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區,客家菜以口味醇重、火候老到著稱,與潮州菜、廣州菜一起,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有:鹽焗雞、釀豆腐和梅菜扣肉,被稱為傳統的客家三大菜餚。此外,客家醃面也是梅州地區非常有特色的美食。
所以呀,舌尖上的客家菜,這就來說說梅州客家的美食小吃,都很美味!
客家娘酒雞:把一隻本地土雞或公雞宰殺洗淨後切成塊,先用花生油、薑絲與雞塊放進鍋內炒香,再倒入1~2斤梅州特產客家娘酒一併文火燜熟,又香又甜又滑,美味可口,補中益氣。
客家婦人生育小孩「坐月子」、老年人病後體弱,多數食用娘酒雞以大補身體。
喝娘酒是客家人的習俗,客家娘酒含有豐富的糖分和18種以上的胺基酸,豐富的酯類物質、維生素、礦物質。客家人逢年過節對娘酒情有獨鍾,喜慶必用娘酒,婦女分娩後用娘酒滋補身體,能保持皮膚細嫩和健壯體魄。
據《幼學瓊林》中記載:「其味香芬甜美,色澤溫赤,飲之通天地之靈氣,活經絡之神脈,尤適健身養顏之益也。」這般集「天地之靈氣」的美妙之物便是客家娘酒。
除了這客家娘酒雞,客家名菜「鹽焗雞」,也與客家人的長期遷徙生活密切相關。在南遷過程中,由於生活不穩定,或受異族困擾,或受戰爭所逼,客家人經常處於流離失所的艱苦困境。在短暫居住過程中,每家每戶都飼養有家禽、家畜。
在遷徙過程中,活禽不易攜帶,便將其宰殺,放入調味必需品鹽堆中,以便攜帶、貯存。在到達目的地相對穩定下來後,就將這些攜帶過來的食品加以烹製,既能緩解原料的匱乏,又可滋補身體。
筍粄:此菜為典型的客家風味小吃,以薯粉作皮,冬筍粒、魷魚、蝦仁、香菇、豆腐乾、五花鮮肉等為餡料,包裹成形似餃子而大於餃子的「筍粄」,猛火蒸熟,塗抹少許香油即可食用,入口爽滑,味道甚佳。
黃粄:這是久負盛名的嶺東美食。黃粄的食法很多,可以釀、蒸、煮、煎、炒,還可以切片曬乾,暑天時,用來煲糖或煲鹹蛋,清涼解暑。蒸軟的黃粄片,蘸上蒸腊味時漏下的油汁,風味獨具一格。
客家扣肉:採用肥瘦平均的五花腩與農家製作菜乾的梅菜拌上適量的蒜仁、薑絲、醬油、味精、鹽用文火蒸製而成。
醃面:這個是梅州地區的特色的小吃,為客家人的傳統經典早餐,也是海內外遊客的最愛。
到梅州一定要品嘗一面一湯,否則,腸子都會悔青了咯~
釀豆腐:客家釀豆腐久負盛名,是客家三大名菜之一。把豆腐斜切成約一寸見方的三角塊,投入油鍋中炸一會,再橫切開,在裡面塞入豬肉、糯米、大蒜、五香、辣椒粉等拌成的半熟佐料,吃時再撒上些胡椒麵、蔥花,其味鮮美無比。
正月期間有客來訪,這個菜被作為整個酒席的頭道送酒菜,獻給親友。釀豆腐鮮嫩滑香、營養豐富,是客家人過年的保留菜式。
梅州小吃鳳投胎:這個鳳投胎,又名豬肚包雞,是一道廣東省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粵菜系。
相傳在清朝,宜妃剛生完太子,因其有胃病,產後身體虛弱,乾隆吩咐御膳房燉補品給宜妃吃,可是她吃什麼都沒有胃口,鳳體日漸消瘦。
宮裡的太醫想盡辦法做種種名貴補品給宜妃吃,還是無濟於事。乾隆召集太醫和御膳房,把旨意傳下去,無論用何辦法,都要醫治宜妃的病。
於是,御膳房就想到"藥補不如食補"的方法,於是把民間傳統坐月子吃雞湯的做法加以改良,把雞放進豬肚裡加上名貴藥材燉湯,宜妃吃後果然胃口大開,經過一段時間飲食調理,宜妃的胃病已痊癒而且膚色也紅潤有光澤,美豔動人。
這道菜不僅去病強體,也有養生保健之功效,從此乾隆把這道菜叫做"鳳凰投胎",就是現在的豬肚雞火鍋,便從此在民間廣為流傳。
免責聲明:「覓食健康坊」所推送的文章,其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所發布的爆料不代表本號同意其觀點和其真實負責。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敬請諒解。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告知我們。
一線潮流情報,一線時尚資訊!編輯:覓食健康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你的印象,我封存之;你的時光,我另存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