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藍屋建築群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 林鄭月娥希望建築多保留社區...

2020-12-11 大眾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藍屋頒獎(特區新聞處供圖)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年永剛):位於香港灣仔區的藍屋建築群活化計劃,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度「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大獎。6日,頒獎儀式在香港舉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出席頒獎禮致辭時說,對藍屋建築群的活化計劃獲獎感到欣喜,這是香港歷史建築保育計劃的裡程碑,希望香港有更多新落成的建築物,保留及承傳社區的人情味。

  藍屋「香港故事館」

  位於香港灣仔區的藍屋建築群建於20至50年代,雖然名叫藍屋,但卻是由藍色、黃色和橙色三幢唐樓組成,2006年香港特區政府宣布重新發展藍屋建築群,最後採取創新的「留屋又留人」的方式進行。2017年,修復工作全部完工,項目除了盡力保留及修復原有建築物之外,最重要的是把原有居民及社區網絡一併保存下來。在2017年11月,藍屋建築群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大獎」。這是香港首次獲得這個級別的保育項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評審委員會從43個申請中,選出藍屋建築群榮膺這個獎項。

  當天,出席頒獎禮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對這次獲獎感到欣喜,形容這是香港保育計劃的裡程碑。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藍屋頒獎禮並致辭

  林鄭月娥說:「創建香港故事館是來記錄、研究和展示本地文化,拓寬文化之旅的範圍。這樣的提升藝術和文化的項目可以激發對我們對提高生活方式,促進社會發展的再思考。」

  藍屋是林鄭月娥擔任發展局局長期間開始活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讚藍屋是城市保育的成功例子,特別欣賞藍屋極具社會價值,在本地區高速發展及樓市壓力下,仍能維持以「普通社區群眾」為服務對象的形式運作,更形容項目是「具英雄性質的保育項目」,表揚在背後主導保育的聖雅各福群會社工,認為可鼓勵其他地區學習。

  負責項目的慈善機構聖雅各福群會表示,整個計劃改善了當地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也為其他社區的重建起了示範作用。但如何持續保育也是將來面臨的一大挑戰。計劃難度在於在有限時間內與居民商討復修方案,參與團體也缺乏活化建築經驗,難免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聖雅各福群會幹事李玉芝女士說:

  李玉芝說:「這本來是人們居住的地方,現在成了好多人來參觀、留影的地方。建議人們來參觀最好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段,以免發生現在這樣一直參觀到銀行關門,商場也關門,影響居民的生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評委會主席楊碧杏女士6日當天來到香港頒發獎狀,並表示,該項目不僅保留了建築物,還保留了當地小區活生生的歷史及文化,這為區內其他面臨同樣發展壓力的地區帶來啟發。 藍屋建築群坐落於香港灣仔,而灣仔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因而這裡在繁華之中蘊藏著不少文化歷史風光。林鄭月娥說,儘管未來香港的建築物越來越繁華,她仍希望能夠保持這份濃濃的人情味。

  林鄭月娥還表示,今年,香港特區政府正在開展19個活化歷史建築項目,政府會繼續推進各項目發展。

  林鄭月娥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致力於歷史建築的活化和可持續發展。我們採取多種方式來保護歷史建築,使得受保護的歷史建築既能迎合公眾興趣得以發展,又能兼顧業主權益及其他社會效益。」

  今年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10周年。10年來,這一計劃積極探索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歷史建築保護之路,至今已取得至少18項成果。除了藍屋建築群外,還有薩凡納藝術學校、元創方、油街實現等許多曾經斑駁蒼老的歷史建築,都被活化為公眾活動區、學校、博物館或藝術創意中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推薦閱讀

  • 「緊緊圍繞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特別是打贏藍天保衛戰,開展第一輪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日前,在生態環境部成立後舉辦的首場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劉友賓這樣介紹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將要開展的工作。[詳細]

  • 被譽為「雄安城建第一標」的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目前已基本建成。海綿城市、裝配式房屋、集成模塊化道路、綜合管廊、清潔能源、鋼結構建築體系……市民服務中心集合了時下最前沿的建築理念、材料和技術。[詳細]

  •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4月05日23時08分在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縣(北緯41.10度,東經87.65度)發生4.9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圖片來源: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詳細]

  • 記者從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文物局獲悉,該地近日發現並搶救性發掘了三座早期古墓葬,初步推斷為魏晉時期的墓葬。肅州區文物局局長王保東介紹,這三座古墓葬位於肅州區果園鎮,是當地工作人員在綠化施工時發現的。[詳細]

  • 針對美國301調查報告情況以及近來美國頻頻出臺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中國多位製造業領域專家7日一致表示,301調查報告不實,不要誤讀《中國製造2025》,不要誤判中國建設製造強國的決心。美國於近日公布301調查報告,認定中國使用合資要求、股比限制和其他限制強制或...[詳細]

  •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高俊雅):4月2日至6日,辛巴威總統姆南加古瓦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詳細]

相關焦點

  • 香港藍屋建築群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卓越獎項
    新華社香港11月1日電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1日表示,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項目——藍屋建築群,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這是首次有香港保育歷史建築項目獲此殊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於2000年設立,旨在表揚及鼓勵亞太區內由私人及公私營機構合作的文物古蹟保護計劃。
  • 走近藍屋建築群 領略香港老式建築的魅力與文化
    尋覓香港舊時光  趙鳳豔  日前,香港藍屋建築群正式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這是首次有香港保育歷史建築項目獲此殊榮。藍屋建築群是座什麼樣的建築?有什麼魅力和特點能享此殊榮呢?讓我們一起走近藍屋建築群,領略香港老式建築的魅力與文化。圖為香港藍屋建築群。新華社記者 李 鵬攝  藍屋建築群位於香港灣仔地區。灣仔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因而在繁華中蘊藏著不少歷史文化風光,而藍屋建築群就是灣仔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走進「藍屋建築群」 尋覓香港舊日時光
    (圖片來源香港旅遊發展局官網)  日前,香港「藍屋建築群」正式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這是首次有香港保育歷史建築項目獲此殊榮。藍屋建築群是座什麼樣的建築?有什麼魅力和特點能享此殊榮呢?讓我們一起走近藍屋建築群,領略香港老式建築的魅力與文化。  藍屋建築群位於香港灣仔地區。
  • 【香港旅遊】走進「藍屋建築群」,尋覓香港舊日時光
    香港「藍屋建築群」有什麼魅力?能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
  • 香港 歷史建築喚醒城市記憶
    超過80年歷史的藍屋建築群位於灣仔石水渠街,由藍屋、黃屋、橙屋及毗鄰空地組成,建於上世紀20至50年代。藍屋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為現時香港僅存有陽臺的唐樓,它的外牆、木樓梯和鐵欄露臺已成為灣仔的標記。  這樣一座飽含戰爭洗禮和歷史風霜的建築,在飛速發展的城市生活中面臨被拆除、重建的命運。
  • 格物 | 民間力量與社群關係:香港文化遺產保育之旅(下)
    上期我們介紹了香港美荷樓與前英軍軍火庫的建築活化案例,今天我們將繼續分享藍屋建築群及香港中區警署大館建築群的活化更新案例。是每個租客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活動中為大家貢獻廚藝、有需要時能為鄰居提供維修的幫助等,無論技能大小,其目的都是希望租客有一顆為共同營建、管理藍屋社群的心,讓租客真正成為社區的管理者,為這個社區付出心力與時間而熱愛它。
  • 港府邀請機構提交活化藍屋建築群建議
    中新社香港二月十二日電 港府今天邀請非牟利機構就位於灣仔石水渠街、慶雲街及景星街的藍屋建築群活化項目提交競投興趣表達書。  香港發展局發言人表示,邀請有關機構提交活化建議,是要確定是否有合適的機構有意與政府合作,採用以人為本的方式,保育和活化藍屋建築群。
  • 港府斥2.1億助3歷史建築活化 料2013年啟用
    人民網9月1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港府公布第2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甄選結果,在5項供申請活化的歷史建築中有3項批出營辦機構,包括灣仔藍屋建築群、舊大埔警署及九龍城聯合道石屋,其中聖雅各福群會負責把藍屋建築群活化為多元服務大樓,並首次以「留屋又留人」方式容許原居民繼續居住。
  • 林鄭:鹽田復修為建築注新生命
    大公網5月2日訊 西貢鹽田梓的鹽田復修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2015年「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傑出獎(Award of Distinction),是香港第一個保育項目獲得此殊榮。
  • 香港警署建築群「大館」獲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獎
    10月17日,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是香港法定古蹟,經過活化工程後定名為「大館」,提供一系列歷史文物、當代藝術展覽,表演及文化娛樂活動。中新社記者 洪少葵 攝建築物以花崗石及紅磚石建造,至今依然保留著維多利亞式的建築風格。
  • 香港老建築 如果時間是一種貨幣
    藍屋建築群「藍屋建築群」由藍屋、黃屋以及橙屋這三列唐樓*組成,位於新舊並存,西洋建築與東方藝術糅合的灣仔老區。主體建築藍屋位於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建於1922年,現已被香港政府列為「一級歷史建築」。藍屋因其大面積的藍色外牆得名。據說90年代,政府修復藍屋外牆時,因當時的物料只剩下水務署常用的藍色油漆,故將整座建築刷成藍色。另一邊維持灰色外牆的部分,在2010年前一直為私人所擁有。
  • 中央首推香港官員任職聯合國 林鄭月娥:重大突破
    來源:參考消息網境外媒體稱,香港特首林鄭月娥23日在「首批由國家推送的香港特區青年赴聯合國任職發布儀式」上宣布,將有5名特區政府青年公務員到聯合國不同機構任職,這是特區官員首次以中國人員身份、在國家推薦下到聯合國任職,是國家支持香港青年在國際舞臺施展才能的嶄新計劃
  • 香港專欄之11—— 尋覓香港舊日時光,從「藍屋」開始
    藍屋是一棟具嶺南建築特色的四層小樓,是目前香港少數還有露臺的唐樓(香港人一般稱二戰前所建的老房子為唐樓)。    據說當年藍屋在修葺時,油漆工人手上就只有水務署常用的藍色油漆,所以就把建築物的外牆塗抹成藍色;如果當時還有其它顏色的油漆,現在藍屋可能就要改名了。如此陰差陽錯,才有了今日的藍屋。
  • 香港洪聖古廟獲聯合國傑出古蹟保護獎
    中新社香港二月二十四日電(記者張淑琴)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深去木下加工)西洲洪聖古廟工程」今年一月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區二千年文物古蹟保護獎傑出項目獎,頒獎典禮周五於洪聖古廟舉行。  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林煥光在頒獎典禮上表示,洪聖古廟的重修工程項目,是一個鄉村社群與公營機構謁誠合作的成果。
  • ...住建部與香港民間組織聯合推動現代夯土農宅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記者查文曄)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香港無止橋慈善基金聯合推動的甘肅省會寧縣馬岔村現代夯土農宅示範與推廣項目,日前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創新設計獎」。該項目頒獎儀式與成果座談會9日在京舉行。
  • 香港:讓歷史建築「活」過來(圖)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表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準,一座建築是否值得保留,其評核應從歷史價值、美學價值、科學(教育)價值及社會價值等四個方面進行總體考量。  李浩然解釋,在許多地方,「歷史建築」的說法已漸漸被「文物建築」取代,因後者可以跳出「歷史性」這個單一標準,哪怕是較新的建築,只要符合「文物條件」,就值得保護。
  • 城市秘境|香港深度文化之旅出行指南(上)
    在「茂蘿街7號」,您可以參加展覽、社區工作坊、表演、電影放映會等各式各樣的藝術文化活動。這裡還設有約300平方米的休閒空間、商店和餐飲設施。建築群經市區重建局活化保育,前身為動漫基地,在2018年8月起改名為「茂蘿街7號」。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將展開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將展開 2008年01月16日 10: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1月16日電 香港發展局未來三個月將舉辦一系列文物保育活動
  • 香港5名官員明年將到聯合國任職,林鄭月娥稱這是重大突破
    香港5名官員明年將到聯合國任職,林鄭月娥稱這是重大突破金羊網  作者:羊城晚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2019-12-23 這是香港特區官員首次以中國人員身份
  • 香港採取多種方式活化歷史建築促進旅遊業發展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年永剛):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香港特區政府重視歷史建築保護及活化工作,希望與社會各界可繼續攜手合作,為更多旅客和市民提供全新的歷史及文化體驗當天,林鄭月娥在出席位於尖沙咀的「1881公館」——前水警總部建築群開幕典禮時表示,特區政府對富有歷史價值的法定古蹟實行文物保育政策,自2007年開始,至今已經取得了多方共贏的良好效果。例如「大館」——前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項目,開館一年來,到訪的市民及遊客超過200萬人次,極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