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瑞芳㈡|「紅姐」張瑞芳

2020-12-12 澎湃新聞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今年6月15日,迎來著名電影藝術家張瑞芳的百歲誕辰,而6月28日則是她六年前逝世的日子。對這位生於1918年,把藝術當作生命、把生命獻給理想的中國演藝界「老大姐」,吾輩滿懷著敬仰、崇拜之情。在紀念她百歲誕辰和懷念她逝世六周年的非凡時刻,我不由回到為老人家編導紀錄片《瑞草芳華——張瑞芳的故事》的精神狀態,於是,關於她的種種往事就像一個個特寫鏡頭,猛地推到面前……

2010年11月,在上海影城隆重舉行的「瑞草芳華——張瑞芳銀幕生涯70年暨中國電影文化傳承論壇」系列活動仿佛就在昨天。那一次,回顧了這位上世紀40年代重慶話劇舞臺上名聞遐邇的四大名旦之一、主演過《松花江上》《家》《李雙雙》《泉水叮咚》等經典佳片的傑出電影明星、中國電影藝術表演學會名譽會長、上影演員劇團老團長的精彩一生,首發我編導的那部紀錄片,並與她的電影代表作DVD一起,作為贈送來賓的禮品。記得老人家在「特別激動和感謝」之餘,與其榮獲終身成就獎時謙虛地表示「我是一個幸運者」一樣,反覆強調:「我拍的戲數量不多,談不上多大的成就,大家給我的榮譽太沉了,年輕人比我強……」

通過編導紀錄片,我對張瑞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覺得她與其他表演藝術家最大的不同,不是在表演上多麼高不可攀,而是她有著引以為傲的紅色經歷,堪稱「紅姐」……

一、北京,有著紅色靈魂的張家老宅

在籌拍紀錄片之初,與張瑞芳有著親屬關係的朱楓導演就告訴我,張瑞芳小時候在北京住過的老房子——鼓樓東法通寺10號,是一個革命者活動的據點。於是,委託朋友去實地勘察並拍攝,卻見那地方已成「華豐胡同23號」,面目全非,被許多中央戲劇學院的學生「割據」著,只有她當年的那間臥室還保留得相對完整。

張瑞芳住過的北京老家主臥  周雅婷 攝

1949年,張瑞芳與姐姐張楠(右)、妹妹張昕(左)在北京重逢。

那次採訪張瑞芳的時候,她身體欠佳,住進了華東醫院,顯得有點遲鈍,但說起往事立刻精神一振。她說,南京發生「下關慘案」後,他們舉家遷到北平,母親杜健如(後改名廉維)為了擺脫因參加北伐的丈夫殉國和幼女病亡造成的極度悲傷,用一部分積蓄在偏僻的北城買下了梅蘭芳的一座舊宅。「一二九」學生運動爆發後,這裡經常會來一些神秘的「陌生人」,是她姐姐張楠帶回家的「同學」——彭真、姚依林、蔣南翔等等,還有黃敬(解放後天津第一任市長)。當年幼的張瑞芳知道這些都是領導學生運動的北平地下黨幹部後,就懷著崇敬的心情,透過自己臥室的紗窗,看著他們一個個走進東邊的屋子。一整天,那裡悄無聲息,卻能根據母親守在門口「把風」的行為判斷出,那扇門裡正在進行著神聖的事業,心中便亮起了一盞燈。

這情景後來在張瑞芳和金焰、張翼、秦文等人一起主演的電影《母親》中得到再現,她扮演的正是為革命者「守門」的母親。這部以張瑞芳母親的革命經歷為藍本的電影,往往被人們忽略,但在她心裡,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電影《母親》1955年,張瑞芳飾母親,金焰飾老鄧

不久,張瑞芳的母親就成為中共黨員,直接受黃敬領導,就像後來在重慶張瑞芳直接受周恩來領導那樣。在母親和姐姐的影響下,「抗日救亡」的意識迅速佔據張瑞芳的腦海,她加入了由北平地下黨領導的青年團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積極參加遊行和左翼電影戲劇工作者組織的演出,在獨幕話劇《黎明》中扮演失業工人的妻子蓮香,由此認識了兩位重要人物:此劇的男主角崔嵬和編劇陳荒煤。在這兩位的引領下,她走上了一條革命文藝的道路。

張瑞芳和崔嵬共演抗戰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影響深遠。

二、奔波,充滿紅色浪漫的移動劇團

「七七事變」爆發一周之後的7月15日,以宣傳抗日為宗旨的「北平學生戰地移動劇團」成立了,團長是張瑞芳的同學郝龍,成員包括榮高棠、楊易辰、程光烈、她的姐姐張楠等等,還有已經是中共黨員的24歲的陳荒煤。說起這段坎坷又有趣的經歷,張瑞芳會突然振奮,因為她把跟隨劇團開始「移動」的這一天作為自己參加革命和走上專業文藝工作道路的日子。

張瑞芳和姐姐張楠、榮高棠、陳荒煤四人計劃先到天津,再乘船去上海,辦理好相關社團手續後再回濟南,和劇團其他成員會合,然後一路南下。為了安全起見,她和姐姐穿上花旗袍,扮成小姐。榮高棠一身對襟小褂,像是來接她們的男傭。陳荒煤則穿著洋裝,裝成她們的表兄。他們在天津等了兩天,終於登上英國「太古號」輪船,前往上海。

船在煙臺海面上漂了幾天後來到青島,在舅舅杜經田的幫助下他們才抵達「中轉站」濟南。當他們和黃敬、楊易辰等人會師後,一致決定先去南京造聲勢,以獲得當局的認可,然後才好順利展開宣傳活動。他們發揚風格,在列車上「佔領」了最後一節運牲口的敞篷車廂,可過了徐州突然大雨傾盆,車廂裡積滿了水。榮高棠大聲喊道:「女士們就別客氣了,不能坐在水裡呀,就坐在男同學腿上吧!」張瑞芳一轉身就坐在了楊易辰腿上,她姐姐坐在榮高棠腿上,一幫人緊緊擠在一起,避雨又取暖。細心的陳荒煤發現頂篷上積了很多水,就用棍子一頂,水譁啦啦從四邊傾洩而下,大家鬨笑著湊起了打油詩——哈哈哈,提起這段往事,張瑞芳就連說帶比劃地笑出聲來。

到了南京,在沈鈞儒先生的斡旋下,他們見到了時任教育部長的張道藩,這才獲得演出機會。劇團首推陳荒煤新編的《打鬼子去》,講述日本鬼子如何在淪陷區欺凌、侮辱中國人的慘劇。張瑞芳扮演的張大嫂被日軍玷汙後痛不欲生,但懷中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當她無意中摸到一手鮮血,發現孩子已死,便慘叫一聲,跌跌撞撞衝下舞臺……

張瑞芳摔倒在後臺的蘆席墊上,還在瑟瑟發抖。記者問她怎麼演得那麼真實?她答不上來,只記得用棉花浸滿自製的「血水」塞在「嬰兒」肚子裡,幫助自己調動情緒,非常有效。後來有人總結說,她這種方式就是「體驗派」。

當局允許他們公開演出了。於是,他們的漂泊和戰爭一樣剛剛開始,邊走邊演,很革命,也很浪漫……

三、重慶,記載輝煌成就的紅色舞臺

張瑞芳跟隨移動劇團到達西安,正要奔赴嚮往已久的延安時,劇團「幹事會」考慮到她的身體狀況和演藝前途,決定讓她去重慶。為此,張瑞芳曾經耿耿於懷,用她的話說就是「眼淚刷刷地流」。她沒有,也不可能料到,重慶會成為她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城市。

在重慶,她演過《全民總動員》《上海屋簷下》《國家至上》《女子公寓》《國賊汪精衛》《北京人》《秋收》《棠棣之花》《屈原》《家》等無數舞臺劇,以及電影處女作《火的洗禮》;其中《屈原》最為轟動,那段日子,重慶到處都有人在學戲裡的「雷電頌」,「炸了吧!炸了吧!」大大激發了民眾的抗日熱情,作為「四大名旦」之一,張瑞芳名副其實。更重要的是,她在重慶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並直接由周恩來領導,一直延續到解放後。

那年夏天,周恩來在重慶《新華日報》社的接待室裡單獨約見張瑞芳。他先是靜靜地聽她說,出身、家庭、演戲,一切的一切。張瑞芳說,「從小到大,無論在哪裡,大家都對我很好。」周恩來笑了,說,「大家都對你挺好,那是因為你對大家也一定不錯。」周恩來鼓勵她「多交朋友,向優秀的前輩們學習,在演劇上精益求精,做共產黨的好演員」。周恩來的這句話,張瑞芳牢牢記了一輩子。

1963年,周恩來祝賀張瑞芳榮獲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中為周揚。

為了更有利於為黨的文藝事業工作,周恩來親自部署,讓張瑞芳「淡出政治圈」,「隱蔽」下來。周恩來表示,他工作非常忙,所以可能做不到定時頻繁地與她見面,但只要有必要,他會與她聯繫。於是,張瑞芳連黨的組織生活也不參加,並對原來熱心參與的一些事情故意表現出冷淡,心裡則是又彆扭又痛苦,還不能跟任何人說,只能靠不斷地演戲來充實自己,忘卻隱瞞黨員身份的不爽。

儘管如此,張瑞芳還是有幸無數次走過那條蜿蜒的小巷,前往曾家巖50號,那幢三層的小樓房——周恩來的住處。當她站在高處,俯瞰滔滔的嘉陵江以及兩岸的景色,不由感到一陣心曠神怡,原來淤積於胸的愁緒也就消失殆盡了。和大家一樣,張瑞芳也喜歡叫周恩來「大哥」,多次聆聽「大哥」描繪抗戰勝利後建設新中國的宏偉藍圖,品嘗「大哥」親自下廚做拿手菜「紅燒獅子頭」,她感到幸福無比。

在每一個成長的關鍵時刻,張瑞芳都會受到周恩來的鼓勵和支持。她一刻也不曾忘記「周大哥」的教誨,「在演劇上精益求精,做共產黨的好演員」,踐行終身。

《南徵北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百年瑞芳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今年是著名表演藝術家張瑞芳百年誕辰,作為一名在中國話劇史和中國電影史上頗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她曾在舞臺和銀幕上塑造了許多獨具個性的藝術形象,不僅豐富了中國話劇人物畫廊和電影人物畫廊,而且為中國話劇創作和電影創作的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同時,她的文集《難以忘懷的昨天》和回憶錄《歲月有情——張瑞芳回憶錄》也成為研究中國話劇史和中國電影史的重要史料。
  • 秦怡憶張瑞芳:《漁光曲》歌詞記了幾十年
    龍華大廳的輓聯,藏著張瑞芳和她生前膾炙人口的作品的名字。輓聯下,曾經的老朋友老同事們,一同送別曾經活躍在戲劇和銀幕上的張瑞芳。對她的稱呼有的是「大姐」,有的是「老師」,還有的是「老團長」、「政委」,幕前幕後的張瑞芳,都讓人難以割捨。   「瑞芳歌唱得好,而且中外歌曲都會唱。」
  • 張瑞芳一生未生育 養子一家從澳洲趕回送終(圖)
    成都商報昨日報導著名表演藝術家張瑞芳於6月28日晚在上海逝世。昨日下午,張瑞芳治喪小組發布訃告,張瑞芳因病醫治無效,於2012年6月21時3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5歲,她的告別儀式將在7月3日舉行。  臨終前 養子攜妻趕到  昨日一早,成都商報記者特地趕赴上海,到張瑞芳的家中悼念逝者。這是一棟普通的路邊住宿樓。
  • 張瑞芳:李雙雙的扮演者,一生三次婚姻,五味雜陳,盡在不言中
    作者:山佳抗戰時期的重慶,張瑞芳與白楊、舒繡文、秦怡,並稱話劇舞臺上的四大名旦。解放後,張瑞芳因塑造了性格潑辣的李雙雙,而家喻戶曉。而我記住她的,卻是在影片《家》中,她飾演的長孫媳婦瑞珏。可生活中的瑞芳,一生卻有過三次婚姻,一婚丈夫多情而冷漠,二婚丈夫當代韋小寶,均好在她能及時止損,三婚終於嫁給了一位實誠人,不過老年的她,還會調侃這一位,還是個社會主義的公子哥兒……01張瑞芳,1918年出生在河北保定,是六個孩子中的老三。父親張基,曾為國民黨中將,後自殺身亡。
  • 「李雙雙」張瑞芳的三段婚姻
    張瑞芳在《李雙雙》中飾李雙雙在開拍前一年,張瑞芳就下到河南林縣體驗生活。她跟著當地一位叫劉鳳仙的婦女隊長,同吃同住同勞動,白天跟著劉鳳仙下田鋤地、澆水、施肥,晚上跟著她學納鞋底、擀麵條,常在一個帳子裡促膝談心,正因有了這樣的體驗生活,才使張瑞芳對李雙雙角色塑造有了真實的底氣。
  • 苦命的張瑞芳:經歷3段婚姻,卻終身未孕
    張瑞芳父親去世以後,親友都想幫助張瑞芳的家庭,但是張瑞芳的母親拒絕了。她說自己家的孩子要學會自強自立,即便面對生活的「打壓」,我們也要積極樂觀面對。即便父親的離開,但是我們要為活著的人努力。父親永遠「活在」張瑞芳的心裡。
  • 《瑞芳神社遺蹟》
    《瑞芳神社遺蹟》今天上午與老婆一起爬基隆山,中午來到瑞芳老街用餐。從九份下山,來到瑞芳老街,我們在後站隨意挑了一家古早味麵店, 既經濟又實惠的解決中餐。飯後逛老街。瑞芳老街,我已來過幾次。義方商行、林牙科、廖建芳古厝、輕便鐵道遺蹟,都是舊識,這次就省略。今天想見的是瑞芳神社遺蹟。
  • 離開金山後,張瑞芳遇見了相守48年的愛情,並成為家喻戶曉的影星
    1952年,歷經兩段失敗的婚姻後,張瑞芳希望找一個人品好、性格好的男人作為自己的生活伴侶。嚴勵符合張瑞芳的擇偶要求:性格好、有小資情調、革命者。張瑞芳和嚴勵把婚禮選在了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紀念日,這是由於當時大家普遍崇拜蘇聯。結婚當天,很多朋友都來道賀。然而,此時張瑞芳卻接到了市委的電話,要她去參加一個活動。
  • 張瑞芳從影70年,出演多部話劇電影,與嚴勵結婚48年伉儷情深
    張瑞芳生於1918年,老家在河北保定,我國著名的表演藝術家,曾出演過四十餘部電影和二十多部話劇,更曾被稱為是話劇舞臺的四大名旦。塑造了很多鮮活的人物形象,其演技深受觀眾的喜歡。而相比較張瑞芳的藝術之路,她的感情之路就沒有那麼平順了,張瑞芳老師一生有過三段婚姻,第一段婚姻是在張瑞芳上中學的時候,因為參加戲劇排演,認識了第一任丈夫,相識時候張瑞芳第一任丈夫還是大學學生,學習的是藝術專業,而且成績非常不錯,這些對於當時上女中的張瑞芳來說吸引力也是非常大的,後來兩人來到重慶,
  • 「李雙雙」讓張瑞芳一夜成名,被扣帽子坐牢3年,一生經歷3段婚姻
    正式開拍時,張瑞芳為了準確把握角色特點,著重在臺詞上下了功夫。由於該劇是喜劇,張瑞芳注重在表演上適當地誇張一點、風趣一點,把人物的性格儘量放開來演,產生了很強的藝術魅力。§03然而,回首往事,張瑞芳也曾經歷坎坷。「文革」期間,由於電影《李雙雙》笑料迭出且又富於生活氣息,以及其他原因,該片被戴上了「階級鬥爭熄滅論」等帽子,張瑞芳本人也沒倖免,被人扣上帽子,在牢裡呆了三年。
  • 人民藝術家張瑞芳,經歷三次婚姻,一生未育養子送終
    她就是張瑞芳,名副其實的新中國電影界最資深的前輩,從抗日戰爭時期的話劇明星,到新中國的電影明星,她橫跨了中國近代史與現代史最重要的節點。張瑞芳不僅僅是一個演員,她更是歷史的見證者,是時代的符號。《李雙雙》是張瑞芳表演藝術的一個高峰,她以精湛的演技活靈活現地塑造了「李雙雙」,這部帶有喜劇色彩的故事片,圍繞了喜旺(仲星火飾演)與李雙雙夫妻間的性格衝突,歌頌了李雙雙大公無私的思想品格,戲中笑料迭出又富於生活氣息,場場有噱頭,場場逗人樂。讓人們在笑聲中得到啟迪。
  • 百年瑞芳㈢| 說不盡的「李雙雙」
    2018年6月15日,在李雙雙扮演者張瑞芳百年誕辰的日子,重溫經典,你會感嘆一部好電影所具備的穿越時光的價值。幾十年來,「李雙雙」在上海電影的記憶中,形象不曾磨滅,意義十分深遠。張瑞芳憑藉獨一無二的快嘴「李雙雙」形象,贏得了第2屆百花獎影后,她在片中的表演被海外學者稱為是踐行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範式的樣本。可以說,那個年代,在此起彼伏的社會主義改造熱潮中,電影和電影人一同浴火重生。當下,我們紀念張瑞芳,終究無法繞開這一部拍攝於56年前的老電影。
  • 張瑞芳:一生3次婚姻,一生未懷育,晚年辦老院,94歲去世
    張瑞芳出生在一個軍官家庭,在曾經那個年代屬於戰爭時期,她的家庭也是來回奔波,她的母親非常有教養,從小就教育楊江瑞芳的姐妹們,要告訴她們女性必須要有經濟獨立。不然的話,在以後的事會很難造成男女平等現象,所以從小的時候,張瑞芳就刻苦學習。
  • 三和「女神」紅姐:流浪是她能做到的最大反叛
    所有修車話題裡,總少不了紅姐的。紅姐像一個傳說,有人宣稱修過她,有人炫耀請她吃過飯,與她偶遇都會成為談資。 和大水[4]一樣,紅姐也是廉價的代名詞,與三和的逍遙快活緊緊捆綁在一起。她是性工作者。人們說她廉價,說她髒;也有人說她俠義,說她是三和大神的女神。 一端地獄,一端天國,紅姐被分裂成兩個人。
  • 藝術家張瑞芳:10歲喪父,一生三婚未生育,被初戀相思70年終錯過
    廠裡的主任是嚴勵,是一個大齡剩男,見到張瑞芳的時候,他就有一種強烈的感覺。第三任丈夫於是他想辦法的接觸張瑞芳,還讓廠裡的同事幫忙撮合二人,他一點也不在乎張瑞芳的過往。同事們也都去給張瑞芳介紹,幾乎每個人都說這位廠長是個好男人,能靠得住。
  • 三和大神傳奇人物:高傲妹與紅姐,小黑和皮褲哥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三和大神排名前四的經典傳奇人物:高傲妹與紅姐,小黑和皮褲哥。 說完高傲妹,接下來便是紅姐。紅姐在三和大神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而且聲望極高。
  • 《鎮魂》:巍瀾的糖太甜,那些年紅姐吃過多少狗糧?
    巍瀾的糖太甜,那些年紅姐吃過多少狗糧?大家都知道,《鎮魂》的原著是晉江文學作家prist的作品,寫的是趙雲瀾和沈巍穿梭萬年的愛情歷險故事。而且在作品中,趙雲瀾和沈巍之間還是有「第三者」的,比如劇版的夜尊,比如祝紅。
  • 「紅姐煎餅」飯店也賣,一套就要……網友:可能加了一份紅燒牛舌尾!
    紅旗飯莊(黃河道店)開賣因"舌尖"爆紅的「紅姐煎餅」,28元一份!網友@地鐵達人守望者表示,他是看到了@天津市紅姐煎餅的微博講到和紅旗飯莊合作的事才去一探究竟的。@地鐵達人守望者是下午3點到的店裡,聽說「紅姐煎餅」要4點半以後才賣,就離開了。@地鐵達人守望者表示,因為價錢貴,他已經不想買了。
  • 三和打工者稱「紅姐」為「流浪詩人」遭人懟,網友:笑話,都是複製來的
    【導讀】對三和打工者來說,「紅姐」一直是他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紅姐的一言一行甚至成了三和底層打工者的精神支柱,而關於「紅姐」的經歷卻有著各個版本,但核心就是一點,「一個遭命運戲耍的底層打工者」。
  • 瑞芳美食街個人很喜歡逛
    雖然瑞芳美食街不是什麼大型傳統的夜市,但是好吃的也很多,第一件是吃豪大大雞排,果然是肉比臉大,我有添梅子粉,這邊很多食品都可以撒梅子粉呢。然後緊接著倆人來一份熱乎乎的臭豆腐,舒爽啊,胡椒餅買了打包回去吃,還有割包,都是絕對吃不下的美食瑞芳美食街 今天去瑞芳的路上兩個狼吞虎咽的人迅速消滅掉了鐵路便當,然後我們去饕餮了:豪大大雞排、福州林胡椒餅、臭豆腐、冬瓜茶、番薯粿、龍鳳腿、芭樂、割包~還有好多吃不下,除了好吃我想說明天要加油哦平溪線後,我們回到瑞芳火車站對面的小吃街,走到盡頭有一個瑞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