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節氣。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曆書》記載: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今日大暑,《黃帝內經》夏季養生之飲食養:夏季對應五臟中的心、五行中的火、五色中的紅、五味中的苦、十二時辰中的午。飲食要訣:
應季,吃開花結果的食物順潤心,如花瓜果茄類;應行,食心形食物舒心,如蕃茄、桃等;應色,食紅色食物順心,如紅辣椒、西瓜等;順味 ,增鹹減苦,吃開味鹹味食物清心,如毛豆、蓮子芯等;順陽,夏天表陽裡寒,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之說,多吃薑有利於身體陽氣的生發而養心。
忌太苦、太鹹、太油、太冷之物。
小藍鯨健康俱樂部祝福您夏安!
四季養生之秋季養肺《立秋》送到
家禽肉的營養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其次是脂肪、微生物和礦物質等,相對於家畜肉而言,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蛋白質也屬於優質蛋白。鴨、鴿、童子雞等均是上等溫補品。
粥能補益陰液,生發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早上喝熱粥還可以逼自己出點「養生汗」。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如生菜、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夏季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生薑性辛溫,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夏天用之取其順勢而為。
多吃健脾化溼的食物也有幫助,紅豆、綠豆、荷葉煮粥,藿香、佩蘭、蒼朮泡茶,生薑切片煮水,都有祛溼之效。辣椒雖能開胃助消化,祛溼功效卻一般。
1、薏米紅豆粥:薏米、赤小豆準備好泡上幾個小時,放入鍋中用足量的水燒開。後在鍋裡燜半個小時,再開火燜半個小時。此粥有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
2、茯苓粥:取粳米100克淘淨,與茯苓粉20克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熬至稠爛,然後加入鹽、生薑粒若干,攪勻即成。長期食用可起到利水滲溫、健脾祛溼的功效。
3、冬瓜粥:冬瓜100克,粳米100克。冬瓜洗淨,帶皮切成小塊,和粳米一起放入砂鍋,加水,文火熬煮至瓜爛米熟成粥即成。冬瓜利尿祛溼,同時也是消暑佳品。
每個人每天都離不開食物,飲食與我們的健康也息息相關,吃對食物可滋補身體,吃錯食物可能就會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有不少的名人,他們之所以事業有成並且獲得高手,主要得益於合理的飲食養生經。下面就一起跟著名人學飲食。
張友漁生前是中國法學會名譽會長、著名社會科學家,他能活到94歲,與他在飲食養生上主張順其自然有關:他有什麼吃什麼,到了什麼季節吃什麼,吃8分飽而從不挑食。他到飯館吃飯,覺得什麼都好吃,不論東南西北,古今中外,什麼風味都品嘗。他是山西人,山西人多嗜醋。但他離了醋也能吃得很香。有人到蘇聯吃不慣魚子醬,他卻照吃不誤。他吃過非洲菜,也愛吃日本菜。他吃細糧,也不拒食粗糧。
郭老注意飲食多樣化,主食以大米為主,兼吃粗、雜糧、如蒸發糕時要廚師加點玉米面。夏天,粥中加綠豆,可解暑。他既吃麵條、米飯,也吃餛飩、餃子與燒餅。他不忌口,不偏食,為調配飲食,避免五味過偏,除辣味菜外,也吃北京風味菜。他拒食油膩太多的葷菜,喜歡「清炒油菜」、「海米炒芹菜」、「清蒸魚」與「醋椒魚」等。他主張菜餚不要擺滿一桌,要「少而精」。
民俗學專家鍾敬文在83歲高齡時仍在大學中文系任教,精力也很充沛。別人向他討教養生之道,他說,由於戴上了假牙,吃飯時常吃軟爛易消化之食,如米粥、麵條、爛飯等。平時他注意飲食清淡,常吃青菜、魚與豆製品,紅肉類葷菜吃得不多。他愛喝湯,這是廣東人的傳統習慣。廣東人認為多喝湯水對身體有滋補作用。他最愛「羅宋湯」。他又認為,醬豆腐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下飯最好。
夏季養心
主料:豬心
輔料:毛豆米、蕌頭
冰鎮蓮子米
主料:蓮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