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美景數不勝數。但有些地方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真正領略到其獨特景觀和豐富文化內涵,大辛巴威遺址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陸最重要的古代遺蹟,也已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其代表的古代非洲文明,被稱為「辛巴威文化」。
(橢圓形建築一隅)
大辛巴威位於林波波河附近。在修那人的語言中,辛巴威意為「石頭造的房子」。1868年的一天,歐洲的一位探險家在辛巴威的維多利亞堡東南約30千米的密林叢莽中追逐一隻野獸,偶然間發現這座石頭城的殘垣斷壁。儘管這兒不過是一大片石頭城的廢墟,卻依然顯得神秘而尊貴,因年代不明而顯得高深莫測。在此後的1871年,德國地理學家卡爾·莫赫曾說,「那是一大片聚在一起的石頭建築,沒有屋頂,用灰色花崗石石塊以精巧的技術建成,有些還曾雕刻。山上那些高大的石牆分明是歐洲人的建築。」這位高傲的歐洲學者之所以說是歐洲人的建築模式,是因為他基本不相信在被白人蔑稱為黑暗大陸的非洲腹地,古代文明之花居然開放得如此絢爛。
(橢圓形建築一隅)
但事實上,現代考古學家發現,辛巴威是一個強大非洲國家的中心,這個中心曾支配者辛巴威高原——一片富饒的丘陵地帶,南邊有林波波河,北邊有尚比亞河。辛巴威高原以西是一大片起伏的平原,這平原越來越乾旱,最後成了非洲西南部的卡拉哈裡沙漠。向東,一片低洼的平原構成了辛巴威高原與印度洋的分界線。早期的馬紹那人發現辛巴威高原是一個適合人居的地方。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邊的草地提供了廣闊的牧場,牛羊成了交換日常用品的中間物。該地區盛產銅、鐵、錫,還有黃金,而黃金很快成了這高原的主要出口物。到公元9世紀,貿易已成體系。黃金從辛巴威的東邊流到非洲和阿拉伯商人的手裡。這些商人活躍在今肯亞到莫三比克的非洲沿海港口。這些商人用黃金換回世界其他地區的產品,然後西運到非洲內地。黃金貿易給放牧為生的辛巴威高原人帶來了財富,大約在1250年,辛巴威達到它的鼎盛期,這種狀況持續了兩三百年。
(橢圓形建築一隅)
於是,便有了大辛巴威建築群,這些建築便是那個時候建的。辛巴威高原有許多裸露地面的花崗石,這使得石材來源根本不成問題。值得一提的是,馬紹那人加工花崗石的工藝非同一般,他們利用晝夜溫差使花崗石自然地裂成薄片,他們知道在花崗石上生火,加快裂紋的生成,然後用冷水浸潑,巖石的薄片就很容易分開。他們還用楔子打進裂縫,使花崗石成為石片。
(山頂遺蹟)
雖然如今大辛巴威飽經世紀的桑田變化,大部分已經淪為廢墟,但仍然有一部分顯示著宏偉的氣象,並且一直遺存到了當今。
如今的遺址總面積達720公頃,共由90多萬塊花崗石砌造而成。遺址分山頂建築、山下石廓和谷地建築三個部分。山頂建築是遺址最古老的部分,建在100米高山頂上,設有堡壘和圍牆。經測定,山上發掘的早期鐵器已經鎖定為公元4世紀以前。山下石廓是遺址規模最大的一部分,主體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橢圓形建築。谷地建築由散布的花崗石砌成的古建築組成,後許多著名文物都在此出土,如「辛巴威鳥」的石雕。津國徽、錢幣上都有此「鳥」圖案。
(谷地建築)
作為主體建築,大辛巴威最輝煌的一處位於山下的平地上。因為它外圍的城牆呈橢圓形,周長256米,內徑長89米,寬67米,被稱為橢圓形大圍牆。該處圍牆高近10米,厚約5米,所圍的總面積約為4600平方米。在東、西、北三面城牆上開有三個門,門頂都有巨大的花崗石砌成的圓拱形。圍牆的頂上,雕刻著細長的質地堅硬的圖案花紋,有的拱面頂端還雕刻著一隻形狀奇特的石鳥。在圍牆的東南部,還有一道同圍牆平行的、相隔1米左右的石牆,與圍牆形成一條長達百米的狹窄通道,通道盡頭是一個類似院子的半封閉區域。圍牆裡面建有圓錐形石頭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廢基,像是古代宮廷的遺蹟。圍牆附近還有許多小的房屋,這些低矮的頹垣殘壁有可能是一般官員或僕人的住宅區。
(山下平地上的橢圓形建築)
在橢圓形大圍牆的外面,有一連串形成堡壘的城牆。城牆內有錯綜複雜的通道、石階和走廊等。沿著一條陡峭縫隙開鑿出來的石梯拾級而上,就可以來到另一處主體建築:衛城。衛城建在橢圓形大圍牆旁邊約90米高的懸崖上,居高臨下,俯瞰著整個山谷。衛城的城牆隨著巖石而起伏,自然地與大弧丘渾融一體。圍城全部由花崗石砌成,構築堅固,氣勢雄偉,可能是一座要塞,供防禦之用。衛城的內部,又有許多殘破的房屋和複雜交錯的通道。在這處遺址上,有冶煉黃金的痕跡。另有一處形似祭壇的建築,也許是古人們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
(山頂建築一隅)
在整個大辛巴威的建築群中,最神秘莫測也最令人費解的是橢圓形大圍牆內的圓錐塔。這是一座下粗上細的實心花崗石建築,高約20餘米,沒有任何文字標記。它主要是用雕鑿成磚塊的平整花崗石堆砌而成,按一定的圖案線條規則地砌起。石磚之間沒有使用灰漿或者其他種類黏合劑結合的任何痕跡,然而石磚之間的連接極為嚴密,其縫隙竟連薄刃也難以插進去。圓錐塔的外觀神秘新奇、精緻美觀,而且堅固異常,不知經歷了多少歲月風雨的磨礪。
(圓錐塔)
值得一提的是,自古以來非洲原住民就沒有修建石頭建築的傳統,在非洲其他地方也找不到相同的例子,因此這座遺址原先的用途一直是個謎。苦於缺乏證據,考古學家們說法不一。在過去歐洲,人們曾經執著的相信,大辛巴威應該是存在於神話中的黃金國度。他們認為石頭城很像歐洲史書上記載的古代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某些聖殿,很可能就是在《聖經·舊約》中提到的所羅門國王的金礦的所在地。而衛城就是模仿所羅門國王在摩利亞山上修建的耶和華殿建造的。那座橢圓形的大圓牆則是為了模仿古衣索比亞女王示巴訪問所羅門時在耶路撒冷住過的行宮而建築。
(精美的石雕)
直至今日,儘管有口傳的歷史,但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錄,所以我們對大辛巴威文明的歷史所知甚少。
荒原上的石頭城已經沉寂了500年,今天它仍然靜靜佇立,散發著文明的光芒。
本文由編輯整理髮布
歡迎分享
中國花崗石直採平臺永遠是您前進道路上最誠摯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