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後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臺灣人民寒心,自立國號組織保臺

2020-12-24 橘子小妹醬

《春愁》這首詩中,出生於臺灣的丘逢甲表達了對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的悲痛之情。這位充滿熱情而又積極實踐的愛國志士,一直到去世,心裡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被割讓給日本的臺灣。而這一首《春愁》,敘說的又何止是他一個人的愁呢?

春愁

《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噩耗傳到寶島後,臺灣人民非常震驚,有文獻記載說,民眾的哭聲夜以繼日,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得到。隨之而來的,便是人民群眾的抗議運動。愛國民眾紛紛擁進臺灣巡撫衙門,訴說愛國保臺的願望。士紳富商也聯名致電清政府,表達誓死抗日衛國之心。臺灣愛國鄉紳丘逢甲血書「守土抗倭」四字,率領臺民通電清政府要誓死守御。一場波瀾壯闊的民眾反割臺鬥爭開始醞釀。

1895年4月20日,臺北市鳴鑼罷市,抗議清政府的賣國行徑,宣布餉銀不得運出,工廠不得停工,全島稅收全部收歸抗戰之用。臺灣各界民眾慷慨陳詞,誓言與日本侵略軍作殊死拼戰。而京城內外,各級官員紛紛上書清廷抗議和議,反對割臺。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臺籍舉人與在京臺籍官員也多方奔走,並在臺灣會館集會,上書都察院,表明臺灣民眾心跡。當夜,義憤填膺的康有為一氣呵成,寫就了一份1.8萬餘字的長文,反對清廷割地求和,力促清政府變法自強,要求清政府訂正條約,不要割臺。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它賦予反割臺鬥爭以新的內容,將其推到一個新的高潮。

臺灣地圖

臺灣原本隸屬於福建省,清政府在1885年中法戰爭後將其改升為行省。甲午戰爭期間,負責防守的是原黑旗軍首領、廣東南澳鎮總兵劉永福和福建水師提督楊歧珍。戰爭結束時,清廷以臺灣布政使唐景崧署理臺灣巡撫(即代理省長),劉永福仍率黑旗軍8營官兵幫辦軍務。當時臺灣共有駐軍3.3萬餘名。而在《馬關條約》籤訂前一個月,日軍就出動一個混成支隊侵佔了澎湖列島,著手進行進犯臺灣的準備。1895年5月2日,清政府正式批准《馬關條約》。5月下旬,清廷委派李經方(李鴻章之子)為商辦割臺事件特派全權委員,赴臺與日本委任的「臺灣總督」樺山資紀辦理割讓事宜。他們未敢登上臺灣陸地,即於6月2日在基隆港外的一艘日本軍艦上匆匆辦理了交接手續。

眼看臺灣淪落已成定局,臺灣民眾決心自己組織起來奮起保臺。4月21日,丘逢甲與臺島紳民代表集會,決定成立地方政權自主抗日,保衛家園。5月15日,丘逢甲等人再度在臺北集會,定下了「自主抗日」的方針。此時,清政府卻逐漸成了「洋人的朝廷」,竟於20日下令臺灣巡撫唐景崧等人馬上「內渡」回大陸,臺灣軍民對清政府徹底絕望了。25日,臺灣民主國宣告正式成立,國號「永清」,以藍地黃虎圖案為國旗;推選唐景崧為總統,以臺灣巡撫衙門為總統府;並在臺北設立議院,制定了一部臨時憲法草案。

唐景崧

在聽說臺灣義民守土起義的消息後,樺山資紀等人決定不等辦完交接手續,便開始鎮壓臺民起義。5月下旬,日軍侵臺部隊在軍艦護衛下,分成大批運輸船由琉球中城灣啟航撲向臺灣。日軍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從基隆東面的荒僻之地三貂角澳底登陸,踏上臺灣的土地。清軍頑強抗擊,終因寡不敵眾,於6月3日棄失基隆。次日,唐景崧攜印從總統府後門逃亡淡水;在淡水電令丘逢甲等人火速組織援兵救援基隆,而他本人卻於6日帶著少數親兵衛士,偷偷搭乘德國輪船逃回大陸。唐景崧的逃走使人心惶惶,臺北之潰兵四處搶劫,秩序大亂。6月6日夜,日軍進攻臺北城,於次日得手。14日,「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率文武官員進入臺北城;17日在臺北城舉行所謂的「臺灣始政典禮」,正式設立「臺灣總督府」。至此,臺灣民主國宣告敗亡,日本開始其在臺灣的殖民統治。

但堅貞不屈的臺灣人民並沒有就此停止反抗鬥爭,臺灣紳民一致推舉劉永福率各路抗日義軍,由此又揭開了臺灣軍民武裝反割臺鬥爭的新篇章。從8月初到9月下旬,臺灣抗日義軍與日軍進行了艱苦的鬥爭。10月19日,日軍大舉進攻臺南府城的屏障安平炮臺;劉永福親自燃放大炮,轟斃日軍數十人。戰至傍晚,劉永福見大勢已去,拋下陣地,帶著若干親近侍從,乘英國商船退回大陸。21日,日軍進佔臺南府城。至此寶島軍民轟轟烈烈的武裝反抗日軍佔領的大規模鬥爭宣告結束。

劉永福雕像

日軍本來叫囂臺灣「不過手掌大小之地,以一旅之眾即可一舉殲滅」,而實際上卻出動了3個近代化師團共7萬餘人,動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以及海軍力量,花費了4個多月的時間、付出3萬多人傷亡的代價才佔領臺灣。英勇的臺灣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激烈戰鬥中,顯示了誓死捍衛國土的崇高愛國情操和英雄氣節。

相關焦點

  • 甲午戰敗後臺灣的反抗甚至差點讓日本將其賣給法國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割讓了遼東半島、臺灣島以及澎湖列島。《馬關條約》籤訂後李鴻章將文本傳達給世界列強各國,在列強中間引起了不同的反響。沙俄向來將中國的東北作為其勢力範圍,不想讓日本佔領,而德國和法國也想在中國的東北分一杯羹,英國人則傾向於日本。
  • 臺灣人對日本的「六大恨」
    2010年5月末,日本突然表示擬西移防空識別區(ADIZ),希望擴到與那國島西側12海裡領空線外再加2海裡緩衝區,日本此舉引起了臺灣當局的強烈反彈。近年來,日本與臺灣在各領域摩擦不斷,從「釣魚島爭端」到歷史問題,日本的做法屢屢傷害到臺灣民眾的利益和尊嚴。
  • 駱芬美:甲午戰敗和臺灣割讓給日本中的美國因素
    海外網8月6日電 據中評社桃園,臺灣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駱芬美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李鴻章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整個過程都有「美國因素」,甚至甲午戰爭前21年,臺灣發生牡丹社事件,日本會派兵打臺灣,也是有「美國因素」。
  • 臺灣被割讓後,島內官民紛紛逃回大陸,此翁散盡家產拼死抗日
    同年4月,李鴻章遵循西太后的旨意東渡日本,在日本馬關籤訂了馬關條約,除了賠錢以外,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也被一併割讓。「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傳到臺灣島內後,激起了全島的強烈憤慨。臺灣巡撫唐景崧發出電文「臺灣屬倭,萬姓不服」,號召官民奮起反抗,臺灣士紳丘逢甲更是灑血寫下「桑梓之地,義與存亡」氣壯山河的誓言。
  • 當寶島臺灣被割讓,晚清愛國詩人丘逢甲這樣表達他的無限痛心……
    他是晚清著名的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臺志士。他出生在一個有著堅貞不屈的秉性的愛國世家。其先祖為躲避戰亂而從中原南遷到粵東,因不願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舉族南遷。這也是他能夠在民族處於內憂外患的時刻,保持著一份熾熱的愛國心與民族情的原因。在長期顛沛流離的遷徙生活中,他們不得不與險惡的自然環境作鬥爭,養成了刻苦耐勞的習慣和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
  • 抗日保臺志士、臺灣第一才子:丘逢甲
    晚清時期反對割臺讓日,英勇抗日保臺的愛國志土、著名愛國詩人、教育家,當時被稱為臺灣第一才子的丘逢甲,便是蕉嶺臺胞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首《春愁》抒發了丘逢甲強烈的愛國情懷,也曾讓溫總理為之動容。  丘逢甲,祖籍廣東蕉嶺,1864年出生於臺灣苗慄縣銅鑼灣。
  • 歷史證明:離開祖國的懷抱,無法成就臺灣的自豪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甲午戰敗的清朝政府在日本下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及遼東半島給日本。消息傳來,全臺震撼,要求朝廷取消和約。因為條約損害其它列強在華利益,引起不滿,俄、德、法出面幹涉,日本有條件歸還了遼東半島。面對國際幹涉未能如願的情況,臺灣士紳又展開新一輪自救運動。
  • 《誓不臣倭——臺灣人民抗日史》
    自1840年以來,中國幾乎遭到世界上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的蹂躪,一個獨立、完整的中國陷入了領土被瓜分、主權被剝奪、財富被掠奪的屈辱境地。中國寶島臺灣成為最早被日本侵略的對象之一。
  • 臺媒體人省視馬關條約120周年 稱抗日始自臺灣
    由清使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伊藤博文於1895年4月17日籤訂的《馬關條約》,要求清政府屈辱的割地賠款,共達21條,其中最受注目、傷害最大的當然是將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悉數割讓給日本。這是清末詩人兼外交家黃遵憲發出「噫籲!悲乎哉!汝全臺……」的浩嘆的根由。  120年過去了,臺灣光復也將屆滿70年。
  • 滿清賣國割臺,黑旗軍引領臺灣同胞多次組織反抗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政府命廣東南澳鎮總兵劉永福率兵兩營、福建水師提督楊歧珍率兵十營渡臺,加強臺灣防禦。劉永福至臺北後,增募六營,共八營,仍號「黑旗軍」。劉永福奉命幫辦邵友濂軍務,但久邵友濂署湖南巡撫,清廷以布政使唐景崧署理臺灣巡撫。
  • 東京都知事參選人叫囂讓臺灣「回歸」日本 臺網友憤怒:該吃藥了!
    其中,2016年曾參選東京都知事選舉的後藤輝樹,在參選政見中竟提出要讓「臺灣回歸祖國日本」,並聲稱只要臺灣人有「回歸」的意願,他將率領新生代的日本人接納臺灣人「以日本人的身份回歸祖國」。而他的其他政見也備受爭議,如將東京打造成世界第一的AI(人工智慧)科技城市,導入「AI副知事」、全東京都禁止使用現金、大麻合法化、修改嬰兒基因合法化、一夫多妻合法化等。現年37歲的後藤輝樹自參選日本神奈川縣議員開始,已經多次投入選戰,且每次都提出各種不尋常政見並掀起話題。
  • 丘逢甲:一生謀求統一的臺灣人(圖)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字仙根、仲閼,又名倉海,出生於臺灣苗慄縣,後移居彰化縣。其祖先屬於中原南遷的客家族系,清朝乾隆中葉,其曾祖父丘士俊自廣東鎮平(今蕉嶺縣)文福淡定村遷居臺灣,在臺中東勢從事開墾。丘逢甲生性聰穎,14歲考取秀才,25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授工部主事,因不願做官離職返臺,開始教學生涯。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
  • 臺灣人民慘烈的抗日戰爭,我們都應該補的歷史課
    次年4月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來,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怒,更令全臺士民為之悲憤不已。為了堅守民族的氣節,臺灣巡撫唐景崧請求與日軍再戰。可是清廷已經決定拋棄臺灣了,他們認為「臺灣雖重,比之京師則臺灣為輕。」隨後,朝廷下令要求所有在臺灣的清朝官員都速速離開。
  • 東京都知事參選人叫囂讓臺灣「回歸」日本 臺網友怒批:該吃藥了!
    其中,2016年曾參選東京都知事選舉的後藤輝樹,在參選政見中竟提出要讓「臺灣回歸祖國日本」,並聲稱只要臺灣人有「回歸」的意願,他將率領新生代的日本人接納臺灣人「以日本人的身份回歸祖國」。圖源:臺媒後藤輝樹稱,日本人也愛臺灣人,並大言不慚地說「我們是同胞」。
  • 臺灣怎麼割讓及收復的
    臺灣是1895年被割讓,與《馬關條約》有關。1894年,日本在美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由於清政府腐敗,一味妥協退讓,致使清軍喪師失地:先敗於朝鮮,後敗於遼東,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軍全面潰敗,京津危急。面對這種形勢清政府驚恐萬狀,決意乞和。
  • 歷史上的今天,日本派兵佔領臺灣島和澎湖列島,臺灣人民奮起抵抗
    1895年3月26日(距今123年) 日本派兵佔領臺灣島和澎湖列島,4月17日 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日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割讓臺澎,舉國同憤。割臺兇耗傳至臺灣,全臺悲憤,聚哭市中,夜以繼日,無可抑制。臺北鳴鑼罷市,民眾擁圍撫署,哭訴死不屬倭,要求餉銀不準運出,軍械局不準停工,全部釐金充戰倭之用。地方士紳邱逢甲等以血書奏陳清廷,「割地議和,全臺震駭!……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御。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
  • 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刺殺日本親王的臺灣義士 被包圍後捨生取義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戰敗後的清政府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也就是從這一刻起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進入到了黑暗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儘管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但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抗爭從未停息。
  • 南澳總兵劉永福抗日保臺 120年前臺灣御倭氣壯寶島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春,中日釁起,清朝廷向臺灣增防,授「幫辦臺灣防務閩粵南澳總兵關防」木質大印,率師赴臺。他奉旨在南澳招潮勇千名,募足八營兵,仍號「黑旗軍」,率臺撫邵友濂、子劉成良,於八月五日抵臺,駐守臺南。劉永福深知日本有侵佔野心,故以南澳總兵名義向日發出警訓布告。九月,日本挑起侵略戰爭,中國陸海軍受挫,日本侵佔東北九連城、安東,十一月又陷大連、旅順等。
  • 臺灣在甲午戰爭後的抵抗,幾乎讓日本把它賣給了法國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305字,閱讀約3分鐘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和澎湖列島。湖廣總督張之洞和臺灣巡撫唐景崧堅持割讓臺灣而不是由銀行賠償,並以臺灣島為抵押向英國借錢賠償日本。臺灣民主共和國的成立與臺灣的抗日。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是向日本遞送臺灣的官員,他不敢踏上臺灣。1895年5月18日,光緒與日本首任臺灣總督在軍艦上完成了對臺灣的交付,匆匆回國。
  • 臺北中山堂:見證臺灣從被侵略者佔領到回歸祖國
    臺北中山堂的由來和變遷,見證了臺灣從被侵略者佔領到回歸祖國懷抱的不平凡歷史,因而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近日,記者在研究臺灣抗日史的當地文史作家張健豐、鍾志正的陪同下,走訪了臺北中山堂,探尋那「不可被湮沒」的故事。據史料記載,中山堂原址上曾是1889年建成的清朝臺灣布政使司衙門。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戰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