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線糊的前世今生

2021-02-07 叄叄叄沒有3

圖片 | 源網絡

作者 | 賀彥豪

編輯 | 33


再說到鯉城美食,就讓人想起面線糊;老泉州人的早餐,都知道吃麵線糊配油條是一種泉州味道,好的加一點滷大腸、滷小腸、豬血、滷蛋,所以許多人都很喜歡這樣吃早點,這是一種生活習慣。



鯉城的美食五花八門,雖然面線糊不及山珍海味那樣好吃,但也別具一番泉州古早風味。

很久沒吃麵線糊了,走到鐘樓下,我很遠就聞到了面線糊的香味,禁不住加緊腳步。於是找到西街頭這家 「老記面線糊」店,抬頭一看一塊紅字招牌格外顯眼,頗具古韻。


小吃店臨街,兩旁都是商鋪。這時候,街路上的行人不多,有點兒清靜。走進店鋪,前邊是一排木凳木桌,後邊是店主打理的鍋臺,還有一個高大的玻璃桌罩,裡面放著滷好的香大腸、小腸、油條、豬血、滷蛋、滷豆腐等等豐富配料。


一進門,女服務員很熱情,找了個位子,我點了大腸、滷蛋和一碗麵線糊,她說我點這些吃完了,好吃再點。店老闆是中年夫妻兩人,男的掌勺,女的幫廚,一個服務員負責擦桌洗碗,很快,三樣早點擺上了桌。


小的時候,我就知道西街有這家「老記面線糊」,他的面線糊真好吃,本來店面很小,生意好,人一多,只好端著碗站著吃。那時候,我一連吃了三碗還不解饞,袋子裡沒錢了,只好望「糊」興嘆。



面線糊是福建省閩南地區小吃。呈糊狀,由細面線、番薯粉製作成。


到底怎麼做面線糊才好吃呢?


雖然我不懂得做,但我知道老泉州人對美食小吃是很講究的,面線糊的食材很簡單:首先將蝦糠包紮於紗布中放入清水鍋中,用中火煮半小時,撈起蝦糠後,把熟魚肉撕成絲。


然後倒入豬骨湯和用蝦糠煮過的湯汁,澆沸。然後再將精製面線稍捻碎放入湯鍋中,加點味精調味品。再把澱粉調水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推勺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即可。


一碗香噴噴的面線糊就做好了。食用時撒上點胡椒粉、芹菜末、白酒以及滷汁,味道更美。不過,我吃了母親煮的面線糊,不同之處,就是少了一點「老記面線糊」的古早味。


一吃起來,有點稀而不稠,聞著香,但味道不一樣,沒有「老記面線糊」味道鮮美,清甜爽滑。我知道「老記面線糊」一定有秘笈,幾十年來,能讓泉州人百吃不膩。



我發現「老記面線糊」店裡有一口鍋熬骨湯。所謂的骨湯,就是將一根根大小的豬骨頭放入清水鍋裡熬製,留著煮麵線糊時使用。那骨湯裡不知熬製出多少鈣質營養,面線糊味道就有豬肉的肥而不膩,令人垂涎三尺。


所以,這裡的生意一直是顧客盈門。


有一次,我親戚家辦喜事,廚房煮了一大鍋面線糊,吃剩下的過了午飯後,面線條卻浮上來變味了。


我問廚師為什麼會這樣?


他說面線糊要趁熱才好吃,冷了就不好吃。


還有要懂得煮法,從「老記面線糊」的製作工藝來看,白骨湯、兌上澱粉以及香味料,人家的味道就是不一樣,所以,老記的面線糊才能贏得眾人口碑。


面線糊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的風味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就著油條跟馬蹄酥吃。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

——源網絡


是呵,老廚師有文化,懂廚藝,知美食,聽他這麼一說,我忽然覺得泉州小吃蘊含著幾代人的美食文化,足以讓人細細品味。


傳說,面線糊的產生跟艱苦的生活有關。當年乾隆下江南來到了一個叫做羅甲村的小村莊。時值災荒之年,村民全都窮得揭不開鍋,實在是弄不到什麼吃的招待皇帝。


乾隆在一個秀才家門口下了轎,在大家都很著急的時候,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找到一些往年啃剩的豬骨頭和魚剌,洗乾淨後才下鍋,熬出一碗湯,又在柜子裡掃出一把面線碎和一把木薯粉,兩者和著就做出了一碗麵線糊。


乾隆吃後,連連讚賞,便問這「龍鬚珍珠粥」是用什麼做的?這秀才妻子膽子大、腦子快,立即回答,這是祖傳秘方,用上等面線和上好的地瓜粉兩者混合做出來的。之後,秀才妻子得到豐厚賞賜。


這就是關於面線糊的傳說。



有人說:「沒吃過面線糊的,肯定不是閩南人。」一碗熱騰騰的面線糊,「唏唏嗦……」的大口吃著,摻著滷大腸和油條的美食,聞著香味,我真有點捨不得呑下肚子裡。


我一連吃了三碗,還「啖」猶未盡,便和店主聊了起來。


店老闆說,從前,這條西街上人來人往很熱鬧。當年父母為了生計,就在自家門口擺了個小吃攤,現在叫「大擺檔」。他的面線糊既便宜又好吃,不管富貴人家還是平民百姓都喜歡來吃。


父母做人誠實,美食真材實料,童叟無欺,久而久之,吃的人越來越多,名聲便傳遍整個古城。



他們辛辛苦苦地幹了一輩子,雖然沒發什麼大財,但留下一個老字號,讓我們仨兄弟足以自食其力「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現在的年輕人對美食很挑剔,要有正宗口味,只有朝九晚五了,才又熱鬧,生意才跟著上去,好在房子是自家的,沒有什麼租店的壓力。


聽我誇好,他笑了笑,指著剛裝修一新的店鋪,無不自豪地說人靠衣裳馬靠鞍,時代不一樣,做生意圖個新鮮門面,咱的面線糊,甭說是讓泉州人吃出來的。


我走過很多地方,無論是揚州炒飯還是過橋米線;無論是鎮江鍋蓋面還是蘭州拉麵,很多時候,每當我一吃起異地的美食,似乎很像是端午吃餃子——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滋味,只是少了些香甜,多了些辛辣而已。


清淡的日子讓人無憂無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這就是我故鄉的味道。

相關焦點

  • 老字號|不糊塗的面線糊
    面線糊是福建泉州有名的漢族小吃,製作工藝並不麻煩,燒開水,放入番薯粉,調料和面線,大火煮開即可。一般做早餐吃,配著油條或者馬蹄酥,也可當做夜宵小點。福建泉州做面線糊的店鋪不少,但若問起百年老店,當地人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出一個名字:水門國仔。
  • 面 線 糊
    但如果非得評出個最好的,或者說是最受歡迎、知名度最高的,那我敢肯定,投票結果最終一定是它——面線糊。這不,頒獎詞我已經給它寫好了:它很低調,低調到讓人埋怨相見恨晚;它很包容,包容到讓人由衷感慨萬千;它很熱情,熱情到讓人簡直無法拒絕;它很妥帖,妥帖到讓人莫名一見鍾情.它的名字叫,面線糊,沒錯,就是它,乾隆爺當年下江南時親自吃過的「龍鬚珍珠粥」。
  • 面線糊
    由細面線、番薯粉製作成,清而不濁,糊而不爛。面線糊一般可加入多種配料如大腸、小腸、蝦仁、滷蛋、煎蛋(蛋都是剪碎後加入)、醋肉、香腸等等。一般為早餐食用,就著本地的另一種小吃——油條吃。面線糊是由細面線、番薯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味道鮮美,清甜爽滑,面線糊一般可加入多種配料如大腸、小腸、蝦仁、豬肝、滷蛋、煎蛋(蛋都是剪碎後加入)、醋肉(炸肉片)、香腸等等。
  • 閩南著名特色小吃——面線糊
    面線糊是閩南地區著名的特色小吃。來到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到處都可以看到面線糊的餐館,這裡的人,每一天的早餐從面線糊開始;每一天的晚上,也從面線糊結束。面線糊在福建省99種必嘗美食中排名第3。泉州面線糊在福建省內已經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現在已經形成一種意識,像到北京不吃烤鴨等於白去一樣,來泉州不吃一碗地道的面線糊,等於沒來過泉州。面線糊呈糊狀,由細面線,番薯粉(地瓜粉),加入其它輔料,如糖醋肉,豬大腸,調味料等煮製而成,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濃厚的閩南地方風味。
  • 廈門面線糊
    豬骨高湯將面線煮到綿軟,撒薑絲和芹菜碎,加大腸、蝦仁、滷蛋等配料,順滑、舒服。基本介紹面線糊是廈門的一道特色小吃,是廈門人早餐的首選。面線糊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吃麵糊的人連湯汁都會喝光,幾代廈門人記憶的味道,想家就吃一碗麵線糊。
  • 泉州面線糊,天下第一!
    說面線糊普通的話,倒還能理解。畢竟要和山珍野味相比,一份十塊錢出頭的面線糊確實淳樸了點。對泉州人來說,面線糊是根植於內心的驕傲,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如果說它不好吃,不好意思?您肯定是吃錯了吧!③  加料: 一般來說,大腸、醋肉、油條是標配,但面線糊是自由的,選自己喜歡的最重要。
  • 家鄉的古早味面線糊
    就吃麵線糊配油條或菜粿。滋滋溜溜,香香脆脆,似從簡實豐盛,這是閩南式的早餐。在晉江的大街小巷,面線糊很常見。一隻鐵皮滑輪車,車身上面挖個圈,擱一口鍋,底下起個爐,加上幾把摺疊椅桌,一個面線糊攤就成了。往日饞嘴,常三五個攛掇著逃課上街喝面線糊。學生娃,缺銀子,光喝糊,加不起配料。
  • 朵蓮寺裡的面線糊
    不過你要是路過此地,卻會發現門前車馬接踵而至,熱鬧非凡,駐足細看,卻不是因為該寺的香火繚繞,而是因為寺廟邊上有一家面線糊,糊香飄萬裡,把所有泉州的、亦或是來泉州的饕餮們都吸引到此。挨著華洲水產市場,橋尾面線糊的食客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水產市場的工人們,這幫工人見多了新鮮的海產品,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鮮」,而面線糊無論是清糊還是配料,都得講究一個「鮮」字。
  • 泉州中山路與面線糊
    當年這家面線糊做得好,名氣非常響亮,湯頭鮮美純粹、芡糊乾淨明亮、配料齊全新鮮,全城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嘗過他家的面線糊。閒來無事,到中山路逛逛,再到他家吃一碗麵線糊,竟成了老城區人夜晚美好生活的標配。這家面線糊名聲大噪後,幾年時間,也正是可以擴張的時候,不知因何,攤鋪易主了。
  • 泉州面線糊讓你回味無窮
    對泉州人來說,面線糊不僅是小時候不能抹去的味覺記憶,也是閩南深厚文化底蘊的寄託。泉州的面線糊家喻戶曉,「若沒有吃麵線糊,等於沒來過泉州」。你問一個泉州人早上吃啥?大多數的回答都是面線糊!儘管閩南不少城市都吃麵線糊,但口味並沒有泉州這麼出名,流行程度也遠不及泉州。
  • 泉州面線糊榮登「99種必嘗美食」第三 面線糊怎麼製作
    作為泉州人最喜愛的小吃之一,面線糊近日榮登福建省「2013年市長帶你遊」活動之「99種必嘗美食」排行榜第三,如此美味的泉州面線糊是怎麼做成的呢?  經營面線糊生意30多年的謝錫國介紹,想要煮出美味的面線糊,首先要熬煮出一鍋鮮美的高湯。
  • 泉州面線糊,最傳統的早餐,泉州人離不開的古早味
    絕大部分都會告訴你,面線糊。面線糊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的風味小吃,成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製作成。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其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對於不少泉州人來說,早餐到店裡吃一碗麵線糊似乎已經是一種默契的習慣,吃一碗滾燙鮮香的面線糊,就著油條跟馬蹄酥,稀鬆平常的一天才真正開始。
  • 【舌尖上的晉江】面線糊
    就吃麵線糊配油條或菜粿。滋滋溜溜,香香脆脆,似從簡實豐盛,這是閩南式的早餐。 在晉江的大街小巷,面線糊很常見。一隻鐵皮滑輪車,車身上面挖個圈,擱一口鍋,底下起個爐,加上幾把摺疊椅桌,一個面線糊攤就成了。 往日饞嘴,常三五個攛掇著逃課上街喝面線糊。學生娃,缺銀子,光喝糊,加不起配料。
  • 老字號|不糊塗的面線糊
    面線糊自此便流傳開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不可考,但也不重要了。面線糊是福建泉州有名的漢族小吃,製作工藝並不麻煩,燒開水,放入番薯粉,調料和面線,大火煮開即可。一般做早餐吃,配著油條或者馬蹄酥,也可當做夜宵小點。
  • 老少皆宜廈門面線糊做法
    對於每個城市來說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早餐文化,在廈門,面線糊也算是老少皆宜、男女通殺的熱門美食,高端酒樓有,路邊小吃店也有。一碗熱騰騰的面線糊,鮮香順滑清甜爽口,滿足了對美味最簡單的需求。
  • 泉州面線糊做法 正宗小吃 感受閩南風味
    泉州面線糊 正宗小吃 泉州面線糊做法步驟 1 熬面線糊高湯
  • 美味面線糊 這樣煮出來
    在了解完手工面線製作過程之後,小編再向大家介紹咱們閩南的傳統美食——面線糊的製作方法。面線糊是咱們閩南的傳統美食,很多人在家裡也都會做。但是要怎麼才能作出一碗好吃的面線糊,卻是一個大學問。好的面線具有煮時不糊,柔韌滑潤,嚼不粘齒,牽絲縷縷的特點。因此要做好面線糊,這挑選面線就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那麼如何挑選面線呢?小編教大家一招:首先用手摸面線,摸下去如果嫩嫩的,這個面線就是好的,反之面線如果揉下去,馬上碎的話,面線就是用不好的粉做的,也就是現在常稱的清根粉。
  • 福州哪裡吃麵線糊 福州面線糊哪家好吃
    福州是一個美食很多的城市,福州美食特色鮮明,種類也很多,福州面線糊大家都知道嗎?福州哪裡吃麵線糊?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幾家好吃的店。  福州哪裡吃麵線糊?  老福洲徐記(東百店)  老福洲徐記,這是大眾公認的好吃的福州面線糊,不是飯店那種格局,比較像食堂那種,但是11樓位置很好,有景觀落地窗。除了鍋邊是一大碗,點的其他東西的分量也很mini,可以一次多吃幾種。
  • 閩南著名特色小吃——面線糊
    面線糊是閩南地區著名的特色小吃。來到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到處都可以看到面線糊的餐館,這裡的人,每一天的早餐從面線糊開始;每一天的晚上,也從面線糊結束。面線糊在福建省99種必嘗美食中排名第3。泉州面線糊在福建省內已經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現在已經形成一種意識,像到北京不吃烤鴨等於白去一樣,來泉州不吃一碗地道的面線糊,等於沒來過泉州。面線糊呈糊狀,由細面線,番薯粉(地瓜粉),加入其它輔料,如糖醋肉,豬大腸,調味料等煮製而成,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濃厚的閩南地方風味。
  • 廈門地方風味小吃—面線糊
    尤其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胸,來到廈門,總想吃吃地方風味的面線糊,重溫口福以解鄉思。 隨著生活的提高,飲食進入高層次,面線糊也加料了,除佐嚎仔仁外,還可隨人嗜好,選添豬腸、豬肝、鴨肉、魚肉,配上油條,真是「魚與熊掌,皆我所欲」了。面線糊系以蝦、蠔、蟶、淡菜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熬湯,與面線煮成糊。煮時要掌握好火候,達到糊而不亂,糊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