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華區雙橋子南一街有一家東北餃子店,開了14年,常年排隊。
大寒後的某天,揣上「發現人間」的念頭,我們和兩隻狸花貓一同鑽進了南一街巷子裡。社區的大爺大媽、騎車的外賣小哥、周邊店鋪的老闆、打扮精緻的年輕人……他們有說有笑地站成隊伍,目光一致聚焦在東北餃子店的小廚房裡,有的準備拎一袋兒現成餃子帶走,有的吞咽著口水等熱氣餃子上盤。
杜曉蓉在案臺包著餃子,江禮龍在鍋邊主著勺,這家餃子店被他們兩口子經營得有聲有色,煙火嫋嫋。
///
杜曉蓉
在成華出生的東北人
「1958年,為了支援三線建設,我們家來到成都,我是在這兒出生的,打小在水碾河長大。」杜曉蓉,東北人,今年58歲,一聊起早年那些事兒,便是滿眼笑意、滔滔不絕。
1980年,剛從學校畢業的杜曉蓉,進入420廠二分廠31車間,先後從事渦輪裝配、計量崗工作,一幹就是24年。
「2004年,廠子不景氣,我下崗了。」
39歲那年,有家庭、孩子的杜曉蓉下崗了,便不得不開始自謀職業,「我當時就想,這一家人生活的擔子不能都落在江禮龍的肩膀上啊,只要我人在,健健康康的,就得去闖一闖。」
杜曉蓉沒有氣餒,尋思著自己可以做點什麼?思前想後,考慮到自己是東北人,便索性在雙楠片區開起了她的東北餃子「啟蒙店」。
這家東北餃子店位於雙楠花園附近,開店時,杜曉蓉對做水餃並不是很拿手,為了保證資格、地道的東北餃子味兒,她便從東北請來一位遠房親戚擔任店裡的主廚。「我投資,她出技術,一拍即合,餃子店一直紅紅火火。」杜曉蓉回憶說,開張後的幾年裡,生意如日中天,但後來遺憾的是,因店鋪與家的距離太遠孩子上學無人照顧、遠房親戚不習慣成都生活執意要回東北等原因,2007年,這家店便在不舍中關門了。
///
盤下社區裡的空門面
給「父老鄉親們」煮好一盤餃子
東北餃子「啟蒙店」開了三年,除了攢到一定的資金外,杜曉蓉最大的收穫是,跟著遠房親戚學到了一手做東北水餃的精湛手藝。
餃子店關了後,杜曉蓉突然空閒了下來,多少有點不習慣,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和巷子裡的「親人們」嘮嗑聊天,日子在你說我笑中也算「有滋有味」。「1987年結婚以後,我就跟著老江住進了雙橋路南一街,這裡是我們420廠以前的宿舍,住著很多曾經從東北瀋陽來成都支援三線建設的老鄉和廠裡的同事們,都是我的父老鄉親。」
習慣忙碌的人,是閒不下來的。同年3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原單位物業在出租南一街巷子路口的一個空門面,杜曉蓉立馬來了興趣,二話沒說就租了下來,「做什麼呢?我不會其他技能,那就繼續煮好這一碗水餃吧!」
就此,這家14年的老店誕生了,招牌醒目「東北餃子」。
///
留下了14年充滿人情味的時光
9平方,一把藍色遮雨棚傘,40多位食客是常態。
「餃子店剛開時,條件很簡陋,煮水餃、和面、客人吃水餃都在一間小屋子裡。」
杜曉蓉回憶說,當時地方小,但客流量卻超乎想像,且日益漸長。大概是能吃到地道的家鄉味吧,420廠起初的同事、早期從東北過來的老鄉、周圍的街坊鄰居……自然都成為了這裡的執著食客,一來二去,杜曉蓉做餃子的好手藝也就傳開了,很多人也慕名而來,這張資格的「東北餃子」招牌就這樣被打響了。
杜曉蓉和老江日常分工明確,她包餃子,江禮龍煮水餃。然而,老江卻煮過一鍋被大家爭著要吃的「糊餃子」。時間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地震了」,正在煮著餃子的老江半信半疑下著餃子說,應該是有挖掘機在推房子吧,說完繼續慢條斯理地攪著鍋裡的餃子,看著周圍食客和社區居民都跑出來了,他這才放下勺子往屋外跑。
「地震結束以後,一鍋餃子早已被煮成麵糊,但大家沒有嫌棄,你一勺我一勺地爭著吃。」
雖然整天在店裡打轉,但身邊事杜曉蓉都悄記於心,她最怕的是,經常過來吃餃子、聊家常的某一位老人,在吃完某一次餃子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來店裡吃餃子的老人很多,他們年齡大了,身體多少有些病痛,每逢冬天,我最怕聽到說,住哪棟的哪位大爺、大娘去世了,心裡很酸,不是滋味兒。」杜曉蓉說著,停下了手上的動作。
熱氣蒸騰餃子香,街坊鄰裡人來往,餃子店的故事啊,就這樣被寫進日子裡,愈寫愈熱鬧,愈厚愈珍貴。2016年以後,杜曉蓉和老江又先後在店鋪旁邊、對面接下3個門面,面積不大,但總算也有了「廚房」「揉面的案板」以及就餐區……
///
「東北+成都」正宗好味道
煮得浮浮沉沉、吃得舒舒坦坦
巷子深深,安心之喜。
冬季凌晨5:30,餃子店暖意融融。當大家還在睡夢中打鼾時,杜曉蓉和江禮龍就已早早起床,往店裡去,「越冷的天兒,吃餃子的人就越多。」
這天,像往常一樣,江禮龍在餃子店裡和頭道面,杜曉蓉便騎上電摩託前往益民菜市購買一天的原材料。
6:20左右,杜曉蓉便回到店裡和第二道面,江禮龍開始洗菜、切菜,「為了保證每天的餃子量,我每天必須在6:40之前包餃子,如果晚了,中午會供不應求。」杜曉蓉說,每天持續包餃子長達4個多小時,旺季的時候一天得包2000多個,淡季裡1000多個。餃子店只在工作日營業,每天中午11:00到下午1:30、下午5:00到晚上8:00為營業時間。周末,江禮龍便會到店裡來炒料,要炒上好幾個小時,這個料就是大家吃到的餃子蘸醬。
「成都人喜歡吃辣,老江是成都人,所以料是他精心研製的。」杜曉蓉笑著說,可能大家喜歡她家水餃的原因之一,就是這種「東北+成都」的碰撞吧!
除了蘸醬,餃子必然也是「鎮店之寶」。豬肉大蔥、香菇豬肉、蓮藕豬肉……餃子種類很多。
韭菜豬肉的最暢銷,餡兒裡的韭菜清香,直逼芥末味兒;酸白菜豬肉的最珍貴,酸白菜都是在東北醃製,然後寄往成都;番茄豬肉的最少見,這兩種食材能做成美味的餃子餡兒,必然是考手藝的。「對了,我們還有『高湯』——餃子原湯,餃子味兒真真的,濃鬱!」
說到這,又到了中午營業時間,客人們陸陸續續尋位而坐,杜曉蓉和江禮龍開始忙碌起來。望著眼前的場景,杜曉蓉說,開餃子店不為別的,就想把日子過得熱熱鬧鬧的,多好。
「東北餃子」,說它是一盤美食也好,一塊招牌也罷,但對於杜曉蓉而言,更多的是一份濃烈的、不舍的情感「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