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與毛澤東詩詞英譯:「最壞的還是官方譯本」

2020-12-12 澎湃新聞
趙樸初致葉君健談毛主席詩詞翻譯信。

葉君健先生的遺物,拍賣過三四回,我都是過後很久,才偶然聽到消息。他保存的趙樸初手札一通、書法五幀,——條幅《題萬松圖詩》上,有「君健苑茵同志兩正」的款識,而苑茵正是葉夫人的名字,還有兩紙茅盾瘦金體書札,皆因巨額交易,成為一時話題。但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在近兩年前,一批流拍的藏品中,出現的朱光潛、趙樸初、楊憲益和錢鍾書等人就毛澤東詩詞英譯本修改話題,或者寫給葉先生,或者寫給袁水拍的詩稿、函件和意見書。

從有限的展示中,看得出這批文件,中英文間雜,長短不一,有六十五頁之多。說不清怎麼回事,中間的朱光潛手稿,只有短短兩頁,字跡規矩整潔,用藍墨水鋼筆小字,寫在二十六行紅色橫格信紙上,是早先常見的那種普通書寫紙。第一頁右上角,有一個小的編號「22」,說明是材料的第二十二頁。每頁紙面左下端,用紅色六號宋體字,統一印有「北京制本廠印製73.7(1268)」字樣。稿子頂頭一行,居中是標題「七律二首 送瘟神」,下面緊挨著一段

話:「這篇詩在毛主席詩詞中是比較難懂的。主題是新舊對比,舊(原稿如此)世界必然要代替舊世界,瘟神在新世界裡無立足之地。抓住這個主題,有些難點就可迎刃而解。」

此文有頭無尾,段落也不全,光靠片言隻語,只能大概推斷,是對兩首七律的分析和對個別詞句譯法的批評。比如,文中能看見「little creature 譯『小蟲』太含混」和「……譯為men wasted away 不妥」等句子。此外,是否還有其他意見,單以拍賣信息為據,實難窺斑見豹。

不過手稿倒讓我想起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封信。七十年代末,朱光潛和許淵衝通信,說:「尊譯《毛主席詩詞》久已讀過,後來陸續收到《毛主席詩詞》譯文不下四五種,較之尊譯均有遜色,問題大半出在對原文的理解和對外文的掌握,最壞的還是官方譯本」(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此處「官方譯本」,即一九七六年版英譯《毛澤東詩詞》(MAO TSE-TUNG POEMS)。而在一九七八年一月八日的另一封信裡,朱光潛則詳述了被動捲入是非的前因後果:

毛主席詩詞的外文譯文確實表達不出原作的精神風韻,特別是早期發表的。其原因不外兩種:一是根本沒有讀懂原詩,一是外語表達能力不夠。「四人幫」橫行時文化部的袁水拍曾奔走京滬粵漢各校,說是徵求修改譯文的意見,在北大開過三四次座談會。我們提的意見不少,還試著改譯了數首,聽說全國提的意見不下數千條。不料後來印行新版後,我們的意見一條也沒有採納,當時大家甚為氣憤,後來才知道這全是一個圈套,袁水拍的目的是討好江青,要刪去「我失驕楊」的注釋,因而把外文譯本的注釋全都刪去,作廣泛徵求意見的姿態,是矇混群眾的視聽。當時在京的幾位朋友曾寫了一諷刺詩,其中有譏袁水拍為胡笳十八拍的(袁曾寫過八十封討好江青的信),我當時也戲和了一首:「琵琶遮面不遮羞,樹倒猢猻墮濁流。不注驕楊該萬死,雷轟碣石解千愁!」

信寫得有些情緒化,可不乏學術見解,也有對時事的針砭,是有趣味的掌故。但畢竟人在外圍,雖有牽涉,卻昧於全局,其論與真相,尚有一定距離。

記得一九九六年夏天,在車公莊中裡寓所,我幫葉先生打下手編文集,選出他的《毛澤東詩詞的翻譯——一段回憶》,才頭一次得知,主席的詩詞翻譯,他乃是組織者。他說:「……遠如南美的巴拉圭和地中海一角的希臘,都有毛澤東詩詞的譯本。這些譯本,絕大部分是根據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譯本轉譯的。這個譯本的完成,我從始至終都參加了。」

毛主席詩詞手稿。

按葉先生的說法,一九五七年一月,《詩刊》創刊號發表《沁園春年•長沙》等十八首詩詞後,他因為主編英文《中國文學》,就請專家安德魯•博伊德譯出,在一九五八年第三期刊發。同年,外文出版社用已有譯稿,加上戴乃迭譯《蝶戀花•答李淑一》以及周振甫注釋和臧克家講解,出版《毛澤東詩詞十九首》(MAO TSE-TUNG NINETEEN POEMS)。不久,袁水拍化名「酒泉」,在《文藝報》發表《在河北廳裡》,評點理解問題和翻譯錯誤,說「只是希望譯文盡善盡美,以便滿足世界廣大讀者的要求,並且鑑於這是我國自己出版的譯本,很可能被英語國家以外其他各國作為根據,以譯成他種文字,也就更加熱切地期望這個譯本能夠進一步達到信、達、美的要求了」(一九六〇年第二十二期)。考慮到作者中宣部文藝處處長的身份,葉先生遂向領導建議,由袁水拍主管,加上喬冠華、錢鍾書和他三人,成立「毛主席詩詞英譯定稿小組」。他說:「袁作為組長,自然對原作的解釋具有最後的發言權,但喬冠華對原作的解釋也起很重要的作用。錢鍾書和我主要是做翻譯和譯文的潤色工作。」

一九六二年五月,《人民文學》也發表了《清平樂•蔣桂戰爭》等六首詞,定稿小組隨即合譯出來。次年十二月,三十七首版《毛主席詩詞》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印行,新增《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等十首未刊七律。為修訂舊稿、增加新譯,小組成員新增了趙樸初,又請專家蘇爾•艾德勒協助潤飾譯文。葉先生記得,「這十首新詩詞,於一九六五年夏天初步完成翻譯工作。袁通過中宣部將新譯文及過去的舊譯,一併發往國內幾個重要省市宣傳部,轉各有關大學的英語教授徵求意見。小組根據回來的意見,對這十首新詩詞最後做出英譯定稿,於一九六六年在《中國文學》五月號上發表」。本來接著是修訂一九五八年版譯文,可隨著「文革」到來,「閻王殿」中宣部率先垮臺,身為「判官」之屬的袁水拍在劫難逃,發配至賀蘭山「牧驢」,葉先生也被「專政」,錢鍾書夫婦則下放河南,原計劃無疾而終。但是,此時的毛澤東著作外文版發行卻達到高潮。一九六六年的統計說:「到今年第四季度及明年上半年,主席著作各種外文版的出版量,將達到建國十七年來出版總額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年十月二十九日,根據康生和劉寧一指示精神,外文局決定「集中力量爭取在一九六七、一九六八兩年內,在國內出齊主席四卷《選集》的十二種外文版;《軍事文選》的七種外文版;《語錄》的十三種外文版。……主席各種著作單行本、《選讀》甲種本、《詩詞》等外文版,亦當爭取儘早出版,以應急需」(《毛主席著作外文版翻譯出版規劃五人小組關於加強毛主席著作外文版翻譯出版工作的規劃》)。

一九七四年秋,袁水拍復職後,初次見到葉先生,就商討召集錢鍾書等人恢復工作。楊絳在《我們仨》裡說,袁水拍十一月來訪,稱「江青同志說的,『五人小組』並未解散,鍾書同志應當把工作做完」。她以為周總理是小組領導,「只覺得江青『抓尖兒賣乖』,搶著來領導這項工作」,但事後才明白,幕後決策者其實是江青。她還讓袁水拍傳話來,說「鍾書同志可以住到釣魚臺去,楊絳同志也可以去住著,照顧鍾書同志」,云云(頁一五一至一五二)。錢鍾書等幾位很快定稿結束,袁水拍和葉先生就於一九七五年初,前往全國各地,同大學外語系師生座談。當在此期間,朱光潛應命撰寫了意見書。隨後,譯文終於改定,由袁水拍交上級審核,於一九七六年五月出版。

葉先生還附言,因為注釋「極為複雜、細緻和敏感」,一度左右為難。最後由喬冠華提議,決定「除原作者自己的注釋外,我們所做的注釋一律撤銷。所以我們最後出版的毛澤東詩詞譯本,沒有譯者的注釋」。他認為,「也許這是美中不足,但當時我們的考慮是慎重的」。

儘管處心積慮,還是難免招惹物議,催生了引發朱光潛唱和的諷刺詩,即荒蕪《紙壁齋集》中「長安雜詠(十七首)」之一:

胡笳拍盡水悠悠,一唱山歌兩淚流。

今日萯陽宮畔路,御溝紅葉總生愁。

此詩還有二注釋,一說「蔡琰有《胡笳十八拍》」,另一說「萯音倍。嫪毐亂後,幽禁莊襄太后之處,借指端王府江辦」;而其後一首,則矛頭直指喬冠華:

河東大廈擺瓊筵,既定方針四海傳。

莫怨東窗輸一著,君家上轎已多年。

但局外人不清楚,為何喬袁二人,忽然成了江青的紅人。這個費解的謎團,直到夏衍書信公開,才得以拆開。夏衍一九七七年致信蘇州醫學專家李灝,說:

……事有湊巧,正是今日體育館有一個「長子」的鬥爭會(七千人),看來,他的政治生命是完結了。

同時,我還要告訴你一個可能對您是很不愉快的消息,即曾在您家住過的袁水拍,也正在文化部內部鬥爭中,他是七二、三年向江妖寫了「悔過」和「效忠」信,而青雲直上的,這次從「四人幫」中的江、張、姚處抄出他的密信二十餘封,主要是他當了江妖的文化界的密探,寫的都是文化界、文藝界的老幹部的黑材料並「言行報告」,現在雖尚未隔離,但民憤甚大,看來也不會有好下場了。這兩個人,都是我的舊友,對於「長子」,我一直認為是一個「才子」,而對袁,我一直認為是「書蟲」,甚至是「書呆子」,但居然在目前的這種特殊情況下,發生這種可悲、可恥的結果,可嘆,可嘆!

夏衍所言「長子」,亦即喬冠華;而談到以《馬凡陀的山歌》名世的袁水拍,他在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九日致姜德明信中,則說:

……其實馬凡陀不是搭錯了末班車,而是老實過了頭,根本不懂得所謂政治行情和人情世故,六五年春我離開文化部時曾勸過他,要他還是回本行,寫他的山歌,而他不僅聽不進去,而且面有慍色,以為我反對他當「官」,他不懂得在那個時刻「積極」一番,從此就當上了過河卒子,可嘆也!

諷刺的是,夏衍在文化部副部長任上倒臺,而袁水拍在一九七六年初得到重用,就任的也正是同一職位,只不過沒做幾個月,就又倒了黴。

也是因緣際會,新編《朱光潛全集》前幾部剛出,我就在增補部分,查到了《對英譯毛主席詩詞的修改意見》全稿。粗略比對一下,除若干詞句出入,它和葉先生家的兩頁手稿,應是同一篇東西。朱光潛對不妥的地方,商榷之餘也拿出了訂正意見,甚至還改譯了《送瘟神 二首》之「其二」,和《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等篇。可惜「明珠暗投」,好心不得好報,也難怪他不能不遷怒於主事者。

澎湃新聞經授權摘自《閱人應似閱書多》(趙武平著,三聯書店,2015年7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跨越百年,《史記》法文全譯本問世,大半新譯
    《史記》同時還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其它一些小說和戲劇都從中汲取營養。沙畹認識到《史記》的重要性, 著手翻譯了前四部分,尚需翻譯的是『列傳』部分。現在友豐書局首次用一種西方語言譯出全套《史記》,乃是一個有勇氣的壯舉。」另據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副會長趙生群微博(@南師趙生群)消息,美國芝加哥大學倪豪士教授的整部《史記》英譯本按計劃亦將於今年出版。
  • 元宵節詩詞英譯賞析:《青玉案·元夕》
    元宵佳節,怎麼不說一說古代詩詞!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詞膾炙人口。英文翻譯有很多。最著名的非許淵衝老先生翻譯的版本莫屬了。許淵衝----詩譯英法唯一人 ,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在國內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譯六十本,包括《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紅與黑》、《包法利夫人》、《追憶似水年華》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來將中國歷代詩詞譯成英、法韻文的唯一專家。1999年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 《紅樓夢》|林黛玉如何英譯?
    歐洲語言裡面全譯本有七種語言,現在能夠統計到的、能夠見到書的分別是俄文、捷克文、斯洛伐克文、德文、西班牙文、法文和英文。其中英文的全譯本三種,成書出版的是兩種,也就是大家知道比較多的霍克思、閔福德合譯的「霍譯本」和我國翻譯家楊憲益和英國夫人戴乃迭兩人合譯的「楊譯本」。
  • 朱振武:《三國演義》的英譯比較與典籍外譯的策略探索
    [1](P390)1992年,著名漢學家、紐約大學東亞語言系教授羅慕士完成了《三國演義》全譯本這個艱巨的翻譯工程,其譯作最終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和中國外文出版社聯合出版,至今為止,其譯本在中外學術界中被認為是《三國演義》最優秀的英文全譯本。   鄧羅譯本自1925年誕生以來,一直廣受中外讀者的喜愛。時隔66年後,羅慕士也推出了自己的英文全譯本。
  • 譯論|馮全功: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象徵修辭及其英譯研究——以描寫...
    內容摘要: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象徵修辭有臨時生成的,有約定俗成的,後者更為常見,類似於修辭原型。本文以描寫菊花的象徵修辭為例,分析其典型的象徵意義及其對應的英譯, 發現古詩中的菊花多象徵隱逸人格和卓傲人格。
  • 《徒然草》的譯筆與語境
    西方在十九世紀末開始譯介,目前《徒然草》最有名的英譯有三個,一是WillamN.Porter,1914年節譯本,名為《一個日本法師的文集》,一是當代最負盛名的翻譯家DonaldKeene,1967年的譯本,標題為EssaysinIdle-ness《無為隨筆》。這是《徒然草》的首次西方全譯本,另外,還有日裔RyukichiKurata1948年的譯本《悠閒之收穫》。
  • 譯可觀 譯可聽 譯可感
    中國崑劇要想「走出去」,先要「譯出去」。《崑劇〈牡丹亭〉英譯的多模態視角探索》(朱玲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年11月版)是一部從多模態話語分析視角探討崑劇翻譯的專著。  多模態話語分析  崑劇翻譯始自18世紀末,其中《牡丹亭》「是在所有崑曲劇目譯本裡種類最全、譯本最豐富的」,其英譯包括3個全譯本、8個選譯本和5個編譯本。
  • 《文心雕龍》海外英譯及其接受研究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是中國的學術傳統,這一方法同樣適用於考察《文心雕龍》海外英譯譜系。自1959年施友忠的第一個《文心雕龍》英文全譯本誕生以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目前全球共有三個英文全譯本和八個英文節譯本。現撮舉下表(表1),以備說明。
  • 毛澤東詩詞的字斟句酌
    毛澤東詩詞作品的數量並不算多,但仔細比較不難發現,其絕大多數作品都歷經多次修改,從作品標題、個別措辭、整個詩句,到篇章結構,乃至標點符號,他都一再推敲。這才使得毛澤東詩詞用詞精準、對仗工整、韻味十足,意境高遠,成為千古絕唱。 用心打磨:藝海無涯樂作舟 1958年3月,毛澤東視察三峽,隨行的梅白寫了一首《夜登重慶枇杷山》。
  • 李暉︱終有襄陽城破時:金庸武俠小說的英譯與經典化
    英譯本《射鵰英雄傳》卷一《英雄誕生》,金庸著,[英]郝玉青譯,麥克勒霍斯出版社,2018年2月出版,416頁,14.99英鎊這是一篇半年前準備動筆,三個月前就應該結稿的文章。原先擬定標題為「『射鵰』還是『猜兔子』:金庸武俠小說的英譯難題」,評論對象則是年初以來讀者熱的英譯本《射鵰英雄傳》卷一《英雄誕生》(A Hero Born: 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 Vol.1, MacLehose
  • 汪建新:感悟毛澤東修改詩詞的藝術和境界
    主要談三個問題:一是毛澤東在哪些方面修改詩詞;二是毛澤東如何修改詩詞;三是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毛澤東對自己作品的修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主題思想的改變。《念奴嬌·崑崙》內容含蓄,不好理解。其中有一句:「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留中國。」1958年12月,他自注道:「崑崙: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別的解釋,不合實際。」此後,人們對這首詞的理解趨於一致了。
  • 名著新譯:越譯越好還是越吹越好?
    短短數日,幾本還未上市的新書遭遇評分「過山車」,導火線源於出版方宣傳語——「糾正現存其他56個《小王子》譯本的200多處硬傷、錯誤,糾正現存其他50個《老人與海》版本的1000多處錯誤,讓您讀到最純正、最優美、最準確的譯文。 」出版方王婆賣瓜遭遇讀者集體「抵制」。有人要求出版方曬出這幾百、上千個錯誤。
  • 毛澤東詩詞中的秋-中新網
    作者:徐廷華   「悲秋」歷來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傳統主題。在詩句中每一觸及節令之秋,詩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隱喻人生之秋,透著一種蒼涼之感。唐代劉禹錫獨闢蹊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開闢了昂揚向上的新意境。今人寫秋景,繼承了他的這種曠達情懷。尤其在毛澤東的詩詞中,寫秋景可謂氣勢磅礴,胸襟開闊,意象萬千。
  • 每日一句英譯英:They keep open house
    每日一句英譯英:They keep open house在我們的實際情況中,估計就算你用中文學並學會了英語keep open house及其中文意思,我們能跟別人「用」上這句「用」中文學習和理解的英語的機會估計也微乎其微,所以,用英語學英語的意義就更為突出:至少我們現在能用英語說英語。
  • 汪建新:從詩詞感悟毛澤東的偉人家風
    1906年,父母為毛澤東包辦了一門親事,女方姓羅,兩個人沒在一起生活,幾年後她因病去世了。毛澤東與賀子珍是患難夫妻,風風雨雨走過十年,但毛澤東沒有為她寫詩。1961年9月9日,毛澤東為江青寫了一首《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但這首詩不涉及夫妻感情問題。而毛澤東為楊開慧寫過三首詩,很顯然,他對楊開慧感情最深。
  • 李繼宏「迄今為止最優秀譯本」的營銷策略太low
    還是80%都看過了?如果沒有,你何以下此斷言?結論只有一個,就是貶低別人以突出自己,用這種秀下限的方式來為自己的新書做宣傳,實在是為文人所不齒。文 |河 西最近,以「迄今為止最優秀譯本」聞名於翻譯界的李繼宏再引爭議。
  • 從毛澤東詩詞感悟長徵精神
    毛澤東的長徵詩詞藝術地描繪了紅軍長徵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 毛澤東在長徵時期一共創作了六首詩詞,分別是《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長徵》《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 臧克家翻譯毛澤東詩詞 傾盡畢生精力做《鑑賞》
    信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毛主席:  「中國作家協會」決定明年元月創辦《詩刊》,想來您喜歡聽到這個消息,因為您一向關心詩歌,因為您是我們最愛戴的領袖,同時也是我們最愛戴的詩人,全世界所愛戴的詩人。  我們請求您,幫我們辦好這個詩人們自己的刊物,給我們一些指示,給我們一些支持。  在詩歌的園地裡,已經顯露了百花齊放、百鳥囀鳴的春之來臨的跡象。
  • 馬可波羅曾被誤認為蒙古人,《遊記》譯本哪家強?
    不過對於此類影視作品,我們一向不能要求太高,更何況還是西方人拍東方的故事。       馬可波羅算是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西方歷史人物之一,但具體關於他的經歷恐怕聞者寥寥。其實要想了解歷史上真實的馬可波羅,最好的途徑莫過於去讀《馬可波羅遊記》這部奇書,那麼我們該選擇哪位翻譯家的譯本?第一個《馬可波羅遊記》的中文譯本何時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