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八景」一說,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從清初到日據,皆有人為之品題。「臺灣八景」最早出的文獻資料是一六九四年修輯,一六九六年(清康熙三十五年)付刊,由高拱乾所纂寫的《臺灣府志》。這部臺灣第一本府志選定的臺灣八景名單是:安平晚渡 沙鯤漁火 鹿耳春潮 雞籠積雪 東澳曉日 西嶼落霞 斐亭聽濤 澄臺觀海。
臺灣八景這個詞,起源於清代,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在清朝康熙35年的《臺灣府志》中,就有對臺灣八景的描述,那時選出來的八景是:①安平晚渡②沙鯤漁火③鹿耳春潮④雞籠積雪⑤東溟曉日⑥西嶼落霞⑦斐亭聽濤⑧澄臺觀海。
新高山是日本領臺後,發現的「第一高山」,也是臺灣的聖山,特立一方,自有意義;而臺北市轄的「臺灣神社」,則純為政治圖騰,可以說聊備「一格」而已。臺灣山川名勝,只擇十地,難免遺珠,於是「二別格」、「八景」之餘,再添「十二勝」,共襄盛事:草山 烏來 大溪 角板山 五指山 次高山 八卦山 霧社 北港 虎頭埤 獅頭山 旗山 「十二勝」之說,另有版本:草山包含「北投」;次高山易成「太平山」;鳥來代以「新店」;北港則由「太裡簡」替取。臺灣是山明水秀之鄉,海角山陬,幽谷潺溪,爺矚俯映,無不令人驚奇讚嘆,絕難僅以「八景十二勝」道盡!
八景一 基隆旭岡
旭岡即今旭丘山,為清末大沙灣炮臺灣所在。除「旭岡觀日」外,基隆其他山海勝景亦頗可觀,邑紳許梓桑曾選出基隆八景:雞山驟雨、獅嶺匝雲、魴頂瀑布、鱟魚凝煙、仙洞聽濤、社寮曉日、海門澄清、代峰聳翠。
八景二 日月潭
日月潭的湖光山色,早已驚服了文人墨客善感的心;遠從清代起,便流傳著所謂「日月潭八景」的形容,包括:潭中浮嶼、潭口九曲、萬點漁火、獨木番舟、水社朝霞、荷葉重錢、(「重錢」指菱角)、番家杵聲、山水拱秀等。
八景三 阿里山
阿里山原是千古以來斧斤不入之地,日據時期,日人因覬覦其森林資源加以開發,始漸成觀光勝地;而阿里山五奇——登山鐵路、神木、雲海、日出、晚霞,也成了觀光客遊覽時必看的勝景。
八景四 淡水
小鎮燈火、下弦之月、飄搖風帆,加上粼粼波光,淡水風光,其實何止於此!紅毛古城、炮臺遺址、洋樓教堂、海濱浴場等等,也都是淡水名列八景不可或缺的名勝和古蹟。
八景五 太魯閣峽
太魯閣峽被選列為臺灣八景之冠;一九三七年更被指定為「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峭壁危崖、峽谷清流、獻崿林木的勝景,是得其黎溪(今立霧溪)大峽谷的總稱。
八景六 鵝蠻鼻
鵝蠻鼻在恆春城以南十九公裡,為中央山脈盡處的臺地,一面背山,三面濱海,燈塔矗立在「臺灣尾」,直聳雲霄。日本人尾崎白水有詩詠贊:「絕南一角屹燈臺,落日登臨海色開;奇勝如斯今始見,激濤高蹴九天來。」
八景七 八仙山
八仙山因標高按時完成八千日尺,原擬名「八千山」,後以較典雅的「八仙山」名之;此山與阿里山、太平山並稱臺灣三大林場,其林場鐵路橫過合歡山支脈最高峰白姑大山南腰。詩人張李德和有詩:「虛無縹緲現雄姿,歷險方驚造化奇;聞說八仙曾奕此,我來空賦憶仙詩。
八景八 壽山
壽山,海拔僅三百多公尺,矗立於高雄港口,登山可俯瞰高雄全市;山巔有臺灣獼猴憩息,賴雨巖有《壽山觀海》之詩:「振衣絕頂興悠哉,帆影波光眼底來;偶聽猿聲喧洞窟,忽看蜃氣幻樓臺。
(文章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