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劇情簡單,卻意味深遠。講述了海外遊子在得知奶奶罹患癌症後,選擇向奶奶隱瞞患事實,並且假借婚禮名義回國團圓的故事。在中西方文化的衝突中,表達出導演的對文化差異的反思和對親情的理解。
本片無疑是在「中西合拍+華人故事+華裔演繹」模式下誕生的佳作。儘管本模式的源遠可以追溯到1913年的書籍《傅滿洲博士之迷》以及連帶產生的電影,但是該題材的影片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具有鮮明的種族歧視色彩。而直到20世紀60年代李小龍和20世紀末李安導演的「父親三部曲」的出現,這一現象才有所扭轉,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華人題材電影在好萊塢發展的良性生態。
眾所周知,一部影片的成功與製片公司密不可分。《別告訴她》的製片公司是北美獨立電影製片公司——A24。「他們認為北美電影市場是需要獨立電影以及文藝電影,相較商業電影在北美的飽和,獨立電影市場擁有廣大未開墾的群眾人群。」市場定位的轉變是該公司在好萊塢工業體系下擁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A24製作的影片不屑於恪守好萊塢傳統的「明星制」原則,反而注重挖掘有潛力的演員。最有代表性的是曾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26歲女星——西爾莎·羅南。
無論在選角還是影片主題方面,A24公司都堅持走獨立小眾路線。公司創立八年期間製作出上百部電影,截至2019年,該公司共收到25項奧斯卡提名,為世界電影多元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回到電影本身,正如導演王子逸所說:「這個故事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多的共鳴是因為它沒有拋棄自身的獨特性,從個例找到普世的價值」。
今天我們就從《別告訴她》的「普世價值」和「特殊性」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本片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前文提到的」中西合拍+華人故事+華裔演繹「模式,此類影片一經上映,必然會激發起相應地區觀眾的獵奇欲望,為影片的受眾提供了保障。本模式的影片涉及文化差異,極其考驗導演對於兩地文化的駕馭和表現能力。雖然近幾年該模式的影片屢見不鮮,但佳片卻屈指可數。
在《別告訴她》中,「特殊性」還主要體現在劇中家庭的成員組成方面。在以奶奶為中心的大家庭中,奶奶的兩個兒子分別移居日本和美國長達二十多年之久,女兒則留在國內陪伴奶奶。由海外遊子和國內親屬組成的大家庭中的內部矛盾與衝突,實則也象徵著宏觀層面中西方文化的矛盾與衝突。
然而,導演將影片的女主角碧莉設定為年少時移居美國的中國人,從小接受美國教育的碧莉作為奶奶的孫女自然無法接受家人向奶奶隱瞞病情的做法。碧莉所代表的」西式思維「與其餘家庭成員所代表的」東方思維「形成了天然的矛盾,碧莉與家人爭論到和解的過程則象徵著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整部影片像一場盛大的辯論會,無關是非對錯而有關各自立場。導演對角色的駕馭能力體現在本片的群像設計上,片中的人物主次分明,功能明確。
其中令筆者映像深刻的是只有幾句臺詞的新郎官浩浩和碧莉的母親,前者的人物設定非常具有戲劇張力,浩浩在片中情緒的累積和婚禮上情緒的釋放成反比,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感。婚禮上酒過三巡的浩浩將海外遊子的對國內家人的愧疚與掛念化作淚水錶達出來。
後者碧莉的母親是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的代表,她一方面承擔著中年女性在家庭中的責任,另一方面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對東方文化的反思使她承擔家庭責任的方式與傳統女性有所不同。她給予孩子獨立的生活和思想空間;在長輩需要幫助的時候,第一時間陪伴丈夫歸國探望。母親對家人的愛全部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之上,並且把親情當作責任卻沒有被親情捆綁,人格獨立的同時也展現出女性的隱忍。母親這個角色更像是一個問號,引發觀眾對於中國家庭關係中女性角色的反思。以此可以流露出導演的女性主義思維,從女性的自我主體性出發,充分發揮女性的主觀能動性。
本片的」特殊性「主要起到製造矛盾、積累受眾的作用,與下文的」普世的價值「結合起來,共同作用於本片的主題。
所謂「普世的價值」的載體便是貫穿全片的「善意的謊言」,筆者對「善意的謊言」的理解是:對傳播者和當事人(接收者)中的一方或雙方產生積極影響的謊言。
有趣的是,在片中幾乎每代人的身份都在「善意謊言」的傳播者或接受者間做轉換,並且傳播或接受出大大小小的「善意的謊言」。換言之,整部電影的結構像糖葫蘆一樣,以一家人共同欺騙奶奶的「大謊言」為主,再以家庭內部成員各自言不由衷的「小謊言」為輔,共同串聯成關於親情、理解與愛的東方家庭故事。
其中,「大謊言」無疑是一家人假借婚禮名義,向奶奶隱瞞病情真相的關鍵事件。導演運用喜劇的攝製方式,將中西方文化差異這個沉重的主題解構成輕鬆的笑料,在博人一笑的同時發人深省,重點突出了導演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反思。
於「小謊言」而言,導演借劇中人之口道出相應年齡階段人群,在生活中的無可奈何。片中的人物設定是傳統故事中的老中青三代人,他們分別都說出過符合自己身份的「善意的謊言」。
例如:青年碧莉在未通過獎金申請後,向父母謊稱還沒有收到通知;為奶奶治病的宋大夫在得知自己的親人患病後也沒有告知真相;中年父母在得知奶奶罹患癌症後,向女兒碧莉謊稱回國參加婚禮;老年奶奶在爺爺重病之後,同樣也沒有告訴他病情真相;已故的爺爺在生前居然也向奶奶隱瞞了自己仍然抽菸的事實。如此謊言的累加,囊括客觀和主觀的兩種角度,流露出中國「報喜不報憂」的傳統,一方面增加了觀眾的共情效應,另一方面傳達出導演對於每代人生存狀態的精準把握。
在《別告訴她》中,通過利矛盾用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地講述了充斥著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故事。那麼,導演的用意究竟是什麼呢?
導演王子逸在採訪時表示,「這部電影是關於如何與所愛的人說再見,我們都會最終失去我們所愛的人,對我而言,在生活中找到希望並在電影中傳達希望非常重要。」
結合導演的觀點,筆者認為本片的母題是愛和溝通。一家人向奶奶撒謊的原因是愛,愛不分國界,溝通是權衡文化差異的有效方式。這也是開篇提到的導演對於親情的理解。
整部電影看下來,對於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反思是本片的暗線,導演其實暗線中引導觀眾產生一系列疑問:「奶奶真的不能接受真相嗎?」。
究竟是奶奶不能接受真相,還是兒女們在逃避真相?究竟是奶奶畏懼死亡,還是兒女們害怕告別?究竟是奶奶的知情權受到侵犯,還是兒女們在幫助奶奶承擔責任?
真的能承擔的了嗎?
除去影片內容之外,本片的視聽語言同樣可圈可點。無論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和渲染人物情緒的音樂,還是極其考究並且展現人物狀態的構圖,以及反應都市市民生活常態的空鏡頭,都對影片故事的講述起到正向的補償作用,使整部影片洋溢著文藝片的質感與氣質。
導演在本片中使用了大量的固定鏡頭和長鏡頭,使得觀眾便於以客觀冷靜的視角審視熒幕上發生的一切,對影片主題起到了完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