相關焦點

  • 我愛記詩歌|王維《送別》
    今天和大家一起記憶王維的《送別》,一起欣賞詩人王維送別友人的真摯情感。#唐詩#一、說文解字在記憶王維《送別》時,第一步是理解《送別》全文的意思。王維寫了多首《送別》這是其中一首,如果不了解王維的基本情況、詩歌字詞等意義,那麼想要記憶《送別》就無從談起了。
  • 詩歌的樣子之大家王石:兒童美育情懷——《想起王維》
    王石演講:「想到王維」「詩歌的樣子」這五個字讓我想到一個人,唐代詩人王維。為什麼想到王維呢?首先因為他是個大詩人,唐詩三百首中,無論是古詩、樂府、五言絕句、五言律詩,還是七言律詩,都有王維的作品。他不僅是個大詩人,還是個大畫家,他的詩和畫都洋溢著濃濃的詩情畫意。
  • 王維詩歌中的空山
    王維詩歌中的空山在王維的詩中,描寫空山的詩句特別多。比如: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還有《鳥鳴澗》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他的《鹿柴》。這首詩是王維在唐天寶年間,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
  • 是世外桃源嗎,王維為何這麼寫?讀完詩歌恍然大悟
    就這個事件對王維打擊很大,唐肅宗平定叛亂以後,他雖然最後保住了性命,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雖然後來也還在做官,但王維心思已不在官場,實際上已經過起了半官半隱的生活。 早在天寶三載即744年,王維就買下了詩人宋之問的輞川山莊,並將它改建成園林別墅,作為他母親修行參禪的隱居之所。
  • 眾所周知,王維被譽為禪僧,那麼他的詩歌到底收到了禪宗怎樣影響
    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更達到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順應這一歷史因緣,王維這位精通禪學,擅長詩歌,首創潑墨山水畫,熟諳音律的藝術巨匠出現了。據《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王維字摩詰,武則天長安元年(701)誕生於今山西省祁縣。其父王處廉,後遷居蒲州,遂為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王維幼年聰穎過人,九歲知屬辭。
  • 鳥語蟬鳴,幽篁明月,王維詩歌意境營造的特色
    詩歌之美在其意境創造,設色取景,以心入境,緣情體物,融情於景,空靈蘊藉則自然流出。作為詩歌審美和藝術創造的意境,前人以物鏡、情境、意境之分言其營造的層次性。王維詩歌意境中所呈現出來的空靈、衝淡、清幽正是他的心路歷程和精神世界的切實寫照。空靈空靈是意境美的總體要求,宗白華先生認為空靈是指意境包含的那個「靈的空間」。這個空間是詩人所獨闢的富有靈氣的審美心理場。
  • 「陝西文物探探探」:實地探訪王維輞川隱居及詩歌發生地
    經過五六年的工作,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找到了已消失在歷史煙雲裡的王維兩個故居遺址及王維墓遺址,還有二十景的遺址。我們尋找遺址的主要方針,就是以王維和裴迪的詩歌為主要依據。另外大量走訪當地群眾,對王維詩文裡的文學地理進行拉網式排查。我們訂了兩條標準:第一,必須是唯一的,只能在這一個地方,其他地方再不可能有;第二,要經得住專家學者的質疑,經得住歷史的檢驗。按照這兩個標準,二十景原址已落實了十五個。」
  •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王維十首唯美詩歌,清新脫俗,讀而忘憂
    唐朝詩人王維,不但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畫家,蘇軾評價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也是高度的評價了王維的詩歌的特點是「詩畫相融」的深遠意境。王維,字摩詰,後人稱其為「詩佛」,是評價他詩歌融入了哲理、禪思在裡面,意境深遠,令人聞而清心,讀而忘憂。
  • 詩歌賞析:詩佛王維的灑脫人生——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對,他就是人稱「詩佛」的王維!後人稱王維為「詩佛」,不僅是指他詩歌中的禪味深厚和他的信仰傾向,更是後人對他在詩壇上的突出貢獻與重大的成就。王維的詩,以五言為長,詩歌內容多以田園山水為主,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可見王維詩歌的成就之高。
  • 王維生前已享有盛名,其田園山水詩,對唐以後詩歌有持久影響
    王維王維是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傑出代表,對唐代中期及以後歷代詩歌的發展,具有極為深入而持久的影響。他在生前已享有盛名,《新唐書》本傳記載說「名盛於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諸王待若師友」,唐代宗稱譽他為「天下文宗」(《答王縉進王維集表詔》)。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評價他的詩歌特點是「辭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則以「趣味澄夐,若清沇之貫達」相形容,嚴羽《滄浪詩話》稱他為「大名家」,將他的詩稱為「王右丞體」。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17期:實地探訪王維輞川隱居及詩歌發生地
    王維58歲時,發生了安史之亂。他追隨玄宗不及,為安祿山俘獲帶到洛陽,強迫他作了給事中偽官。安祿山在洛陽凝碧池設宴,樂工雷海清怒投樂器被縛並被肢解示眾。當時王維被拘菩提寺,好友裴迪來探望時談及此事,王維聽了悲痛萬分,作五絕、七絕各一首,其中七絕詩寫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 王維《竹裡館》
    盛世讀王維。王維的詩歌裡,氣息平和,平淡。這一點我贊同。王維一生,有波折,但得善終。懷才有遇,仕途也算是有成。 今天來學一首王維的詩歌《竹裡館》,這是他在輞川別墅寫下的一首詩,是和裴迪的一首和詩。
  • 王維的一首五律,描寫春日裡欣欣向榮的景物,驚豔了整個鄉村
    王維是盛唐傑出詩人,他年少聰慧,十幾歲就有詩名。晚年投身到大自然中,從當時渾濁的仕途中清醒過來,使得其後期詩歌得以從玄言禪意的低調中一振而起,寫出了一些具有獨特藝術特色的作品。大自然和田園之美,也在他的詩作中獲得了生動、新鮮的反映。
  • 唐詩寫「靜」到極致的詩歌,和王維同時代,但比詩佛的詩還要入心
    且不說王維被譽為詩佛,寫出了很多帶有禪理的詩歌,實際上當時和他有共同選擇的人不在少數。今天我們所談到的其中一個詩人,來到江蘇常熟的破山寺,寫下了一首唐詩。雖然並沒有王維的詩歌有那麼高的傳唱度,但是其中所表達的意蘊和王維的詩作異曲同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在袁行霈先生的眼中,王維和白居易是什麼樣的?
    王維和白居易隱逸詩大多是以景物描繪為主,王維詩歌以山水田園景色居多,而白居易詩歌以居住環境景物描寫居多,各自的側重點不同因而意象創作上形成了差異。下面將闡述王維、白居易詩歌中意象的相似和不同。首先,王維和白居易均有寫景的山水詩歌,山水詩歌的意象普遍以自然意象為主。顯然,王維和白居易的隱逸詩中相似的意象組是自然意象。
  • 《鹿柴》王維
    我們今天來欣賞一下王維的名作《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其實王維特別喜歡寫空山,比如說,「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又比如說,《鳥鳴澗》裡說「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為什麼王維特別喜歡寫空山呢?唐代有個著名的俠客叫空空兒,我個人感覺王維也是詩歌中的空空兒,他為什麼這麼喜歡空山?這個懸念,我們放到後面再說。
  • 輞川 | 王維的桃花源
    中年隱於輞川在其山水詩歌中>描繪關中地域的詩歌就有七十餘首>正如地域因素對山水畫藝術的影響一樣在詩歌文學的形成中《輞川圖》為王維所繪,自唐代即有記載,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言其「工畫山水,體涉古今。......清源寺壁上畫輞川,筆力雄壯」。王右丞以壁畫的形式呈現了輞川的山水真跡。
  • 為何說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最令人稱道的地方,還並不是他的邊塞詩,而是他那無數充滿情趣的山水田園詩。或許,每個成功的詩人,他們的仕途都會遭受到一些波折吧,王維也是如此,他很年輕的時候便進士及第,可是,不久就因為某些原因而遭到了貶謫。張九齡當上中書令之後,曾經提拔他為右拾遺,這又重新燃起了他想要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他還曾經寫了詩歌,讚頌張九齡反對結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
  • 平和淡雅的王維寫的邊塞詩,壯闊飛動,筆墨酣暢
    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 而盛唐詩歌是唐代詩歌的頂峰。盛唐邊塞詩派用羽書、翰海、邊關、狼煙勾畫出慷慨豪壯的陽剛之美,令人感到一種極為向上的生命力。我們來看看王維的這首邊塞詩,感受一下青壯年時期意氣飛揚的「詩佛」。《隴西行》十裡一走馬,五裡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 王維山水田園詩的藝術成就
    聞一多說:「王維替中國詩定下了地道的中國詩的傳統,後代中國人對詩的觀念大半以此為標準,即調理性情,靜賞自然」(《聞一多說唐詩》,鄭臨川筆錄),指的就是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最能體現他的詩歌藝術創造力,同時也達到了山水田園詩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