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吳崇遠 通訊員 劉漢武
今天(11月12日)上午,杭州市政府召開「共建共享美好生活,打造『家門口』幸福養老」新聞發布會。
杭州市政府、市民政局、市建委、市衛健委、拱墅區政府相關負責人出席發布會,介紹《杭州市政府辦公廳關於貫徹落實<杭州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為「《實施意見》」)相關內容,並回答記者提問。
5類16項任務,今後「家門口養老」更有質感
《實施意見》包括工作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三部分,提出「責任更明確、設施更完善、供給更充分、市場更活躍、監管機制更健全」5大工作目標,同時明確了居家養老服務責任、設施建設、服務供給、激勵保障以及服務監管等5大類16小項具體任務。
在設施配建方面,《實施意見》規定,除社區(村)級居家養老服務用房外,每個街道(鄉鎮)還應另外至少配建1處區域性居家養老服務用房,每6000—8000戶配建1處,單處建築規模一般應達到2000—3000平方米,農村地區則因地制宜並落實好用地指標確保有地可用,一般在每個行政村或者相鄰行政村至少集中配置1處,單處建築面積不少於300平方米。同時進一步鼓勵閒置國有或者集體房產優先用於非營利性居家養老服務,如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城鄉社區配套設施用途調整,應優先用於居家養老服務。
明年1月1日起,將對原先社會辦養老機構(含公建民營)「運營補助」進行調整,轉為直接補助給老年人,即主城區戶籍的中、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主城區社會辦養老機構的,給予每人每月600元補助,老年人在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中進行託養服務(30天以內)的,給予每人每天20元補助,其他地區結合實際確定,「補供方」轉為「補需方」,逐步引導和培養老年人的新消費理念。
今後,符合家庭病床建床條件的籤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在養老機構內也可按醫保規定接受相關醫療護理服務。社會辦醫養結合機構符合「網際網路+護理服務」相關準入條件的,可在業務範圍內增加巡診,為居家或入住養老機構的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指導、醫療護理、安寧療護等上門護理服務,相關費用則按規定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同時鼓勵執業醫師、註冊護士到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醫養結合機構多點執業,執行與醫療機構同類人員相同政策待遇。
為加大基層一線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到2022年,每個街道(鄉鎮)、居(村)民委員會將至少配備1名以上專兼職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人員,街道(鄉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至少配置1名社會工作者。同時完善養老服務褒揚機制,加快建立養老護理員崗位補助制度,逐步提高居家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待遇和職業地位。
「1+N」頤養社區模式,真正實現安心養老
即充分發揮示範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樞紐作用,加持助餐服務、適老化改造、家庭養老床位及康養聯合體建設、「網際網路+養老」服務等N項個性訂製服務,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全齡段、一站式養老服務。截至10月底,共建成208家兼具日間照料與全託服務功能的鎮街級示範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與2800餘家社區級照料中心互為補充、錯位發展。累計為2100餘戶生活困難老年人家庭開展「一戶一策」適老化改造,為老年人打造一個舒適、安全、適老的家。
藉助智能設備與智慧平臺開展「準機構式」照護,全市累計為280餘名失能老年人家庭建立養老床位,提供24小時生命體徵監護和諮詢、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套餐定製相結合的專業化機構照護服務,並與就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綠色通道,僅今年疫情期間,上城區為建床老人持續提供睡眠監測服務5419次、電話查房5200人次,處置夜間離床預警130人次,長期照護2180小時,在線健康諮詢服務311人次,真正實現居家養老服務「不打烊」。
智慧數字賦能,真正實現貼心養老
創設全市通用的養老電子貨幣「重陽分」和電子養老卡,將養老服務補貼打入老年人社保卡(市民卡),可用於居家養老上門服務,今後也可帶入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用於床位費及護理費等,目前已有13.19萬老年人開通養老服務專戶,累計發放8000多萬重陽幣,線上入駐的200餘家為老服務商,可提供助潔、助餐、助浴、代辦、康復等53項服務,累計提供養老服務140餘萬單。手機端「智能養老管家」,輸入年齡、戶籍等少量個人信息,實時精準匹配惠老政策,「養老地圖」足不出戶就能VR全景導覽周邊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網際網路+養老」融入城市大腦步伐不斷加快。
發布「居家養老服務質量規範」市級地方標準
市級地方標準《居家養老服務質量規範》10月30日起實施,從設施建設、組織建設、服務活動和社會效果四個維度對杭州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開展等級評定,根據評價結果將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分為3個等級,由高至低依次為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等級越高,表示服務質量越高、服務設施設備越完善。《規範》中還突出了智慧應用、適老化設施改造、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的杭州特色,比如根據老年人服務特點,通過物聯網技術和可穿戴設備提供信息、健康監測、生活照料、緊急求助等服務,能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進行服務質量評價和監管提供依據,並將開展養老服務機構標準化評定專項行動,以評促建,帶動行業整體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注重增配居家養老服務設施
今年共計劃實施老舊小區改造300個,截至目前已全部開工實施,已完工158個。據統計,這批小區可新增無障礙及適老性設施3591處,健身活動場地及設施約12.1萬平方米,養老託幼等公共服務設施約7.5萬平方米。為增強配建力度,一方面,優化利用小區內部資源,全面整理小區內的邊角地和碎片地,騰挪置換、優化布局,增加小區公共服務供給和公共活動空間,同時整合利用國有存量資源,鼓勵市、區兩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將老舊小區內部或周邊的存量房屋提供給街道、社區,用於養老託幼等配套服務。截至9月底,已盤活市、區兩級存量用房86處、約2.7萬平方米。另一方面,以「小區短板城市來補」的理念,創新相鄰小區及周邊地區聯動改造、社區公共空間協同開發等模式,實現周邊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公共資源的共建共享,打造「15分鐘」居家服務圈。如上城區新工社區、拱墅區大關東二東三苑,均是通過片區改造,整合資源、共享使用。
緊密醫養聯合體建設,醫養結合痛難點逐個破解
結合醫聯體和醫共體建設,我市將推動二級以上市、縣級醫院為牽頭單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醫養結合機構組成緊密醫養聯合體,聯合體之間建立並深化機構之間的業務協作、雙向轉診機制,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臨終關懷一體化的醫療、養老和護理服務。同時充分發揮老年健康指導中心作用,通過開展老年健康相關業務培訓、基層指導和健康宣教等,不斷提升全市老年病診治、康復和護理等老年健康服務能力。重點培育建設老年醫學、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相關學科(專科)。
創製「陽光老人家」品牌,產生「家」的共鳴
拱墅區「陽光老人家」品牌推行已第三年,以「陽光」「老人」「家」作為核心三元素,以符合老年人審美觀的橙色調為視覺導則,既強化品牌印象,也讓老人產生「家」的共鳴。依託「陽光大管家信息平臺」整合、匹配供需信息,培育建立了助餐、助浴、助潔、助醫、助行、助急、助樂等7個方面的服務項目。為鼓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拱墅區通過向社會公開招募、專家評審的方式聘選專業第三方瑞萊克斯大酒店運營全市首家街道級中央廚房,解決「舌尖上的養老」難題;引入朗詩常青藤、康久、宏愛等19家優質品牌組織,參與「陽光老人家」站點設計、建設、服務,推進站點100%社會化運營。
為了使居家養老服務發展更加充分、精準、優質、均衡,接下來,借勢借力《條例》法治化貫徹落實與《實施意見》落實落地,杭州市將繼續深入推動「頤養社區」建設,研究出臺電子津貼制度、設施配建規範、家庭養老床位等貫徹落實落地政策,因地制宜增設養老配套設施,加快推動示範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全域覆蓋和老年食堂提質擴面,繼續實施困難老年人適老化改造和家庭養老床位建設,打造一批康養聯合體,全面建立居家社區探訪制度,推廣建立市級養老顧問制度,迭代升級「網際網路+養老」服務,持續優化「15分鐘」服務圈,為實現到2022年「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近景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