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我們都有《挪亞祭壇》的感恩,我們的生活就會得到大大的祝福,我們的人生會有不同的色彩。
文 | 高偉川(偶溪
1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
世界著名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曾如此說:「好的作品,迫近神而和神結合。它只是神的完美抄本,神的畫筆的陰影,神的音樂,神的旋律……因此,一個畫家成為偉大與巧妙的大師還是不夠,我想,他的生活應當是純潔的,神聖的,使神的精神得以統治他的思想。」
米開朗基羅一生的願望即是:從時間中超脫。他一生追尋這目標,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從駭怕的暴風雨中轉入甘美平和的靜寂」,達到其一生的目標,其遺囑寫著: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上帝,把自己的肉體遺給塵土。「安息於神」的終局,是一生勞碌於創作的米開朗基羅的生命真正的價值和歸宿。
人人都了解他的作品,也喜歡他的作品。在其作品中可以特別清楚地看到,米開朗基羅把藝術幾乎完全奉獻於頌讚基督的熱誠與榮光,如《十字架》、《殉難》、《受難像》、《哀悼基督》等等。米開朗基羅晚年未完成的最後兩件雕刻作品,《帕雷斯特林的卸下聖體》,以及《龍大尼尼的哀悼基督》,也都在表現基督受難的主題。
米開朗基羅雕塑作品《哀悼基督》
米開朗基羅早期的作品是其內心世界的表白,隨後的一些作品表現為風格樣式的定型,後期作品則表達了藝術家的心靈歸宿。他在其詩集中寫道:
「我的生命,在波濤險惡的海上,由一葉殘破的小舟渡到了彼岸。在那裡,將對虔誠的與冒瀆的作品下個判斷。我把藝術當作偶像,當作君王般熱烈的幻想,今日我承認它含有多少的錯誤。而我顯然看到一切的人,都在為著他的苦難而欲求。愛情的思想、虛妄的快樂的思想,當我此刻已迫近兩者之死的時光,它們究竟是什麼呢?愛,我是肯定了,其它只是一種威脅。既非繪畫,亦非雕塑,能撫慰我的靈魂。它已轉向神的愛,神的愛卻在十字架上張開著懷抱等待我們!」
2
《創世記》細節圖
他的作品《挪亞方舟》,描述了因人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地上滿了汙穢,於是上帝以洪山淹沒清潔全地,只有方舟中挪亞一家八口人得救。這是世界第一艘船的故事。這故事幾乎盡人皆知,大概不了解聖經的人,也大都知道這個故事的內容。但遺憾的是人們不以為然,不會引以為戒。難怪有一位歷史學家說: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最大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從歷史上學到教訓。
人類依舊照常吃喝嫁娶,依舊思惡行惡,輕視神的愛,也藐視神的審判。對歷史的慘痛教訓如此地淡忘,實在可謂是人的「墮落」,「世世代代的人在抗拒神」的說法真是一點不錯,因為它常活現在現實的生活中。
《挪亞祭壇》局部圖
今天,藉著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繪畫作品《挪亞祭壇》,能否喚起我們一絲絲的記憶呢?挪亞為什麼擺設祭壇呢?
聖經中記載,挪亞時代的人的罪惡達到極點,於是挪亞接受了上帝的吩咐與使命,要他傳福音給他那個時代所有的人,而那個世代的人卻是拒絕,不信挪亞按照上帝的吩咐所傳的拯救的福音:洪水將至,他們若不提早進入方舟就會被大洪水淹沒而滅亡。於是,時間到了,一切按照上帝吩咐挪亞的應驗了,所以那時只有挪亞一家八口人得救。
洪水吞沒了所有的惡魂,挪亞走出方舟,為了感謝上帝拯救的恩典,他立刻築了一座祭壇,供上獻祭的祭品,上帝因此不再因人的 罪的緣故咒詛 地 。上帝就賜福給挪亞一家,使他們成為後來人類的始祖。並且,上帝在天空架起了彩虹,作為與人類的永恆之約,即上帝不再以洪水滅世了,這是上帝對挪亞的承諾。
西斯廷教堂穹頂上,米開朗基羅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畫《創世記》。其中的《挪亞祭壇》即是描寫了這一動人的情景,表達了挪亞帶領全家向上帝感恩的情狀。
3
米開朗基羅作品《被逐伊甸園》
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上帝創造的恩典中,有多少人可以像挪亞一樣在蒙了恩典之後,向上帝獻上真摯的感恩?我們有生命、有氣息,活在地上,都是上帝的恩典,這並不是平常的、理所當然的事情。特別是他因為愛我們,不惜付上一切代價,使耶穌基督為人類替罪、流血、捨命在十字架上,單這一個恩典就使我們無法報答。
我們很多人總像一個不懂父母之心的逆子,好像以為是上帝欠了我們。稍遇不如意的環境,就理直氣壯地埋怨上帝,卻不思想我們欠上帝的,是永遠不能償還的。他無條件的愛,只盼望我們可以按照他美善的心意,活出人被造的榮耀,因為他是按自己的形象造了人。
人卻堅持自我中心,最終陷在私慾的泥潭中,自己招致許多生活上的麻煩。就像我們的汽車如果不按照說明書使用,其後果理應自負,然而我們卻把責任推給上帝。若是我們都有《挪亞祭壇》的感恩,我們的生活就會得到大大的祝福,我們的人生會有不同的色彩。
每一天向上帝感恩,每一天反省自己,美麗的彩虹是上帝與我們的永恆之約。為了這美好的約,願我們心存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