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古代章回小說的巔峰之作。從誕生的那天起,它就是所有人心中的白月光。人們不僅喊出了「開口不談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的口號,還創造了「紅學」這個專門研究體系。也正因為如此,寶黛的愛情悲劇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而書中的那個愛情聖地——大觀園,則成為了所有少男少女心中最美麗的世外桃源。
大觀園在中國各地都算是一個不錯的人文景觀,而每一位進入大觀園的人,最先看到的都會是一座假山,假山的旁邊無一例外地會貼著一句詩「曲徑通幽處」。大多數人看到這句唐詩的時候,都會猜想它與愛情之間到底有什麼聯繫?曹雪芹又為什麼會讓它出現在大觀園的入口呢?
其實這句詩與愛情之間,不但沒有任何聯繫,還是一句題寫在佛寺牆上的禪詩。至於曹雪芹為什麼會在大觀園的門口設置一座阻路的假山,而在山上又寫上一句禪詩呢?其中的原因還需要在原詩歌中去一探究竟,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唐朝詩人常建的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
破山位於現今江蘇省的常熟市,是一座「有佛則名」的小山,而題目中的「寺」則是指破山上的興福寺。
興福寺是南北朝時期南齊國刺史倪德光興建的一座寺廟,最初叫做「大悲寺」,後來到唐懿宗時期被改名為「興福寺」。又因為寺廟建在破山上,所以又叫做「破山寺」,是一座充滿了清幽、恬靜的佛門禪院。
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到盛唐時期,破山寺已經經歷了齊、梁、陳、隋、唐,五個朝代,兩百年左右的時光,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剎了。當詩人在清晨步入這座古剎的時候,他看到初升的朝陽,用溫暖柔和的光芒上照亮了寺院及其周圍茂密的森林。
俗語說「十年樹木」,但要想柔弱的樹苗長成參天的大樹沒有百年的光陰也是不可能的。「高林」二字正是對「古寺」的呼應。歲月匆匆,在樹木成長的同時,寺院也逐漸老去。此外,詩人用「入」和「照」這兩個動詞,為本應幽靜的畫面增添了些許活力,讓朝陽和古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在介紹完寺院外圍的環境後,詩人信步走進寺廟,看到了另一番奇妙的景色,即「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穿過彎彎曲曲的小路,走入更加幽深的空間,透過花草樹木的遮擋,看到一座禪房默默地依傍在花紅柳綠之間。
禪房是紅塵之外的存在,代表著世俗人所不能觸及的一方淨土;而花木的繁茂則是紅塵中一抹亮麗的春景,詩人把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象徵物放到一起,營造出一個介於兩者之間的幽深空間。在這裡紅塵中的雜念受到了滌除,而方外的清冷則被融入了一絲生機,這就是一個淨化心靈,令靈魂升華的好地方。
在花木深處的禪房,淨化的僅僅是人類的心靈嗎?顯然不是,因為它幫助的是天地間所有的生靈,「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本句中的「山光」和「潭影」不一定是真實存在的,它們象徵著詩人心中的世外桃源。在那個遙遠的地方,鳥兒自由自在的飛翔,而人類也掙脫了所有世俗的枷鎖,釋放出自己純真、善良的本性,無憂無慮地生活著。這樣的地方真的存在嗎,或許它就在一座假山的後面。
在描寫完心中的伊甸園之後,詩人又把筆鋒回歸到現實之中,「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此處的「俱寂」並不是說在現實中聲音完全消失了,而是指在詩人的心裡已經沒有任何紅塵中雜念,達到了一種空靈的境界。
達成這種境界的原因就在於餘下的「鐘磬音」。詩人在悠揚禪聲的引導下,在這座幽靜的禪房前,帶著讀者領略了佛家忘情絕俗的不二法門,並抒發了自己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
靜閱黃庭
欣賞完這首詩之後,曹雪芹的用意已經一目了然了。大觀園是他心目中的一方淨土,其地位相當於本詩中的那間禪房。大觀園入口處的假山既是對它的保護,又是紅塵與理想國之間的一道分界線。山的這一邊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女兒國,而另一邊則是一個紛爭不斷的濁世。
「曲徑通幽處」在本詩中是詩人穿行的一條小路,而在曹雪芹的眼中則成為了一個淨化心靈的過程。紅塵中人只有放棄曲折的人心,才能通過那座假山,進入到一個真正的紅樓世界。
參考資料《全唐詩》《石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