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這首詩中,出生於臺灣的丘逢甲表達了對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的悲痛之情。這位充滿熱情而又積極實踐的愛國志士,一直到去世,心裡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被割讓給日本的臺灣。而這一首《春愁》,敘說的又何止是他一個人的愁呢?
《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噩耗傳到寶島後,臺灣人民非常震驚,有文獻記載說,民眾的哭聲夜以繼日,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得到。隨之而來的,便是人民群眾的抗議運動。愛國民眾紛紛擁進臺灣巡撫衙門,訴說愛國保臺的願望。士紳富商也聯名致電清政府,表達誓死抗日衛國之心。臺灣愛國鄉紳丘逢甲血書「守土抗倭」四字,率領臺民通電清政府要誓死守御。一場波瀾壯闊的民眾反割臺鬥爭開始醞釀。
1895年4月20日,臺北市鳴鑼罷市,抗議清政府的賣國行徑,宣布餉銀不得運出,工廠不得停工,全島稅收全部收歸抗戰之用。臺灣各界民眾慷慨陳詞,誓言與日本侵略軍作殊死拼戰。而京城內外,各級官員紛紛上書清廷抗議和議,反對割臺。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臺籍舉人與在京臺籍官員也多方奔走,並在臺灣會館集會,上書都察院,表明臺灣民眾心跡。當夜,義憤填膺的康有為一氣呵成,寫就了一份1.8萬餘字的長文,反對清廷割地求和,力促清政府變法自強,要求清政府訂正條約,不要割臺。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它賦予反割臺鬥爭以新的內容,將其推到一個新的高潮。
臺灣原本隸屬於福建省,清政府在1885年中法戰爭後將其改升為行省。甲午戰爭期間,負責防守的是原黑旗軍首領、廣東南澳鎮總兵劉永福和福建水師提督楊歧珍。戰爭結束時,清廷以臺灣布政使唐景崧署理臺灣巡撫(即代理省長),劉永福仍率黑旗軍8營官兵幫辦軍務。當時臺灣共有駐軍3.3萬餘名。而在《馬關條約》籤訂前一個月,日軍就出動一個混成支隊侵佔了澎湖列島,著手進行進犯臺灣的準備。1895年5月2日,清政府正式批准《馬關條約》。5月下旬,清廷委派李經方(李鴻章之子)為商辦割臺事件特派全權委員,赴臺與日本委任的「臺灣總督」樺山資紀辦理割讓事宜。他們未敢登上臺灣陸地,即於6月2日在基隆港外的一艘日本軍艦上匆匆辦理了交接手續。
眼看臺灣淪落已成定局,臺灣民眾決心自己組織起來奮起保臺。4月21日,丘逢甲與臺島紳民代表集會,決定成立地方政權自主抗日,保衛家園。5月15日,丘逢甲等人再度在臺北集會,定下了「自主抗日」的方針。此時,清政府卻逐漸成了「洋人的朝廷」,竟於20日下令臺灣巡撫唐景崧等人馬上「內渡」回大陸,臺灣軍民對清政府徹底絕望了。25日,臺灣民主國宣告正式成立,國號「永清」,以藍地黃虎圖案為國旗;推選唐景崧為總統,以臺灣巡撫衙門為總統府;並在臺北設立議院,制定了一部臨時憲法草案。
在聽說臺灣義民守土起義的消息後,樺山資紀等人決定不等辦完交接手續,便開始鎮壓臺民起義。5月下旬,日軍侵臺部隊在軍艦護衛下,分成大批運輸船由琉球中城灣啟航撲向臺灣。日軍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從基隆東面的荒僻之地三貂角澳底登陸,踏上臺灣的土地。清軍頑強抗擊,終因寡不敵眾,於6月3日棄失基隆。次日,唐景崧攜印從總統府後門逃亡淡水;在淡水電令丘逢甲等人火速組織援兵救援基隆,而他本人卻於6日帶著少數親兵衛士,偷偷搭乘德國輪船逃回大陸。唐景崧的逃走使人心惶惶,臺北之潰兵四處搶劫,秩序大亂。6月6日夜,日軍進攻臺北城,於次日得手。14日,「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率文武官員進入臺北城;17日在臺北城舉行所謂的「臺灣始政典禮」,正式設立「臺灣總督府」。至此,臺灣民主國宣告敗亡,日本開始其在臺灣的殖民統治。
但堅貞不屈的臺灣人民並沒有就此停止反抗鬥爭,臺灣紳民一致推舉劉永福率各路抗日義軍,由此又揭開了臺灣軍民武裝反割臺鬥爭的新篇章。從8月初到9月下旬,臺灣抗日義軍與日軍進行了艱苦的鬥爭。10月19日,日軍大舉進攻臺南府城的屏障安平炮臺;劉永福親自燃放大炮,轟斃日軍數十人。戰至傍晚,劉永福見大勢已去,拋下陣地,帶著若干親近侍從,乘英國商船退回大陸。21日,日軍進佔臺南府城。至此寶島軍民轟轟烈烈的武裝反抗日軍佔領的大規模鬥爭宣告結束。
日軍本來叫囂臺灣「不過手掌大小之地,以一旅之眾即可一舉殲滅」,而實際上卻出動了3個近代化師團共7萬餘人,動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以及海軍力量,花費了4個多月的時間、付出3萬多人傷亡的代價才佔領臺灣。英勇的臺灣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激烈戰鬥中,顯示了誓死捍衛國土的崇高愛國情操和英雄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