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這首民歌描寫了怎樣的男歡女愛?引來三位國學大師論爭

2020-12-18 騰訊網

本期話題

一首《詩經·召南》中的民歌,引發了顧頡剛、胡適和俞平伯三位國學大師的筆墨官司:它到底描寫了一段什麼故事?是貞女拒絕男人的暴凌?還是發生在春日裡的美麗戀情?

我很奇怪,以您倆篤信《詩經》為歌謠為文學的人,何以還如此拘執?

鄭玄、朱熹以為那個貞女,見了強暴必是凜乎不可犯也;而您倆以為懷春之女,一見吉士,便已全身入抱,絕不許有若迎若拒之姿態了。您倆還真是樸學家的嫡派呀!

——《讀詩札記》

這是我最近讀到的一封令人忍俊不禁的舊信。舊信的作者以及他在信中提到的「您倆」都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泰山北鬥。

三位貫古通今的國學大師在往還不斷的書信裡錙銖必較地打起了筆墨官司,而爭論的焦點居然是關於一首古詩,關於這首古詩裡描寫的男女幽會的細節。

這首詩就是《詩經·召南》中的《野有死麕(jūn)》: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

無感我帨兮!

無使尨也吠!」

——《詩·召南·野有死麕》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該是寫到了一場發端於曠野之中的男歡女愛。一個男人企圖用「死麕」(也就是「死鹿」)來引誘懷春的女子。而關於女子的回應,詩歌的卒章記下了她的三句話,引得古往今來的學問家們各執一詞,聚訟不休。

從漢代的鄭玄到宋代的朱熹,古代中國的學者們大多將女子的三句話理解為對男人的嚴詞拒絕

因為根據《周禮》等書記載的古代婚俗,男女之間的定情與結合都須經過媒氏的穿針引線。沒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野合會招來官府的懲罰和輿論的譴責。無論鄭玄還是朱熹,都是孔門的後學,都相信《詩三百》是儒家創始人孔子親手編纂的。

傳說孔子刪《詩》,意在助教化、正人倫,他老人家又怎會容許一首描寫男女野合的淫邪之作濫入《詩經》呢?

大概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吧,鄭玄與朱熹不僅篤定女子拒絕了男人的勾引,甚至還推論,像男人這樣非禮女性的行為不可能發生在西周的治世,而只會是殷末周初的亂象,換言之,是紂王淫風的餘毒

開篇提到的三位國學大師中,最早站出來向鄭玄、朱熹開火的是顧頡剛,他說:

(《野有死麕》第三章的)這三句話的意思是,「你慢慢兒的來,不要搖動我身上掛的東西(以致發出聲音),不要使得狗叫(因為它聽見了聲音)。」這明明是一個女子為了得到性的滿足,對於異性說出的懇摯的叮囑。

可憐一班經學家的心給聖人之道迷濛住了。(中略)經他們這樣一說,於是懷春之女就變成了貞女,吉士就變成了強暴之男,情投意合就變成了無禮劫脅,急迫的要求就變成了凜然不可犯之拒!最可怪的,既然作凜然不可犯之拒,何以又言姑徐徐而來?

——俞平伯《讀詩札記》附錄:《野有死麕之討論》

從前我讀顧先生的《古史辨自序》,他回憶自己小時候跟私塾先生讀《詩經》,是不大開竅的。嚴師的教訓甚至嚇得他落下了口吃的毛病。

如此想來,顧先生對塾師慣講的《毛詩正義》和《詩集傳》怕是從一開始就不大信服。一個幼童懾於塾師的嚴威,雖不敢自由發表他的見解,但長大成人之後,「桀驁不馴」的個性終究還是醞釀出了「離經叛道」的思想。

直指《野有死麕》的卒章描寫的是女子對情郎的叮囑,我想,我們都應該感謝顧先生的勇氣。因為他說破的或許正是鄭玄、朱熹不敢說破的「皇帝的新衣」。只不過,顧先生的理解方向雖然不誤,他對詩句的翻譯卻將男子形容得猥瑣不堪。

我甚至因為他的翻譯而產生了恍惚:詩中的女主人翁怕不是王熙鳳吧?難道是她在「叮囑」賈瑞,「你半夜裡從後門悄悄地來」?

關於顧先生的這點不妥,他的精神導師、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胡適顯然是看出來了,因此他提議顧先生修改兩處細節:

你解《野有死麕》的卒章,大意自不錯,但你有兩個小不留意,容易引起人的誤解:(一)你解第二句為「不要搖動我身上掛的東西,以致發出聲音」;(二)你下文又用「女子為要得到性的滿足」字樣,這兩句合攏來,讀者就容易誤解你的意思是像《肉蒲團》裡說的「幹啞事」了。

「性的滿足」一個名詞在此地盡可不用,只說那女子接受了男子的愛情,約他來相會,就夠了。「帨」似不是身上所佩(中略),佩巾的搖動有多大的聲音?也許「帨」只是一種門帘,而詞書不載此義。

——俞平伯《讀詩札記》附錄:《野有死麕之討論》

雖然胡先生竭力避免將《野有死麕》的卒章引向某種性的暗示,但是,就算我們承認「無感我帨兮」的「帨」不是女子的佩巾而是門帘,這個訓釋的調整在事實上仍無助於防止我們產生「幹啞事」的非非之想。

更何況,以「帨」為門帘,就連胡先生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找不到訓詁學上的堅實依據。看到兩位朋友有些技窮,俞平伯先生這才說出了開篇的那一段話。對《野有死麕》的卒章,俞先生是這樣理解的:

我對此章作解,微與您倆不同。我以為卒章三句,乃是三層意思,絕非一意復說。「無使尨也吠」,意在沒有聲音,便作幽媾。若「無感我帨兮」,本意既不在有聲音與否上面,你們所論絕未中的,反覺疑惑叢生了。

——俞平伯《讀詩札記》附錄:《野有死麕之討論》

卒章三句絕非一意復說,俞先生的判斷該是精審的。只是,三句是否說了三層意思,據我淺薄的見解,恐怕也未必然。

仔細揣摩這三句話的意思,「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似是語序倒裝的兩句,說的是一層意思。女子的佩巾系在小腹之前。男人急於與她作雲雨之歡,慌腳忙手地扯下佩巾,引來了她的嬌嗔:「別拉扯我,慢慢兒來嘛!」

如果我這樣說,您還不能參透詩人含蓄的暗示,那或許,看看電影《綠椅子》開篇的一段戲能夠幫助您重構詩歌裡的情境吧。

從《野有死麕》的卒章三句來看,詩人創作之大膽顯然大大超越了我們對《詩經》溫柔敦厚的固有印象。太史公在《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國風》好色而不淫」。這個評價,《野有死麕》洵足以當之。

雖然詩人寫到了「無使尨也吠」,但他的用意端在形容女子幽會時的嬌羞之態,而不是揭露她和情人的做賊心虛。

因為說到底他們並沒有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只要我們對西周的婚俗稍加考據,自然會發現,這場自由婚式的結合是無悖於禮法的

參考文獻:

孔穎達《毛詩正義》;

《俞平伯全集》第三卷。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詩經》裡的周代婚俗:缺了媒妁之言的男女戀情就一定是野合嗎
    本期話題《詩經》裡的《野有死麕》這一篇小詩,歷來被學者們看作是男女自由戀愛的野合。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周禮》中記載,周代已經開始推行媒婚制,男女雙方的結合須要經過媒官的中介。(上期連結:《詩經》:這首民歌描寫了怎樣的男歡女愛?引來三位國學大師論爭)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 國學大師蒙曼為何從文化神壇跌落?三首唐詩的解讀,讓她現了原形
    蒙曼是通過《百家講壇》火起來的一位「國學大師」。自32歲成名之後,一直活躍在各大電視臺的文化類節目當中。最近,她在一檔文化類節目上,對三首國民耳熟能詳的唐詩,作出了一些「個人解讀」,結果招致輿論譁然。她對這三首詩的理解,沒有出錯的部分,基本上是照本宣科,遠遠夠不上「大師」水平。一、從語境來看,蒙曼對《憫農》不存在誤讀有人曾經說過,讓現在的中國人去看古文,有時候和看外語差不多。不信你看一看《楚辭》和《詩經》的各種譯本,白話翻譯的內容差別之大,簡直讓人無語凝噎。
  • 《詩經》這首雲雨詩,聽完讓人不好意思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裡面詳細記錄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調。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其中風收錄了周代各地的民歌,也就是膾炙人口的民間小調,講述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你以為《詩經》中的愛情都是含蓄又哀傷的?那可就錯了,古人開起車來,常人都無法駕馭。
  • 《詩經》中最美麗的三位女子,宛如一股清新的風,令人心曠神怡
    《詩經》很美,不僅僅在於她的詩句優美,也在於她刻畫的意境之美。女子與愛情,是《詩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麼,在這部最早的詩歌總集中,都描寫了那些美麗的女子呢?這是《詩經·衛風》中的一首詩,這首詩寫的是齊國公主,衛國君夫人莊姜。據《左傳·隱公三年》記載,衛莊公娶了齊莊公之女莊姜為妻,莊姜非常漂亮,但是卻沒有生下兒子,因此受到了讒妒,衛國人同情這位美麗的君夫人就為她寫了這首《碩人》。不過,也有人認為,這首詩只是衛國人在歌頌莊姜的美貌,並沒有憐憫、同情的意思。
  • 《詩經》裡這首小詩,為何暗合了千年之後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心願
    本期話題《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詞人辛棄疾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在這首小詞中,辛棄疾所描寫的那個驚喜的愛情故事很可能暗含著某種深刻的寓意,而這種寓意又與《詩經》裡邊兒一首名為《摽有梅》的小詩有關。究竟辛棄疾的寓意是什麼,它又是怎麼和《詩經》扯上關係的呢?
  • 月亮代表我的心,《詩經》如何用月亮表達相思、相戀及婚後生活?
    可見,中國古詩詞中描寫月亮的詩句多如繁星、燦若星河。那麼,在《詩經》中,都有哪些寫月亮的詩?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今天莉莉分就和大家聊一聊「《詩經》裡月亮的那些事兒」。《詩經》中寫月亮的詩不多,莉莉分認為《月出》是寫得最成功的一首。三章整齊的吟誦,我們可以想像出這樣一幅畫面:朦朧月色中,男子遇到了一位身姿窈窕、步履紓緩的美麗女子,想上前打招呼又怕驚擾了美人,陷入惴惴不安的意亂情迷之中。
  • 今天母親節,《詩經》中這首描寫母親的詩,讀完後我卻只剩滿滿的愧疚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首《詩經》中關於母親的一首詩,這是《詩經》中比較難得一見的題材,一起去看看吧,看看古人是如何描寫母親的,原詩附上: 蓼莪 先秦:佚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 以一己之身證明國學的可能 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
    新華社發  錢鍾書先生稱他為「曠世奇才」,季羨林先生說他是「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2018年2月6日凌晨,被譽為「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的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享年101歲。
  • 樊姓唐詩宋詞出自國學的男孩名字詩經楚辭起名
    樊姓唐詩宋詞出自國學的男孩名字詩經楚辭起名(上) (樊彤軒) 「樊彤軒」一名出自唐詩宋詞楚辭詩經《長安客舍敘邵陵舊宴,寄永州蕭使君五首》中「粉堞彤軒畫障西,水雲紅樹窣璇題。」
  • 與國學大師王利器的友誼
    與國學大師王利器的友誼   20世紀80年代我結識了國學大師王利器先生,併到他家中訪見。他是位笑眯眯的小老頭。我向他約過詩稿和文稿,詩稿發在《人民政協報》副刊上,文稿太長,給了《青少年讀者指南》雜誌。我向他求過字,1989年1月在他寓中他為我書寫他的詩作:「柳塘經風映晴輝,露綴垂柳燕子飛。
  • 詩經中的這首詩為什麼生僻,它又為什麼驚豔,走進《淇奧》看一看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不少字義生僻但詩意很驚豔的詩歌,我今天介紹的就是《淇奧》,它是出自於《詩經·國風·衛風》中的一首詩歌。《淇奧》為什麼是一首生僻的詩歌首先說一下《淇奧》這首詩為什麼生僻呢?
  • 《詩經》「十五國風」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試對其中幾首進行賞析
    這些民歌真切地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感情和願望,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是《詩經》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現實主義傳統的真正源頭。它大體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詩經》一、 描寫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壓迫反剝削的詩篇。
  • 最美《詩經》中,傳唱度最廣的十首詩,你喜歡哪句?
    《詩經》中收錄了三百多篇詩詞,內容類型多種多樣,如男歡女愛、婚喪嫁娶、將士出徵、思念家人朋友以及一些政治諷喻詩。 這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偏愛的一段,下面一起看看傳唱度最廣的幾句詩~
  • 德配其位,德如羔羊——《詩經·召南》第七首《羔羊》賞析
    詩旨詩意賞析:這首詩就是描寫一位德位相配,德如羔羊的官員的形象的。詩中通過對「素絲」、「退食」、「委蛇」、「羔羊」的比興,虛實相稱的寫作手法,讚美了官員的恪盡職守,表裡如一的職業素養與職業精神。這首詩的詩旨,全都體現在「素絲」、「退食」、「委蛇」、「羔羊」這四個四詞語中。因此解讀好這首詩的關鍵就是準確把握好這四個詞語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尤其是「羔羊」的解讀,是詩旨中的詩旨,也是該詩主旨的代表。「素絲」。
  • 沒想到《詩經》中還有這麼露骨的詩,女孩子都不好意思讀
    幾多怨恨、幾多情深,都在《詩經》。《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其中收錄了311篇詩歌。很多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篇目,比如《關雎》、《蒹葭》、《桃夭》等等。本期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首非常露骨的詩,這首詩可算得上是《詩經》中最大膽的詩歌,女孩子都不好意思讀,這首詩就是《野有死麕》。
  • 民歌詩句_描寫民歌的35首古詩
    竹枝詞二首·其一 - 唐代·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白頭吟 - 兩漢·卓文君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悽悽復悽悽,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 人世間最美的莫過於一見鍾情,詩經中最美的詩歌就是野有蔓草!
    為什麼詩經時代的男女,就可以衝破束縛,勇敢地追求愛情呢?這裡面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儒家的禮制社會,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生命的本能,連美好的愛情都變成了可恥的事情,更何況是抒發男女之間那洶湧澎湃的情慾了。第二,詩經時代,很顯然是先於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時代的。
  • 致敬國學經典!詩經在讀: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於詩歌中又是最早。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餘篇。又讀《詩經》是相伴相知,無以為意。縱然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一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 《千字文》第三單元,從《詩經》中描寫的寶雞眉縣的蒹葭談起
    《千字文》第三單元,應從《詩經》中描寫的寶雞眉縣的"蒹葭"談起。在古代,位於陝西和甘肅的秦國素來以彪悍聞名,但是,在《詩經.秦風》中卻有一篇難能可貴的纏綿的愛情詩歌,這就是著名的《蒹葭》:致,引來。雨,自雲中落下的水滴。(4)露:夜間寒冷的時候附著在草木上的小水滴。(5)結為:凝結成。結,凝結。為,變成。(6)霜:露水遇冷,凝結成的白色微粒叫霜。出自於《易經》:履霜堅冰至,陰始凝也。
  • 品讀詩經中的《王風·採葛》,方知「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相思
    這是誰寫這首詩的,我暫時記不起來,誰知道可以告訴我。但我知道紅豆代表相思。而現代人用得最多的一句話來形容相思之情,就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正是出自於國學經典詩經中的《王風·採葛》,原話是「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下面我們來品讀一下這首詩。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