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1日消息(記者白傑戈)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火車是常見的交通工具,但是掛著國徽的火車,就比較少見了。在中國,只有幾趟通往國外的國際列車上會懸掛國徽。國際列車上的工作人員常年穿行在國境線內外,見證國家發展,丈量祖國山河。
今天是國慶節,這樣的一列K3次列車就從北京站出發,目的地是7800多公裡外的俄羅斯。
今天上午,經過烏蘭巴託前往莫斯科的K3次列車停靠在起點北京站,列車綠色的外皮上掛著紅色的國徽,這是幾條國際線路才有的配置。今天正是國慶節,有乘客在國徽前拍照留念。48歲的列車長耿樹德正在準備出發:
耿樹德:上了這個車以後,掛著國徽就是一種自豪感。
K3次列車每個星期三從北京發車,經過烏蘭巴託,在下一個星期一到達莫斯科,全程7800多公裡,130多個小時。開行50多年來,它和K4次列車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間往返的行程,已經可以繞地球一千多圈。北京鐵路局北京客運段副段長高軍曾經在K3次列車上工作了十多年。他說,當年這是最好的「中華第一車」:
高軍:當時在60年開的時候,這個車算很好了,從速度上,從車型上,從舒適度上,包括整個乘務員,整個服務的工作人員都是出類拔萃的。
K3次列車上現在的列車員都是男性,高軍介紹:
高軍:很早以前有過女同志,但最後不太適應。路途長,工作強度太大,女同志嚴冬的時候車門打不開,都凍住了,需要力氣活多一點。
從北京到莫斯科,再從莫斯科回到北京,K3/4 的一趟往返,要兩個星期。
高軍:到了國外心情肯定是不一樣的,入境以後感覺心情又不一樣,到家了嘛,溫暖的感覺。
在改革開放之前,K3次列車上的乘客大多是兩國之間交流的公務人員和學生。80年代,火車上多了不少做生意的人。耿樹德在1994年到K3次來工作,到現在已經20年:
耿樹德:我上來的時候有一些做生意的,還有一些西方旅遊的比較多,現在基本上沒有什麼做生意的了。因為現在物流比較快,不用再依靠鐵路運輸,像「倒兒爺」背點東西,做點生意的基本上沒有了。現在我感覺就是學生比較多,再就是一些老年人退休了,中國遊客現在逐漸多起來了,中國人有閒錢出來旅遊了,跨出國門去了,中國人的消費意識轉變很大,你別看就這麼幾年,進步就是一大塊。
除了車裡的人,車外面經過的城市鄉村也在變化:
耿樹德:比如張家口的確是變化很大,蓋了好多的樓房,建的不錯,到了集寧也建了好多皮革城,皮革之都,包括他建的大型的超市也好,商場也好,修的路這變化真是的確挺大的,沿途都能看到。
還有風景在變,華北平原、貝加爾湖,夏天綠草茂盛的蒙古草原,冬天白雪蒼茫的西伯利亞,葉卡捷琳堡群山中的村落。
耿樹德:過去風沙很大,從集寧開車有一段,起的是風沙,到蒙古境內也有這麼一段,這幾年我感覺沙塵小多了,跟搞綠化分不開,現在鳥也多了,綠色也多了。
耿樹德來K3之前,在京滬線上當時最快的K21/22次工作,耿樹德離開之後的二十年來,京滬線先後有了直快、動車和高鐵,但是通往莫斯科的這條線,變化就不大,K3現在的列車,已經用了將近二十年:
耿樹德:從95年進來這批車到今年,將近小二十年的車了,肯定車體是比較陳舊了,換車迫在眉睫,要有空調、暖氣,冬天不冷夏天不熱,給旅客創造更好的舒適的環境。
北京鐵路局北京客運段副段長高軍希望,K3也可以加快速度:
高軍:這個車現在往返是兩個周如果他速度可以提起來的話,一周一個往返,我估計他這速度起來以後,應該說客流量就會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