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瑞幸咖啡官網
「中國市場發生了什麼?」這是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員在6月20日星巴克對外投資者電話會議上,向星巴克總裁兼執行長凱文·詹森拋出的問題。
星巴克剛剛調低了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的業績預期。其中,衡量運營的最關鍵指標,同店銷售增長率,從8%降到了零。而就在2017年第三、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國市場店面銷售額仍分別同比增長了7%、6%。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被大摩形容為「fairly dramatic」(相當的戲劇化)。
「戲劇」背後,中國咖啡賽道正迎來歷史性的高光時刻。7月11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宣布完成2億美元A輪融資。從正式營業到成長為10億美元估值公司,瑞幸僅用了2個月,即便加上試運營也不過短短半年時間。刷新中國「獨角獸」最快養成記錄。
儘管在業內看來,2個月前狀告星巴克或是瑞幸策劃的一場營銷「碰瓷」,但隨著瑞幸此輪融資的正式到位,星巴克似乎也是時候該重視起這位新對手了。更麻煩的是,這位新對手打算繼續「燒錢」,將新零售咖啡的低價、外賣和門店擴張進行到底。
「10億入場」成為獨角獸
「之前因為補貼、教育市場、前期鋪墊,已經投入了大概10億(人民幣)。」宣布融資第二天,瑞幸咖啡創始人兼CEO錢治亞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採訪時再次提到。
此時,距離瑞幸咖啡5月8日宣告正式營業才短短兩個月時間。這期間,讓瑞幸名噪一時的,不僅請到了湯唯、張震做代言,以瘋狂營銷的方式攻佔朋友圈以及北京、上海的多家寫字樓,還包括瑞幸線下的瘋狂開店、怒懟星巴克等標誌性事件。
作為一家新晉網際網路品牌咖啡,僅半年燒錢10億人民幣、估值10億美元,難免引發爭議。尤其公開叫板全球咖啡霸主星巴克,是炒作?是泡沫?一時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大家在(瑞幸)分配額上爭得面紅耳赤。」談及該輪融資,錢治亞表示。據其透露,除2億美元股權融資之外,瑞幸同時也做了一些融資租賃、銀行授信的債權融資,加上之前的自有資金,公司目前大概還有超過20億人民幣的資金儲備。
而備受資本追捧的背後,是貼上「新零售」標籤的瑞幸咖啡一路「捨命狂奔」。
根據瑞幸公開的數據,自2018年1月試運營,截至5月8日的4個月內,已經有130萬消費者購買了500萬杯瑞幸咖啡;到5月底,瑞幸已在北上廣深等13個主要城市完成525家門店布局,僅用半年時間,就超過了英國咖啡連鎖巨頭COSTA過去12年在中國市場開出的400+門店數。
「公司還沒有設定盈利的時間表,也做好了長期虧損的準備。」針對該輪融資,錢治亞繼續表態,資金將主要用於瑞幸產品研發、科技創新和業務拓展。同時「首杯免費、買二贈一、買五贈五」大幅促銷措施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不排除會加大補貼力度」。
這是典型的網際網路打法。用錢治亞的話說,網際網路咖啡的核心仍然是「用戶思維」。瑞幸「大規模促銷+密集開店+外賣」最大程度上提高咖啡性價比和客戶便利性,解決咖啡「太貴、購買不方便」兩大消費痛點。
不過,這仍然不是咖啡「獨角獸」快速養成的全部。
不只「燒錢」
今年7月初,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外籍教授Jeffrey Towson對瑞幸咖啡走訪調查,撰文認為「數位化+低價格+廣泛的門店布局」「三板斧」將使瑞幸成為星巴克的一個嚴肅競爭者,由此引發業界熱議。
「他還少說了一個就是『產品』,包括供應鏈上的投入。」在被問及對上述觀點的看法時,錢治亞如是說。
正如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來看,網際網路「燒錢」的流量玩法或許並不新奇。相對而言,瑞幸6個月超500家門店布局更令外界咂舌,因為這對咖啡品質的穩定性、供應鏈等都提出巨大挑戰。也正是線下線上同步擴張的驚人速度,成為瑞幸吸睛「新零售」、拿到獨角獸入場券的重要砝碼之一。
「有人說瑞幸一下子開這麼多門店,說我們是瘋狂的擴張。但實際上,我不覺得這個東西很瘋狂。」面對外界的質疑,錢治亞的回答顯得頗為淡然。
「這就像前兩天有一個新聞說,中國的建築商承建了馬來西亞的第一高塔,400多米,花32個月的時間就把這個建築做起來了,是超快的速度。但是實際上這個超快的速度是基於有非常好的建築基礎,另外一個很核心就是他的技術,已經不像我們原來那樣修房子,一塊磚一塊磚的拿水泥堆砌。」錢治亞語速飛快地解釋道。
在錢治亞看來,這和瑞幸開店一樣的道理。以前大家一個店一個店的慢慢開,現在瑞幸開店的基礎是來自於有大量時間做技術開發,請最好的團隊,選最好的供應商,從機器到設備到原料,幫助從前端到後端整個數據和信息化的打通。換句話,連鎖的核心在於信息化和標準化。
「包括我一下子為什麼要鋪這麼多門店,快速做這麼多的用戶積累——採購量決定我是否具備和國際最頂尖的供應商進行談判的能力。你的店太少,採購量不夠,就不具備資格,不具備這樣的資格就拿不到最好的東西,拿不到最好的東西,那麼產品品質就不夠。」錢治亞說。
正如錢治亞所言,瑞幸前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在產品和供應鏈上的準備。包括不惜重金引進三位WBC(世界咖啡師競賽)大賽冠軍搭建產品團隊,和6家全球頂級咖啡配套供應商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據最新透露,在原料、輕食和設備等供應鏈的相關領域,瑞幸又發展了19家戰略級合作夥伴。也是在此基礎上,再通過一些新用戶體驗、用戶和用戶之間拉新轉贈等玩法,實現瑞幸用戶群體的迅速爆發。
在業內人士看來,也正是看似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供應鏈能力,成為瑞幸能夠在如此短時間內獲得獨角獸估值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這也恰恰是瑞幸貼身肉搏星巴克的直接導火索。
肉搏星巴克
每經記者 蘭素英攝
儘管從成立之初,就不乏瑞幸挑戰星巴克的聲音,但直至5月15日,瑞幸發布《致星巴克的一封公開信》,以「涉嫌壟斷」的名義,一紙訴狀將星巴克告上法庭。而訴狀背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直指星巴克對供應商頻繁施壓,要求「二選一」。
「我們和星巴克確實有很多(供應商)是重合的。」錢治亞說。
不得不承認,狀告星巴克讓瑞幸一戰成名。以至於在瑞幸融資消息公開的第一時間,受到了包括路透在內的多家外媒關注。甚至有消息認為,星巴克調低中國市場預期、市值一度跌去150億美金,都與瑞幸為代表的中國新零售咖啡的崛起有著很大關係。
「我們是不是炒作可以正面問一下星巴克,看他能不能正面回答『二選一』。」在被問及是否涉嫌炒作及訴訟最新進展時,錢治亞如此回應。據稱,目前訴訟仍在正常走法律程序。
根據倫敦國際咖啡組織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咖啡消費約為700億元,2025年之前中國的咖啡市場有望達到萬億元規模。而瑞幸正是看中了中國咖啡的新增量市場。
業內人士指出,瑞幸21~27元的產品價格避開了30~40元的星巴克主流價位,在買二贈一、買五贈五的促銷下,直線將一杯咖啡價格拉到了最低10.5元;此外,通過新零售「門店+外賣」的模式,瑞幸將服務半徑拓展到2公裡左右,而星巴克的服務半徑通常只設定為步行較為舒適的500米。以此,瑞幸從定價、到全場景覆蓋,圍繞星巴克展開了實質性的貼身肉搏。
洩洪咖啡「堰塞湖」
按照業內人士的比喻,過去以星巴克等連鎖品牌為主的的中國咖啡市場就像一個堰塞湖,以瑞幸為代表的新零售模式則改變了咖啡銷售模式,豁開了一道口子。這是一次強攻。
在被問及資金「彈藥」的可持續性時,錢治亞表示,整個燒錢的進度都是在節奏範圍內,不會等錢燒完了才去融資。同時目前還有考慮再做一輪A+,引進戰略投資人,希望給公司帶來客戶層面、產業鏈等其他方面的資源。
而說起融資,鮮為外界所知,也容易被對手忽略的另一面,是瑞幸背後坐陣的另一個關鍵人物——陸正耀。
作為神州優車董事長兼CEO、神州租車董事局主席,陸正耀不僅是瑞幸咖啡的天使投資人,在本輪融資後,還將正式出任瑞幸非執行董事長,據透露其所持股份和錢治亞差不多。「具體運營的事都是她(錢治亞)在做,我主要幫她擋一擋投資人。」陸正耀笑著對記者這樣介紹自己。
這個曾被形容為眼狠手辣、一年燒掉37億正面PK滴滴、Uber的傳統老炮,最近一年在朋友圈曬得最多的除了跑步、馬拉松,就是咖啡了。
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採訪時,陸正耀反覆強調自己在瑞幸的「非運營」身份,但又絲毫不掩飾對咖啡賽道戰事的興奮。「坦率講,星巴克是成功的。」「地面打不過,就拖到水底下打。」談笑中,陸正耀依然透著一股狠勁。
事實上,歷經中國網約車戰事,陸正耀早已深諳網際網路打法。儘管因為炮轟快車、順風車「燒錢」模式難以為繼,他一度被貼上「反網際網路」標籤。也正因此,有業內人士坦承,瑞幸看似瘋狂燒錢的背後,不敢讓人掉以輕心。
陸正耀亦認為,瑞幸更需要加速從一級賽道中跑出來。「燒錢」一方面是打擊對手,同時也是培養和教育市場。
不過,至於成為獨角獸以後,更長遠的打算,如何盈利?錢治亞、陸正耀都沒有正面給出答案。但唯一可以對外肯定的是,錢治亞表示,瑞幸其實有點類似於網易嚴選和小米。未來,瑞幸的目標也必然不會為自己定很大的利潤百分比,而是保證品質的同時,追求更高的性價比,就像小米說的,不超過5%的淨利潤。這將成為瑞幸未來發展的一個必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