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由東北大學、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十三期東北振興大講堂」使用騰訊會議APP舉行。本次大講堂由東北大學副校長徐峰主持,遼瀋有關部門領導幹部及學校部分師生共200餘人參加。
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態勢明顯,發展動力極化現象日益突出,各區域發展形式爭奇鬥豔,形成了豐富的行之有效的發展經驗,這些都對東北振興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東北振興大講堂將陸續邀請專家介紹改革開放中的區域發展經驗,包括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經驗,中部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中心城市戰略和營商環境建設經驗,西部(貴州、重慶、四川等地)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東部地區(浙江、江蘇、廣東等)民營經濟發展和深度開放的經驗等,以便東北在實際工作中參考,突破東北振興的瓶頸束縛,找到符合東北現實情況的振興之路。
本次講堂邀請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擔任主講嘉賓,陳耀以「新時代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特徵與東北全面振興」為主題,從區域發展戰略的理論基礎、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演變、「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內涵、我國新時代區域發展戰略的特徵、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區域格局中的東北振興等方面作了深入闡釋。根據現場速記整理觀點如下:
一、我國區域發展的戰略演變
陳耀認為,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跟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基本吻合。
第一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前的均衡發展戰略。這一時期為1949-1978年,共30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結合當時的政治經濟情況,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優先發展內地、平衡布局生產力的思想,之後形成了指導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均衡發展政策。
第二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後以提升競爭力為目標的非均衡發展戰略階段。這一階段的時間界限為1979-1999年。改革開放之後,以鄧小平提出「讓一部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實行『先富』帶『後富』」的「非均衡發展」思想,由此對以往發展戰略和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國家強調發揮東部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實施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戰略,通過設立特區,開放港口城市、設立開發區等等一系列措施,使國家綜合實力在較短時間內得到較快的提升。
第三個階段是促進東西差距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時間界限為2000-2017年。隨著東部經濟的快速發展,東中西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逐漸擴大,縮小地區差距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為統籌區域發展,自上個世紀末開始,國家相繼提出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
第四個階段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階段。十九大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為國家七大戰略之一,這個時期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稱作新時代的、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二、區域發展戰略的主要特徵
陳耀認為,新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經過70年的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四個特徵。
1.「兩帶四群」的戰略格局
在四大板塊基礎上現在新的區域戰略強調突出了「兩帶四群」,「兩帶」就是長江經濟帶和黃河生態帶,四群就是四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西部成渝城市群。這六個戰略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都是習總書記「三親自」,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
2.區域主導、效率優先的協調發展目標
從戰略上來看,新時代區域戰略追求的不是均衡目標,強調更多的是競爭力目標或者是效率目標,目前考慮更多的是區域主導、效率優先。由於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得國家要把提升整體競爭力放在重要位置,這跟以往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不同。
3.既要協調東中西,也要統籌南北方
從經濟增長的地區結構變化表明,我國的區域發展差異不僅表現在東部與中西部之間,而且也表現在南方與北方之間,「南強北弱」的不平衡發展,是新時代制定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必須考慮的國情特點。因此,在繼續推進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縮小東西差距的同時,也要關注南北方的統籌,或者說是「統籌北中南」。
4.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進而帶動區域發展
2018年1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同時明確了未來七大城市群及其核心城市的戰略布局,即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以上海為中心引領長三角城市群發展,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重慶、成都為中心引領成渝城市群發展,以武漢為中心引領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以鄭州為中心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以西安為中心引領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
三、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陳耀認為,光提出戰略構想還遠遠不夠,必須要建立起有效的機制。陳耀提出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更加有效地區域戰略協調發展機制。
1.構建多層有力的發展援助機制。發展援助機制是對那些依靠市場和自身力量發展艱難的地區提供人財物支持,主要的政策工具有:國家財力支援、重大項目傾斜、對口幫扶以及引導社會力量投入。
(1)制定優先援助問題區域的政策體系。現階段我國突出的「問題區域」主要有三類,它們是典型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樣本,應當在援助目標、援助力度、援助方式、援助工具等方面制定科學的政策體系。一類是集中連片特困區,需要使用多種方式和工具加大扶持力度。第二類是產能過剩衰退區,也需要國家給予重點扶持,尤其是大力推進改革創新。第三類是「鄉村病」區域,建設美麗鄉村需要各級政府提出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支援計劃。
(2)建立國家區域發展援助基金,或叫「國家區域協調發展基金」。基金來源主要是中央政府財政和發達地區的財政,中央出大頭,發達省市可按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出資,基金管理委員會也按照出資比例建立。建議整合現有各類政策性資金,包括中央財政和各部門的扶貧資金,統一集中分配使用,以提高援助資金的使用功效。
(3)完善區域對口援助制度。建議進一步規範完善國家區域對口援助制度,把發達地區按財政收入比例出資以及出物、出人作為責任和義務,寫進具有法律效應的對口援助管理條例中,使這項援助行動既具有法律依據,又避免濫用,對發達地區造成過大負擔和壓力。
2.構建規範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區域之間協調、協同的難點在於利益關係的調整,通過建立合理規範的區域利益關係,形成我國區域發展的自我協調機制。目前應側重在轉移支付、稅收分成、生態補償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
(1)繼續增大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的額度。需要繼續減少專項轉移支付份額,真正使人均水平低的區域自然獲得相應高的財政份額,充分發揮財政促進區域協調均衡發展的應有作用。
(2)實行以「稅收分成」為重點的產業轉移與承接模式。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實踐中,探索產業轉出區與產業承接區實行「稅收分成」的辦法,這在跨區域「園區共建」中也已經採用。從實施效果來看,這種辦法實現了轉出區與轉入區的利益分享,是城市群協同發展和發達地區支援欠發達地區的有效機制,也有利於「飛地經濟」的發展,值得重視並推廣。
(3)實行「生態補償」和「生態共建」並舉的區域生態合作模式。目前在江河流域地區,受益的下遊地區補償受損的上遊地區,汙染的上遊地區補償受汙染的下遊地區,這種生態補償辦法對流域水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3.構建權威法制的組織協調機制。從我國的國情特點出發,借鑑國際經驗,促進地帶間的協調和城市群內部的協同,必須要有權威的協調機構和相應的法律保障。
(1)設立「國家區域協調發展委員會」或「國家區域政策委員會」。現階段重點是推進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包括「四大板塊」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大戰略,以及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
(2)制定《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法案》。區域協調發展需要一個長時期的過程,法案有利於保證該戰略的長期穩定實施,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而不因領導人變更而改變。
四、區域格局中的東北振興
陳耀認為,從改革開放以來,東北經濟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30年,在此期間東北經濟經過工業化奠基;二是從改革開放到新世紀初,這一階段老工業基地經歷了改造升級;三是第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黃金十年」,在此期間重化工擴張為東北經濟發展創造了機會;第四個是新常態以後去產能轉型階段。
陳耀指出,這四個階段中,「黃金十年」是最好的一個時期。這10年是東北經濟增速最快的10年,然而,恰恰是這10年使得東北的一些問題擱置起來。如重化工結構的加強對國有經濟基本沒有太多影響,但新舊動能的問題基本上沒有觸及,人口淨流出的問題和區位的問題也隨之出現。
陳耀認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存在「三大效應」問題,即結構效應、體制效應和開放效應。結構效應是指老工業基地的產業問題,東北地區針對這一問題目前有所調整,但沒有根本變化。體制問題到目前為止沒有根本性變化,計劃經濟的思想,包括政府觀念還都沒有太大的改觀。開放問題與區位有關,東北對周邊國家,尤其是東北亞國家的開放程度較低。
陳耀認為,儘管這些年東北在經濟發展上遇到了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是擠水份、擠泡沫的原因,東北全面振興還是有優勢、機遇的。針對東北地區的優勢,全面振興東北存在著機遇,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抓住新基建和重大項目的機遇
新型基礎設施跟新經濟是連在一起的,新型基礎設施,尤其是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對於形成新的產業優勢、培育新經濟非常有利。如果軌道交通裡的渤海灣通道能納入到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對於東北全面振興非常有利。
(2)做好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規劃
東北的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都是國內重要的中心城市,東北應該把培育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規劃做好,要爭取戴「國家級中心城市」的帽子,對於整個中心城市作用的發揮會有很大的幫助。目前東北在中心城市、科學中心和國家級新區方面的規劃有所欠缺,而東北全面振興要靠中心城市和科技創新的拉動,東北在這方面存在很大的機遇。
(3)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打造開放高地
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就是營商環境。目前東北地區的營商環境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但東北目前缺少開放的高地。東北可以把營商環境做好作為突破口,成為開放的高地,通過開放帶動發展。核心是通過改善營商環境,提高法人、自然人、居民人口的滿意度,有利於留住人口、留住企業,把人口流失抑制住,進而把人才吸引過來。
據介紹,東北振興大講堂是東北大學、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聯合主辦,關注東北全面振興,聚焦東北重大問題,通過邀請國內外高層次專家做專題報告,為東北地區的領導幹部和群眾提供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創新性的改革思想、改革理論和改革實踐案例。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