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目的與作用
《學記》開篇指出,自古以來,凡是有作為的統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使百姓遵守社會秩序,形成良風美俗,從而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須發展社會教化,通過社會教育手段,提高全體國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自覺來實現。——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二、教育制度與內容
《學記》在強調教育的作用,闡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時,規劃了學校教育制度,提倡建立嚴格的學校考核制度。並且在該書中提出了確立學年編制的設想,是古代學校教育中最早的關於年級制的設想。同時提倡大學必須建立嚴格的成績考核制度,平時的小考要經常進行,大的成績考核要每隔一年進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須有明確的標準。
三、教育原則與方法
1.「禁於未發」,即當學生的壞思想、壞毛病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2.「當其可」,是及時施教的原則。《學記》要求教學必須把握住恰當的時機,及時施教。
3.「不凌節而施」,即循序漸進的原則。
4.「相觀而善」的原則。《學記》強調師友之間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長補短,在集體的研討、爭鳴、競爭中藉助集體的力量共同進步。(教學相長)
5.首次提出了長善救失、臧息相輔的教學原則,繼承和發展了孔子以來倡導的啟發誘導,即善喻的教學原則。
四、教學管理與教師
《學記》提出了學校管理的具體措施,首先特別重視大學的入學教育和對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了尊師的思想主張。
《學記》具體談到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則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質和道德覺悟;
二是要有廣博的知識;
三是要懂得教育規律;
四是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厲害了我的書!關於《學記》,你還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