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遭受疫情嚴重衝擊後,全球經濟趨於下行狀態之中,而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從依靠出口拉動經濟的外向型,向依靠內需拉動經濟的內向型經濟轉變。而在此發展階段,中產階級在拉動內需、促進消費中將扮演重要角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產階級」的定義,由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所提出,即中產階級是一個這樣的群體:
1、依附於龐大機構,專事非直接生產性的行政管理工作與技術服務;
2、無固定資產,不對服務機構擁有財產分配權,較難以資產論之;
3、靠知識與技術謀生,領取較穩定且豐厚的年薪或月俸;
4、思想保守,生活機械單調,缺乏革命熱情,但為維持其體面與其地位相稱的形象而拒絕流俗和粗鄙的大眾趣味。
目前,全世界對於中產階級的劃分還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因為每個國家、每個地區,消費水平都不盡相同,因此對中產階級的劃分也是各不相同的。
在中國人們通常將月薪在3000-5000左右的,視為工薪階層,而月薪在8000元以上的稱為中產階級。還有以家庭為單位計算的,將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在5萬-12萬左右的,稱為中產階級。
不論以哪一種方式計算,中產階級在我國的數量的佔比都還顯得太低,與中國的快速增長以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地位不相匹配。距離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數量還有著較大差距。
通過了解發達國家中產階級的形成過程,從中吸取有益經驗,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擴大中等收入人群數量,或許將會有一定的啟示作用。我們現在需要借鑑發達國家的發展方式,充分發揮「後發」優勢,達到少走彎路,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有望後來居上的目的。
英國、美國中產階級的形成是從二戰後開始的,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技術飛速發展,資本積累快速增長,有機構成不斷提高,而這帶來了資本主義國家相對過剩人口和失業問題的深化。
不同資本主義國家,這些矛盾的嚴重情況不同。資本主義失業問題受到制度與技術因素的雙重製約,勞動就業領域表現出「縮員」與「擴員」同時並存。也就是說,此時的失業主要表現為結構性失業。一方面,新技術在生產勞動中的應用,加劇了自動化裝置的機器設備排擠工人的局面,即某些工作上,機器人搶了人類的飯碗;
另一方面,新技術雖然排擠了相對原來做相關工作的工人,但不可避免地引入了對製造、維修、改良這些機器人的技師、工程師的大量需求。從數量上說,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並沒有下降,但改變了對勞動力工作性質的導向。
因此,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使得發達國家出現了這樣的局面——「藍領」工人的比例下降,「白領」工人的比例上升。
我們一般將「白領」工人理解為中產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上述關於二戰後經濟環境的變化對勞動力市場的衝擊便可以得到合理解釋,這也是為什麼發達國家湧現出佔全國80%-90%的中產階級龐大群體的原因。
總之,英國、美國中產階級的形成有其自身演變的規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經濟越來越發達,中產階級迅速崛起,其中有福利思想的指導,有稅收等再分配手段的調節,有索取剩餘價值的工人運動,對我們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啟示主要有:
一、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發展,社會財富大量積累,才產生了中產階級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所以,我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根本思路就是要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二、在中產階級培育過程中,再分配手段是必要的,但也會帶來副作用。所以,我國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運用再分配手段時,要適度。
三、在英國、美國中產階級的形成過程中,教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國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快速積累人力資本,建立起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擴大的穩定機制。
四、應建立與完善第三次分配體系。
什麼是第三次分配?為區別現有的「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有學者把慈善事業機構稱為「三次分配」機制。
要縮小貧富差距,就應當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講效率,就是要讓那些有知識、善於創新並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報酬,讓他們首先富裕起來;二次分配要講公平,政府應當利用稅收等手段來幫助弱勢群體,建立全面、系統、適度、公平和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
三次社會分配要講社會責任,富人們應當在自願的基礎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財富,幫助窮人改善生活、教育和醫療條件。
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對前兩種分配的補充,對縮小貧富差距,實現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和公平有重要意義,它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
1、彌補市場失靈方面:通過對低收入群體技術要素的補給,給予他們一定的創業資本,從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調節差距,而且其本身也符合市場效率要求,年總體上增加社會財富。
2、彌補政府失靈方面:通過第三次分配可以彌補因稅收問題造成的收入差距,同時高收入者的無償捐贈勢必會直接減少他們在整個社會中所佔的收入比重;可以彌補因政府轉移支付造成的收入差距,慈善在教育方面發揮著較大的作用(如希望工程)。
一方面,直接減輕了低收入群體的教育負擔,另一方面,為家庭成員獲得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從長遠角度看,是一種智力救困;此外,也是對政府社會保障的有力補充,客觀上縮小了收入差距。
綜上所述,縱觀西方發達國家中產階級形成過程,從中可以看出科技發展所導致的經濟轉型在其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而當前我國也恰好處於這一時期。
因此,我們應該很好地利用這一經濟轉型期,通過產業升級和科學技術的普及,加大經濟領域的改革力度,以期達到儘快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