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青年才俊也好,大爺大媽也罷,烏泱泱的一群人,總是會聚集在路邊,磕著瓜子聊著天。這在當地,是隨處可見的咖啡店日常。
在越南塑料矮凳旁,摺疊桌上的那杯咖啡,是從法國傳進來的。原本該出現在陽傘底、小圓桌上的它,
1862年,法軍入侵。離不開咖啡的法國人,看上了這裡的溼熱氣候,在本地大量種上了咖啡豆。在將近100年的殖民期間,喝咖啡的習慣,漸漸「侵入」越南人的生活。
當地產出的豆類,咖啡因含量高,味道苦澀。法國人有辦法,他們加入新鮮牛奶,做成拿鐵或是卡布奇諾,去除越南咖啡中的一絲辛辣和雜味。但對那時的越南人來說,鮮牛奶可是高高在上的東西,又貴又難保存,甚至有錢都很難買到。
加煉乳,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但直到1946年,
阮文講,為了讓平民們嘗一口鮮,他把雞蛋打成黃色奶油狀,替代了卡布奇諾的那層奶泡。
阮老闆的配方很簡單。一兩個雞蛋,一把勺子或一根筷子,撒上糖和煉奶,充分攪拌,倒在咖啡上。綿密的蛋黃泡沫,撞上了極盡苦澀的黑咖啡,而讓咖啡變得香甜。
很快,這杯特調的「越南卡布奇諾」紅遍北越,阮老闆也從酒店辭職,開始專注於這杯「貧民咖啡」。在阮先生兒子經營下,如今的店鋪變得更現代化。但無論如何,越南咖啡標配的低矮桌凳,是怎麼都少不了的。
法國人終於離開了越南,咖啡卻永遠地留了下來,在近百年的歲月中逐漸變形,最終以平民飲料的形式,融入到每個越南人的日常中。不管愛喝還是不愛喝,坐在街邊和朋友打發時間,買一杯咖啡聊天聊地,總是當地人的第一選擇。
有些人瞄準了這個市場,一批批裝修精美的咖啡店,逐漸進駐越南。然而,街頭巷尾的咖啡攤,依舊擠滿了人,並未受到什麼影響。高檔的環境,從來不是越南人在意的。
連製作咖啡的主體工具,都沒有被咖啡機取代。越南的咖啡店還用著百年前法國人傳來的濾杯。一杯正宗的越南咖啡,玻璃杯上必放一個濾壺,杯底必沉著乳白色的煉奶。
反正他們不趕時間。挑一條喜歡的街道,選一張小板凳坐在街頭。在等待咖啡滴滿的十分鐘裡,或靜靜地望著車來車往,或三五人圍桌而坐,磕著瓜子聊天,這就是他們的星巴克。
越南式的咖啡,從窮苦的殖民時期走出來,也沒有隨著經濟改善而消失,真正從貧民走向平民。流動手推車的塑料瓶中,街頭巷尾的矮桌上的它,從未缺席。
這些咖啡店,有種不會打烊的奇妙感:不管是清晨5點起床,還是午夜12點晚歸,總能看到街邊的老闆,在咖啡冒出的熱氣中,忙碌地擦桌子擺凳子。咖啡配上散落一地的瓜子殼,就是老百姓的日常。
這杯平民飲料,在漫長的殖民歲月裡,慢慢滴入杯中。
在這麼一杯「土創」飲料中,我已經分不清了。但正像這咖啡加煉乳,混溶於一體,存在於生活,還有啥分清的必要呢?
(來源:那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