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 源網絡
作者 | 賀彥豪
編輯 | 33
再說到鯉城美食,就讓人想起面線糊;老泉州人的早餐,都知道吃麵線糊配油條是一種泉州味道,好的加一點滷大腸、滷小腸、豬血、滷蛋,所以許多人都很喜歡這樣吃早點,這是一種生活習慣。
鯉城的美食五花八門,雖然面線糊不及山珍海味那樣好吃,但也別具一番泉州古早風味。
很久沒吃麵線糊了,走到鐘樓下,我很遠就聞到了面線糊的香味,禁不住加緊腳步。於是找到西街頭這家 「老記面線糊」店,抬頭一看一塊紅字招牌格外顯眼,頗具古韻。
小吃店臨街,兩旁都是商鋪。這時候,街路上的行人不多,有點兒清靜。走進店鋪,前邊是一排木凳木桌,後邊是店主打理的鍋臺,還有一個高大的玻璃桌罩,裡面放著滷好的香大腸、小腸、油條、豬血、滷蛋、滷豆腐等等豐富配料。
一進門,女服務員很熱情,找了個位子,我點了大腸、滷蛋和一碗麵線糊,她說我點這些吃完了,好吃再點。店老闆是中年夫妻兩人,男的掌勺,女的幫廚,一個服務員負責擦桌洗碗,很快,三樣早點擺上了桌。
小的時候,我就知道西街有這家「老記面線糊」,他的面線糊真好吃,本來店面很小,生意好,人一多,只好端著碗站著吃。那時候,我一連吃了三碗還不解饞,袋子裡沒錢了,只好望「糊」興嘆。
面線糊是福建省閩南地區小吃。呈糊狀,由細面線、番薯粉製作成。
到底怎麼做面線糊才好吃呢?
雖然我不懂得做,但我知道老泉州人對美食小吃是很講究的,面線糊的食材很簡單:首先將蝦糠包紮於紗布中放入清水鍋中,用中火煮半小時,撈起蝦糠後,把熟魚肉撕成絲。
然後倒入豬骨湯和用蝦糠煮過的湯汁,澆沸。然後再將精製面線稍捻碎放入湯鍋中,加點味精調味品。再把澱粉調水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推勺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即可。
一碗香噴噴的面線糊就做好了。食用時撒上點胡椒粉、芹菜末、白酒以及滷汁,味道更美。不過,我吃了母親煮的面線糊,不同之處,就是少了一點「老記面線糊」的古早味。
一吃起來,有點稀而不稠,聞著香,但味道不一樣,沒有「老記面線糊」味道鮮美,清甜爽滑。我知道「老記面線糊」一定有秘笈,幾十年來,能讓泉州人百吃不膩。
我發現「老記面線糊」店裡有一口鍋熬骨湯。所謂的骨湯,就是將一根根大小的豬骨頭放入清水鍋裡熬製,留著煮麵線糊時使用。那骨湯裡不知熬製出多少鈣質營養,面線糊味道就有豬肉的肥而不膩,令人垂涎三尺。
所以,這裡的生意一直是顧客盈門。
有一次,我親戚家辦喜事,廚房煮了一大鍋面線糊,吃剩下的過了午飯後,面線條卻浮上來變味了。
我問廚師為什麼會這樣?
他說面線糊要趁熱才好吃,冷了就不好吃。
還有要懂得煮法,從「老記面線糊」的製作工藝來看,白骨湯、兌上澱粉以及香味料,人家的味道就是不一樣,所以,老記的面線糊才能贏得眾人口碑。
面線糊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的風味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就著油條跟馬蹄酥吃。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
——源網絡
是呵,老廚師有文化,懂廚藝,知美食,聽他這麼一說,我忽然覺得泉州小吃蘊含著幾代人的美食文化,足以讓人細細品味。
傳說,面線糊的產生跟艱苦的生活有關。當年乾隆下江南來到了一個叫做羅甲村的小村莊。時值災荒之年,村民全都窮得揭不開鍋,實在是弄不到什麼吃的招待皇帝。
乾隆在一個秀才家門口下了轎,在大家都很著急的時候,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找到一些往年啃剩的豬骨頭和魚剌,洗乾淨後才下鍋,熬出一碗湯,又在柜子裡掃出一把面線碎和一把木薯粉,兩者和著就做出了一碗麵線糊。
乾隆吃後,連連讚賞,便問這「龍鬚珍珠粥」是用什麼做的?這秀才妻子膽子大、腦子快,立即回答,這是祖傳秘方,用上等面線和上好的地瓜粉兩者混合做出來的。之後,秀才妻子得到豐厚賞賜。
這就是關於面線糊的傳說。
有人說:「沒吃過面線糊的,肯定不是閩南人。」一碗熱騰騰的面線糊,「唏唏嗦……」的大口吃著,摻著滷大腸和油條的美食,聞著香味,我真有點捨不得呑下肚子裡。
我一連吃了三碗,還「啖」猶未盡,便和店主聊了起來。
店老闆說,從前,這條西街上人來人往很熱鬧。當年父母為了生計,就在自家門口擺了個小吃攤,現在叫「大擺檔」。他的面線糊既便宜又好吃,不管富貴人家還是平民百姓都喜歡來吃。
父母做人誠實,美食真材實料,童叟無欺,久而久之,吃的人越來越多,名聲便傳遍整個古城。
他們辛辛苦苦地幹了一輩子,雖然沒發什麼大財,但留下一個老字號,讓我們仨兄弟足以自食其力「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現在的年輕人對美食很挑剔,要有正宗口味,只有朝九晚五了,才又熱鬧,生意才跟著上去,好在房子是自家的,沒有什麼租店的壓力。
聽我誇好,他笑了笑,指著剛裝修一新的店鋪,無不自豪地說人靠衣裳馬靠鞍,時代不一樣,做生意圖個新鮮門面,咱的面線糊,甭說是讓泉州人吃出來的。
我走過很多地方,無論是揚州炒飯還是過橋米線;無論是鎮江鍋蓋面還是蘭州拉麵,很多時候,每當我一吃起異地的美食,似乎很像是端午吃餃子——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滋味,只是少了些香甜,多了些辛辣而已。
清淡的日子讓人無憂無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這就是我故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