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9月15日電 「2013年,我第一次在臺灣過中秋,見到了住在臺南的堂哥,還與曾祖父的好友、霧峰林家的後人一起吃團圓飯。記憶裡,那年中秋月,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更圓。」許沛說。
笑容溫柔的許沛,說話總是細聲細氣。身兼全國臺聯副會長、重慶市臺聯會長,讓她忙碌奔走兩岸。中秋前夕,許沛放下緊張進行的「兩岸一家親」晚會籌備工作,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講述了許家跨越兩岸的動人故事。
臺灣詩人許南英的抗日悲歌
許沛的曾祖父是許南英,清代臺灣33位科舉進士之一。清政府甲午兵敗,1895年春籤訂恥辱的《馬關條約》,被迫將臺灣割讓日本。作為有著強烈民族情懷的知識分子,許南英決然從戎,組織家丁鄉勇奮勇抵抗進佔臺灣的日軍。
其時,許南英率兵屯守臺南,與劉永福、丘逢甲等人共舉抗日大旗。基隆告急之時,他率兵馳援,行至阿里關即傳來臺北失守的噩耗,只得回防臺南。雖頑強抵抗,但失去支援的臺南最終淪陷。在淪陷前一天,許南英在村民幫助下,悲憤內渡福建。
「因為不想做日本順民,曾祖父決定回大陸繼續抗爭。離臺之前,他將全部家產作為軍餉散發給了部下,這種情義之舉至今仍被臺灣鄉親廣為稱頌。」許沛說。
1895年冬,寓居揭陽的許南英與來訪的臺灣友人抱頭痛哭,寫下詩句:「酒熱人先醉,燈寒我已貧。滄桑家國淚,相對一沾巾。」次年秋,他又寫下《丙申九月初三日有感(去年此日日人登臺南)》,詩曰:「涼秋又是月初三,往事回思只自慚;漢代衣冠遺族恨,順昌旗幟老生談。血枯魂化傷春鳥,繭破絲纏未死蠶;今日飄零遊絕國,海天東望哭臺南。」
日軍侵佔臺南的日期與中秋節相隔不過半月。從此,許南英遠望故土的每一年中秋,總是充滿悲憤與離愁。離臺21年後,許南英客死南洋,時年63歲。離世那年中秋,他留下「一丸冷月過中秋」的詩句。
在中國文學史上,許南英、丘逢甲、施士潔並稱清末臺灣三大詩人。上世紀30年代,許南英的詩作由四子許贊堃整理刊印,題為《窺園留草》。
窺園是臺南許家祖宅,詩集序雲:「建學舍數楹,舍後空地數畝,任草木自然滋長,名為窺園,取董子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的意思。」窺園在日本殖民臺灣時期,被以修建道路為名拆除殆盡。
所幸,如今的臺南孔廟附近,仍保留著許家的惜字亭;在赤崁樓裡,仍供奉著這位抗日義士的雕像。「我每次去臺灣,有機會都會去那裡拜謁。」許沛說,「曾祖父一生都在赤誠報國,值得世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