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被割讓後,島內官民紛紛逃回大陸,此翁散盡家產拼死抗日

2020-12-13 閒話青史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同年4月,李鴻章遵循西太后的旨意東渡日本,在日本馬關籤訂了馬關條約,除了賠錢以外,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也被一併割讓。

「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傳到臺灣島內後,激起了全島的強烈憤慨。臺灣巡撫唐景崧發出電文「臺灣屬倭,萬姓不服」,號召官民奮起反抗,臺灣士紳丘逢甲更是灑血寫下「桑梓之地,義與存亡」氣壯山河的誓言。

但是,還是有許多富豪士紳為躲避災禍,紛紛攜帶家資,逃回大陸,一些有功名的舉人秀才等精英階層也都紛紛離去,回歸福建原籍。

當時,時任福建提督的孫道元和妻子張秀容正在臺灣的淡水為父親守喪,聞知臺灣被割讓後義憤填膺,與妻子商量,決心散盡家產,與倭寇拼死一戰。孫道元身邊有一個僕人叫楊明祿,曾勸孫道元遵照朝廷的命令「內渡」,孫道元卻說:「今日之事,乃在告先父在天之靈,我為將門之後,焉可成順民耶?吾志已決,不能再移。」

孫道元在淡水地區立即組織了民眾集會,在集會上他慷慨陳詞:「國家土地,豈可輕易割讓外國,臺灣島雖孤懸海外,但與上海、福建、廣州聲氣相通,系我國東北亞及南洋各島領土的屏障,為國家必守之土。今朝廷棄如敝履割讓外人,自毀海域和城池,將有亡國滅種之禍。凡我炎黃子孫,莫不敵愾同讎,亟欲救亡存國。本人雖非臺籍,但成長於斯,隨官於斯,不忍坐視大好海疆淪入異族,故此,願與臺灣父老兄弟姐妹同氣連枝,福禍共嘗,誓願共同抗日,保我疆土,死而後已!」一番激昂之語,說得在場民眾群情激奮,振臂高呼:「誓與臺灣共存亡!」

隨即,孫道元夫婦開始變賣家中財產,添置軍械,招募鄉勇,一時竟組織了20餘營義勇大軍,他則被推為義軍首領。

1895年6月,日寇攻佔臺北,開始武力接管臺灣。當日寇在臺北的三貂嶺登陸時,孫道元率領義軍拼死作戰,一時竟殺得日寇節節敗退。後來日寇不得不派出北白川能久親自率領2萬多人的近衛師團,在基隆東南的澳底偷偷登陸,最終由於雙方兵力和武器裝備的懸殊,義軍戰敗。而孫道元在這場戰鬥中,帶領義軍與敵人苦戰數晝夜,身負重傷,最終戰死沙場。

臺北義軍失利後,日寇更無阻擋,一路南下,大肆殺戮。巡撫唐景崧眼看大勢已去,遂喪失鬥志,帶著家眷偷偷逃回大陸。

孫道元殉國後,夫人張秀容的義舉則更讓這些逃跑的丈夫們汗顏。張秀容身為一介女流,卻誓為夫報此家仇國恨,她將兩個幼子託付老僕媼張氏帶回大陸,又變賣所剩產業,招募敢死軍,投奔到鎮守臺中的劉永福黑旗軍麾下,在臺南、風山等地打遊擊戰,與日寇周旋半年之久。後因義軍內部出現內奸,義軍駐地被日寇包圍,張秀容帶領義軍在一線拼死抵抗,讓劉永福的兒子劉成良突圍,以保留抗日血脈。最終,張秀容彈盡糧絕,與將士們壯烈捐軀。

閒話稍敘:其時,島內一些士紳富豪逃回大陸,致使臺灣精英階層的大面積流失,對中華文化根基原本就薄弱的臺灣來說,更是雪上加霜,這無疑也為日本後來在臺灣推行皇民化教育,同化臺灣人民,提供了便利。

有磚必拍,歡迎留言折磨閒話君!

相關焦點

  • 甲午戰敗後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臺灣人民寒心,自立國號組織保臺
    《春愁》這首詩中,出生於臺灣的丘逢甲表達了對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的悲痛之情。這位充滿熱情而又積極實踐的愛國志士,一直到去世,心裡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被割讓給日本的臺灣。而這一首《春愁》,敘說的又何止是他一個人的愁呢?
  • 臺灣在甲午戰爭後的抵抗,幾乎讓日本把它賣給了法國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305字,閱讀約3分鐘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和澎湖列島。湖廣總督張之洞和臺灣巡撫唐景崧堅持割讓臺灣而不是由銀行賠償,並以臺灣島為抵押向英國借錢賠償日本。臺灣民主共和國的成立與臺灣的抗日。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是向日本遞送臺灣的官員,他不敢踏上臺灣。1895年5月18日,光緒與日本首任臺灣總督在軍艦上完成了對臺灣的交付,匆匆回國。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1895年4月,清廷割臺,巡撫唐景崧等人畏日如虎,紛紛逃回大陸。劉永福在義軍丘逢甲、吳湯興、徐驤、林義成、林崑岡,劉永福部將吳彭年、王德標、楊泗洪、養子劉成良等英雄相助下,在外無救援,內無糧餉的時候,英勇的與日軍兩個近代化師團和一個海軍艦隊作戰,重創日軍3.2萬以上。
  • 清明時節緬懷先烈 臺灣抗日紀念地都在哪?
    今年恰逢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0周年,島內也將興起一波紀念抗日烈士的高潮。臺灣的抗日紀念地,除了有「忠烈祠」這種高規格祠廟外,多地還散落著抗日英雄紀念碑。只不過隨著島內老一輩的漸漸老去,年輕一代對這些紀念地越來越「無感」。
  • 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組圖)
    這是臺灣近代愛國士紳丘逢甲《離臺詩》中的一首,它充分抒發了作者對昏聵無能的清政府割讓臺灣的強烈憤慨,和收復失地、矢志雪恥的悲壯情懷。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噩耗傳出,猶如晴天霹靂,全國上下群情激憤,痛斥賣國賊,反對割地求和。
  • 甲午戰敗後臺灣的反抗甚至差點讓日本將其賣給法國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割讓了遼東半島、臺灣島以及澎湖列島。《馬關條約》籤訂後李鴻章將文本傳達給世界列強各國,在列強中間引起了不同的反響。沙俄向來將中國的東北作為其勢力範圍,不想讓日本佔領,而德國和法國也想在中國的東北分一杯羹,英國人則傾向於日本。
  • 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圖)
    這是臺灣近代愛國士紳丘逢甲《離臺詩》中的一首,它充分抒發了作者對昏聵無能的清政府割讓臺灣的強烈憤慨,和收復失地、矢志雪恥的悲壯情懷。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噩耗傳出,猶如晴天霹靂,全國上下群情激憤,痛斥賣國賊,反對割地求和。
  • 這時候想起大陸了?臺灣藥品告急,島內紛紛將目光轉向大陸
    2020年大陸爆發新冠狀病毒,這場病毒可以成為改善兩岸關係最好的契機,沒想到卻被以民進黨為首的「臺獨」分子搞得一鍋粥。他們不斷用言論攻擊大陸,在大陸遇到危難時還不斷地落井下石,民進黨當局的所作所為讓很多臺灣同胞和大陸同胞感到十分心寒。如今臺灣藥品告急,島內求助的目光轉向大陸,當初的囂張氣焰也熄滅了。
  •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把臺灣島拱手讓給日本,臺灣民眾是什麼反應?
    甲午戰爭後,清廷戰敗,與日本籤署了條約,把臺灣全島及所屬島嶼劃割給日本。這一消息傳到了臺灣之後,臺北的市民們憤怒不已,他們立即鳴鑼罷市,聚集起來,紛紛表示要暫死也要守御臺灣,與臺灣共存亡。狂妄的日本侵略者立刻派兵猛攻,佔領了基隆、臺北。
  • 《誓不臣倭——臺灣人民抗日史》
    中國寶島臺灣成為最早被日本侵略的對象之一。1974年,日本就以牡丹社事件為藉口,公然向臺灣派出徵臺軍,企圖以「無主之地」為由加以侵佔,但未能得逞。1895年,清政府在日本發動的侵華的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臺灣淪入日本殖民者之手。悲憤的臺灣人民迅速掀起反割臺、反侵佔的抗日鬥爭。
  • 資料:臺灣志士與辛亥革命
    從辛亥革命的前奏、爆發直至尾聲的全過程,都不斷地激勵著臺灣同胞開展民族主義運動,激起島內人民推翻日本殖民統治的希望。史料證明,一大批臺灣志士受辛亥革命的影響,領導並發動了一系列島內的反日鬥爭,甚至潛回大陸直接參加辛亥革命及其民族主義運動。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1895年,在中日已經籤約,割讓臺灣已成定局,清廷駐臺官員紛紛內渡之時,劉永福黑旗軍在外無援助,內部糧餉極為匱乏,敵我力量對比又十分懸殊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鬥爭,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大大鼓舞了全臺民眾的抗日鬥志。徐驤、姜紹祖、吳湯興、胡嘉猷、傅德星等抗日義軍與黑旗軍和新楚軍相互策應,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與臺灣共存亡」,傷亡殆盡,極為慘烈。
  • 「滄桑家國淚,相對一沾巾」——臺灣抗日家族後人中秋敘憶
    臺灣詩人許南英的抗日悲歌  許沛的曾祖父是許南英,清代臺灣33位科舉進士之一。清政府甲午兵敗,1895年春籤訂恥辱的《馬關條約》,被迫將臺灣割讓日本。作為有著強烈民族情懷的知識分子,許南英決然從戎,組織家丁鄉勇奮勇抵抗進佔臺灣的日軍。  其時,許南英率兵屯守臺南,與劉永福、丘逢甲等人共舉抗日大旗。
  • 霧峰林家:滄海百年 丹心不改——臺灣望族抗日史實鉤沉三部曲之一
    今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時如是說。 甲午戰敗後,1895年4月,清廷被迫與日本籤署《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其後,臺灣同胞展開了長達半世紀的武裝和文化抗日鬥爭,艱苦卓絕,可歌可泣。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 往事並不如煙。
  •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中新社發 潘索菲 攝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來源:東南衛視   中新社臺北8月29日電 (記者 邢利宇 石龍洪)「臺灣民眾抗日的歷史不應被埋沒,」對於日前李登輝「臺灣抗日不是事實」等媚日言論,臺灣知名歷史學者戚嘉林29日在臺北強調,「我們只有恢復歷史記憶,才會贏得尊重
  • 在臺灣的抗日力量
    同年4月到6月,連頒九道上諭,以「賞給依博德恩巴圖魯名號,並賞給三代一品封典」為誘餌,誘逼劉永福回國,10月劉永福的黑旗軍入關回國,9年後,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因臺灣地理位置重要,清政府命劉永福赴臺,幫同臺灣巡撫邵友濂辦理防務。8月,劉永福率兩營黑旗軍赴臺北,後又奉令移駐臺南,將所部增至八營,仍稱黑旗軍。
  • 臺灣抗日丘家人:飄零鄉心在 血淚盼團圓
    「甲午戰事起,丘家人就意識到,日本覬覦臺灣已久,中日之間必有一仗。」丘秀芷說,丘逢甲出面號召,成立以客家人為主的團練。 當年8月,丘逢甲開始辦團練,全臺共編16營,每營設統領,丘先甲帶的信字營人數最多。 1895年4月,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落敗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聽聞後的臺灣人十分悲憤,各地紛紛組織義軍抵抗日軍。
  • 「跨越海峽的覓證」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圖文展選輯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75周年,10月25日至11月13日,由江蘇省臺灣同胞聯誼會與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共同舉辦的《「跨越海峽的覓證」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圖文展》在南京市規劃建設展覽館展出。現特選部分圖文以饗讀者。自十九世紀中葉起,通過「明治維新」逐步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日本即對臺灣垂涎三尺,妄圖侵佔,並作為之後進攻中國大陸和侵略擴張的基地。
  • 民進黨喊打喊殺,擋不住島內各界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
    據《大公報》報導,島內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楊祖珺表示,「翻開臺灣近代史,我所熟稔的基隆中學鍾皓東校長和他的愛人蔣碧玉女士,在1940年從臺灣到上海,而後在廣東參加東江縱隊,為的是與全中國人民一齊對抗日本侵略行動。臺灣共產黨員謝雪紅於1920年代在上海與中共人員聯合參加抗日,不幸遭日本警察逮捕。由此可見,臺灣人民在臺灣或在大陸,與中國共產黨並肩抗日的故事,屢見不鮮。」
  • 臺灣放寬「小三通」大陸團客限制 臺媒:搞「官民有別」,也不看看...
    臺媒對此評論稱,雖然此舉顯示出臺當局想採取類似大陸對臺的「官民有別」做法,官方嚴審民間放寬,但無奈隨著兩岸實力對比逐漸拉大,大陸強調「質量並行」的做法,臺當局恐怕是難以招架。 臺灣方面也擬開放大陸人士以個人旅遊名義參加非競賽性質的海泳等賽事。 對於目前具有臺灣地區居留身份的大陸及港澳居民,移民事務部門表示未來或將取消入出境查驗表與核蓋戳章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