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總理與數萬人冒雨祭祀人文始祖,此始祖為神農氏炎帝後裔

2021-01-09 越南古與今

「三月初十,拜雄王」,4月25 日,農曆三月初十,戊戌年雄王祭祖大典暨雄王廟會隆重在富壽省舉行。當地數萬人冒雨祭祀越南人文始祖雄王(相傳雄王為神農氏炎帝涇陽王后裔)。

4月25日清晨六點開始,在越南總理阮春福等的帶領下,各界人士冒雨來到富壽省越池市雄王歷史遺蹟區祭祀越南人為始祖雄王。

今年雄王祭祖大典暨雄王廟會為期5天,從4月21日至25日即農曆3月初6至10。圖為4月25日清晨六點雄王祭祖大典現場人山人海。

4月25日祭祀當天舉行各項隆重、莊嚴儀式,祭品包括粽子、餈粑、多色糯米飯等各地特產。圖為雄王祭祖大典祭祀現場手捧祭品的禮儀小姐。

2018年雄王祭祀大典上香儀式於2018年4月25日(農曆三月初十)上午6點30分,正式在富壽省越池市雄王歷史遺蹟區的雄王陵前舉行,越南總理等人人冒雨參加。

越南總理冒雨參加2018年雄王祭祀大典,並在富壽省越池市雄王歷史遺蹟區的雄王廟前上香。

根據越南傳說越南人文始祖為雄王,雄王為神農氏炎帝兒子涇陽王與洞庭君神龍之女所生的貉龍君。貉龍君建立越南第一個國家文郎,之後有十八位名為雄王的君主統治這個國家。圖為越南富壽省雄王陵的「南越肇祖」的漢字。

越南傳說歷代雄王繼承神農氏重視農業的傳統,在越南教人民種植水稻建立文明,讓越南人繁衍生息至今。圖為2018年雄王祭祀大典上越南年輕人身穿雄王越南人的服飾。

為了銘記歷代雄王的巨大功勳,越南在富壽省越池市義嶺山建廟祭祀。並把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定為祭祀雄王的日子,而越南人也因為雄王的歷史將越南民族稱為「仙龍子孫」。圖為4月25日富壽省越池市雄王歷史遺蹟區舉行的雄王祭祀大典。

越南數萬人冒雨祭祀人文始祖雄王,雄王為神農氏炎帝後裔。

據當地預測,今年將有七八百萬人次遊客和海外越南人參加雄王祭祀和廟會,4月25日正式祭祀的當天估計將有百萬人前來。圖為4月25日清晨民眾冒雨參加祭祀雄王的大典。

相關焦點

  • 神農壇,華夏始祖祭祀地,作為炎黃子孫一定要來此緬懷感恩
    神農架因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在此架木為梯,採嘗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穡而得名。神農架景區大大小小的景區有幾十個,大部分是奇山秀水、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觀,唯獨神農壇是為紀念農耕文明的始祖神農氏而建的人文景區。
  • 2020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慶典 在新北先嗇宮舉行
    2020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慶典在新北先嗇宮舉行。(圖/旺旺中時文化傳媒)今年因疫情關係,兩岸雖暫時無法會面交流,但兩岸依舊舉行跨海同步祭祀儀式,同時創新規劃雲端祭祖的活動網頁,讓兩岸民眾也能透過在線祭祖及直播觀看祭典畫面,表達對人文始祖伏羲的敬仰。
  • 廣西黎正一公歷史文化系列之一黎氏入桂始祖正一公和後裔
    黎氏入桂始祖之一的黎正一,原籍江蘇省蘇州府吳江縣,後遷廣東南雄珠璣巷,恩科進士。宋朝末奉委廣西慶遠府(今宜山縣)任通判官,任滿年邁,由於兵禍之亂,遂遷至廣西平南大烏裡河口(大安橋附近)創立戶籍,為平邑始祖。
  • 越南農曆三月初六舉行國家公祭:總理戴口罩參加,人數遠少於往年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六是越南公祭的時候,公祭的對象是——國祖雒龍君、國母甌姬的日子。這也就是越南傳統文化的人文始祖。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尚未結束,越南總理戴著口罩參加的公祭儀式,本年度參加人數比較少,但是仍然體現越南人作為「龍子仙孫」的傳統文化。下面照片是越南總理在富壽省雄王廟進行公祭的儀式。本次的越南公祭雄王的規模較小,越南總理戴著口罩參加了,群眾人數少了很多。
  • 2020海峽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典禮在新北市舉行
    新華社臺北6月22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2020(庚子)年海峽兩岸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22日在臺灣新北市舉行。這是兩岸連續第七年跨海同步共祭伏羲。當日大陸公祭伏羲大典在甘肅省天水市伏羲廣場舉行。
  • 澄邁百姓始祖
    聚居者皆為馬姓,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稱馬村。裔孫主要散居馬村鎮等鄉村。雲海  系雲姓過瓊始祖,原籍甘肅省隴西縣。宋末進士,官居陝西路總管。御任後隨子云從龍奉養天年,居文昌縣。其孫雲鉉,為元朝欽州萬安軍知軍,欽授欽廉兩州按察使。元末攜家渡瓊避戰亂,遷居文昌縣寶芳。七百多年來,雲氏後裔散居海南各地,尤以文昌縣苑頭、錦山、翁田和寶芳最盛。
  • 始祖光五郎考妣墓廬記
    顏曰袁氏墓廬,廬在始祖發祥地侯田垣,右距始祖考妣墓才數武。前後兩進,左右廂屋各一,中為天井,周圍磚牆石基全備,計廣袤二十九丈有奇,牆外左右土數塊在內(四至詳買契)。因前門偪仄,無隙地,復買袁旺春兄弟上田柒分(計價銅元叄佰壹拾捌串)以資推廣,顧廬僅具輪廓,房舍缺如,難期便利。 辛未春公議,將始祖墳山內樅樹數十株作材料,包工修整款照十七戶攤派,計內戶三分之二,外戶三分之一。
  • 孫姓歷史:孫姓血緣始祖是黃帝後裔
    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這一句講述的便是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的後代如何獲姓「孫」的。接下來我們解釋一下。
  • 【重陽祭祖】▏數千人齊聚湖南炎帝陵,共祭始祖炎帝神農氏
    2020年10月25日,農曆九月九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數千名來自炎陵縣社會各界的炎黃子孫們,滿懷崇敬的心情,齊聚湖南炎帝陵景區,在此舉行了莊嚴神聖的「庚子年重陽炎陵縣社會各界祭祀炎帝陵典禮」,共同祭祀和緬懷中華民族偉大的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
  • 他是王室後裔,更是王姓始祖
    是東周時期周靈王之子,後人稱其為太子晉,王子晉,王子喬或王喬,被奉為王氏始祖。記載太子晉事跡的先秦文獻主要有《逸周書——太子晉辭》和《國語.周語下》,後世又有記載仙人王喬、王子晉者及道教中最早的仙人之一,其原人物形象即為太子晉。他生來天資聰穎,溫良博學,不慕權貴。喜歡靜坐吹笙,其樂聲如鳳凰鳴唱。15歲行冠禮之後,以太子身份輔政。
  • 汀州:陳氏四大始祖概況
    根據福建莆田仙遊族譜資料記載:陳劍系中原最早(晉永嘉二年)入閩始祖、散騎常寺、南海郡守陳潤第十六世孫,興化始祖、散騎都尉、開設莆田縣令陳邁第五世孫,被汀州八縣陳氏尊為入汀始祖,其後裔遍布海內外,人口眾多。(世系有待考證)其本人也終老在汀州,其墳瑩原葬於汀城之南的塔山上,碑文上刻「唐汀州刺史祖考諱劍陳公之墓」橫額刻「風高懸榻」,兩邊聯刻「系出潁川支分鄞水、靈鍾拜相毓秀萬魁」。
  • 陳姓始祖——陳胡公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周,追封先賢遺民時,把虞閼父的兒子虞滿封於陳地,國號為陳,侯爵,史稱胡公滿或陳胡公作虞胡公,為胡氏與陳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並將長女大姬嫁給他,備以三恪,奉祀虞舜。
  • 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直系後裔——楊
    楊震作為中華民族的第六大姓氏的楊姓,輝煌顯赫千餘年,從秦漢魏晉時期的四世三公(楊款、楊震、楊彪),到西晉三楊(楊俊、楊珧、楊濟),到隋唐楊姓為國姓,再到唐朝楊姓成為一個宰相輩出的姓氏(共有十一為宰相),再到宋朝滿門忠烈的楊家將
  • 湖口梅氏始祖居地 梅家埠(祠堂裡)
    湖口梅氏始祖,諱鼎,字惟重,人號雲塘,原居湖北黃梅濯港鎮。其前七世祖遠公於唐天佑年間為宣城掾,始遷安徵宣城(宛陵)。遠生簡、超、章。超生邈。邈生誼,誼為大理寺評事,由宣城至豫章(南昌),贅居龍腹潭(現江西廬山西海景區)。
  • 趙姓始祖與發源地
    趙姓的遠古血緣始祖來源於兩個不同的說法:一種「黃帝說」,另一種「少昊說」。司馬遷《史記》中記載:黃帝是趙姓遠古時期的血緣始祖,趙姓是龍的傳人。司馬真在《史記·索引》中說:少昊是趙姓遠古時期的血緣始祖,趙姓是鳳的傳人。還有一種說法:趙姓出自贏姓,形成於西周。
  • 你知道吳姓的始祖是誰嗎?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其中,按照人口數量,就全國範圍內,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是前十大姓氏。其中,就吳姓來說,為全國第十大姓氏。那麼,對於吳姓的朋友們,你們了解吳姓的起源和始祖嗎?
  • 恭祭始祖母華胥氏 任重道遠而意義非凡
    因此,不管是神話傳說,還是民間流傳都有它的現實意義,對社會穩定團結都起到極大的作用。有關炎黃的傳說和記載我們都比較熟知,北方人都認同自己是炎黃子孫,都因為先祖的偉大而自豪,每年清明節,黃帝陵前數萬炎黃子孫敬默跪叩焚燒祭祀,以表思慕敬仰。
  • 人文始祖黃帝:黃帝的諸多傳說及黃帝滅蚩尤的「涿鹿之戰」
    人文始祖黃帝:黃帝的諸多傳說及黃帝滅蚩尤的「涿鹿之戰」 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黃帝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黃帝的母親叫附寶。黃帝是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 上杭南陽茶樹下陳氏宗祠,為紀念開基始祖陳論,其後裔播遷海內外
    上杭縣南陽鎮茶樹下陳氏宗祠,是為紀念開基始祖陳論而建。陳論為陳氏入閩先祖陳雍的後裔。唐開元年間(713-741年),陳雍,字月銘,攜次子陳野開基於沙縣固發衝(今永安市貢川)為始祖。陳論遂為南陽茶樹下陳氏開基一世祖。陳論裔孫遷本省永定、長汀、廣東、臺灣等地,後代人才輩出,其 二十六世孫陳丕顯(1916—1995年),系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二十九世孫陳炳如(號煒光),臺灣工業研究所技正兼鹽鹼研究室主任、鹽鹼實驗工廠廠長,兼中國文化學院等院校教授。
  • 關於中華始祖的陵寢:黃帝陵、炎帝陵、蚩尤陵,你了解多少?
    當然有,那些存在了幾千年的陵墓和歷代帝王的祭祀說明這一切是真實存在的。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稱作「墓」。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中華大地很多地方就留有古代先祖的陵寢和廟宇。下面我們就來探尋一下這些中華始祖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