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一位著名詞人叫柳永,他原名「柳三變」。咱們今天要講的這位,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國學大師——劉師培。此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5年,但其人生經歷和際遇卻堪稱真正的「劉三變」。
劉師培,字申叔,號左盦,曾自改其名為「光漢」,江蘇儀徵人。生於1884年6月26日,1919年11月20日卒於北京。
01聰穎絕倫的國學大師
劉師培的外甥梅鶴孫這樣介紹自己的舅父:「舅氏生有異像,尻部有一無骨肉尾,長不及寸……左足正中有一鮮紅方記,如龍眼大小,常於灌足時見之。當時有人說是老猿轉世,所以聰明異於常人。」
劉師培的曾祖父是清代經學大師劉文淇。劉文淇學貫群經,尤其擅長《左傳》,是錢嘉學派中的重要人物。劉師培的祖父、父親、伯父也都是成就斐然的大學者。
劉師培自10歲即能詩文。
1903年,19歲的劉師培撰成著名的《中國民約精義》和《中國民族志》,一舉成名。
蔡元培先生說:劉師培「所著書……凡關於論群經及小學者二十二種,論學術及文辭者十三種,群書校釋二十四種,詩文集四種,讀書記五種,學校教本六種。除詩文集外,率皆民元前九年以後十五年中所作,其勤敏可驚也。」
如今,劉師培的著作合集有:出版於民國25年(1936年)的《劉申叔遺書》,收劉師培著述74種,600萬字。1997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民國25年版《劉申叔遺書》傳世;同年,中央黨校出版社亦影印民國版《劉申叔遺書》,書名為《劉師培全集》;2008年,廣陵書社出版《劉申叔遺書補遺》,搜集人為萬仕國,160萬字;2014年,廣陵書社出版《劉申叔遺書》點校版,書名《儀徵劉申叔遺書》,點校者為萬仕國。
劉師培的國學大師頭銜可非浪得虛名。您看看這些著述,絕對可以說是著作等身。
可以這樣說,其學術成就至少與其同時代的梁啓超、章太炎比肩。近代語言文字學大師黃侃,早年曾師從章太炎,他曾在1919年劉師培去世前夕正式拜其為師。黃侃對劉師培「執贄稱弟子,扶服四拜,劉君立而受之。」黃侃說:「餘於經學,得之劉先生者為多。」其實,黃侃只比劉師培小2歲。
看一個人水平的高低,就看他有什麼樣的學生。黃侃甘願執弟子禮,可見劉師培學術之精,之博。
時任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的汪東在《劉申叔先生遺書序》中寫道:「竊嘗聞其與人論學,隨事徵引,往復不窮,故已驚怖之若河漢。章君為學精闢而有斷制,至於博聞強記,自謂弗如。」章君,就是指國學大師章太炎。
02激進的排滿革命者
1903年6月22日,劉師培以「申叔」的署名在《蘇報》發表了《論留學生之非叛逆》一文。他在文中稱:「所謂『畔逆』者,畔同種之謂也,畔祖國之謂也。……同種者何?即吾漢族是也。祖國者何?即吾中國是也。」
這是劉師培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排滿文章。
此後,他這一觀點愈發激烈。如他在《中國民族志·論此書大旨》中寫道:「此編之意,以漢族為主,以他族為客。」
劉師培當時一些貌似純學術的著述中,其排滿思想更是充盈其間。如他在1904年4月間出版的專著《攘書》,該文約3萬字,篇首目錄即云:「攘字即為攘夷之攘。今攘書之義取此。」該書目錄分別為:《華夏篇》、《夷裔篇》、《夷種篇》、《苗黎篇》、《變夏篇》、《胡史篇》、《溯姓篇》、《瀆姓篇》、《辨姓篇》、《鬻道篇》、《帝洪篇》、《罪綱篇》、《史職篇》、《孔老篇》、《周易篇》、《正名篇》等16篇。這些篇目中充斥著「攘夷」思想。
他在篇首特意指出:「豕韋之裔,世秉麟經。人生不辰,建虜橫行。鑑於前言,扶植人極,炎黃有靈,實憑實式。黃帝降生四千六百十四年十二月,劉光漢識。」
劉師培主張使用黃帝紀年,其「攘夷」思想顯露無疑。
1905年,刺殺清政府出洋考察大臣的吳樾生前就在《暗殺時代·自序》中寫道,自己讀了包括劉師培的《攘書》、《中國白話報》、《警世鐘》等十多種報刊書籍後,「於是思想又一變,而主義隨之,乃知前此梁氏之說,幾誤我矣。……一旦夢醒,究未有不欲殺盡逆賊,而復九世之讎也。……予於是念念在排滿。」
而在《論激烈的好處》一文中。劉師培更是說:「天下的事情,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這平和黨的人各事都要保全,這激烈派的人各事都要破壞。我明曉得這破壞的人斷斷不能建設,但是中國到了現在,國裡頭的政府既壞得不堪,十八省的河山都被異族人佔了去,中國的人民不實行革命,斷斷不能立國,就是破壞兩字,也是斷斷不能免的了。」
這篇文章發表於1904年3月1日的《中國白話報》第6期,署名「激烈派第一人」。
1904年11月,劉師培與林獬、章士釗、萬福華、陳自新等人謀劃刺殺寓居上海的前光緒巡撫王之春。劉師培與林獬是暗殺事件的真正主謀,而實施暗殺的槍手則是萬福華。
11月19日晚,萬福華在上海金谷香番菜館刺殺王之春失敗。萬福華本人當場被捕。當晚,劉師培作為《警鐘日報》社主筆被租界當局拘捕。審訊中,劉師培一口否認涉案,劉在巡捕房坐了一夜,巡捕房最終沒拿到證據,只得於次日放人。章士釗得知萬福華被捕後,於次日去巡捕房探視萬福華,亦當即被捕。巡捕房以章士釗為線索,又逮捕了了黃興、張繼、薛大可、方表、蘇鵬、周瑟鏗、徐佛蘇、趙世暄、湯重希、章勤士、郭人漳等11名革命黨人。
後幸賴江西巡撫夏時給工部局發電營救,黃興等人才獲釋。
周瑟鏗是被捕者中唯一被發現「物證」之人,被判了6個月監禁。張繼、章士釗被拘留了40餘多天。其餘以證據不足,無罪釋放。
12月23日,萬福華因刺殺案被判處10年監禁。
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萬福華獲釋。
1904年冬,劉師培在上海加入光復會。
03前衛的無政府主義者
1906年夏,劉師培參加了同盟會江蘇分會第一次會議。
1907年2月。劉師培攜妻子何震,何震的表弟汪公權和好友蘇曼蘇,第二次東渡到達日本。
同年5、6月間,劉師培捲入同盟會內部第一次「倒孫風潮」。他提出,改組同盟會總部幹部人選,未被採納,遂萌生「異志」。
劉師培到日本後,通過章太炎、張繼結識了日本的無政府主義者幸德秋水等人,很快接受其主張,轉變為無政府主義者。
1907年6月10日,《天義報》在日本東京創刊。《天義報》是無政府主義團體「女子復權會」的機關雜誌,名義上的發起者是劉師培的夫人何震,其實的幕後操作者正是劉師培。
6月,劉師培與張繼創辦無政府主義團體——「社會主義講習所」。
7月25日,劉師培在《天義報》第4卷上發表了著名的《無政府主義之平等觀》。該文宣稱:「「現今倡無政府說者,一為個人無政府主義,一為共產無政府主義,一為社會無政府主義。而吾等則以無政府主義,當以平等為歸。」
「己身不能與人平等,久為人類所共憤;他人不能與己平等,又為人類所共憫。在己則欲其與人平,在人則欲其與己平,豈人民之天性,均以人類平等為心乎!使人人充其嫉忌之心,擴其良善之心,則凡不平之社會,必掃除廓清。」
劉師培鼓吹:應該實行無政府主義,「顛覆一切統治之機關,破除一切階級社會及分業社會!」
可以這樣說,劉師培是那個時代中國無政府主義者中的新進者,卻是最極端、最激進的一個。
04令人不齒的變節者
1904年2月19日,劉師培曾給端方郵寄一信——《致端方書》。信中稱端方為「賤夷」,要求端方「舉兩湖之疆,歸順漢族」,信末更是宣稱:「夫爾既伺身虜族,奚屑與爾交言?其所以致書於爾者,將欲爾之舍逆從順耳。」
4年後的1908年年初,劉師培又寫給端方另一封信。這封信題為《上端方信》。信中卻包括了三部分內容:其一,是「自首」悔過。稱自己本意潛心學術,因年少無知而誤入革命。到日本後「遂大悟往日革命之非」。現決定「自首」悔過,並自願充當暗探;其二,獻「弭亂之策十條」。提出「設詞反對民族主義」、運動《民報》停刊、瓦解東京革命黨人,誘使張繼去歐洲、暗中偵探革命黨人行蹤、意圖,隨時報告的等。
1908年夏,劉師培妻子何震和妻表弟汪公權秘密投靠端王,成為革命黨的變節者。
11月初,劉師培舉家從日本回國。劉暗中投靠兩江總督端方,叛變革命。
11月中旬,光緒、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劉師培猜測陶成章會從國外回國策劃新的起義,向江督標中軍官米佔元告密,去各船塢查找成章行蹤,計劃逮捕陶成章,未成功。
11月26和30兩日,汪公權兩次潛入《民報》社,在飲食中下毒。「幸察覺得快,沒有傷人,在案未查明以前,汪溜歸上海」 。
12月17日,劉師培出賣同盟會會員陳其美、張恭。「時光漢逆跡尚未顯著,故開會時常獲列席,眾鹹之不疑」。根據劉師培的密報,端方電令上海道與租界當局交涉,於12月17日搜查革命黨人秘密機關天保客棧,逮捕了張恭。陳其美恰巧有事外出,革命黨人周淡遊、褚輔成換上工役服裝逃脫。江浙起義計劃洩露,被迫中止。
1909年4月,劉師培變節事曝光。同盟會會員、浙江會黨首領王金髮持槍潛入劉師培位於上海的寓所,「擬擊斃之,劉夫婦叩頭乞命,保證以自己的生命來保證張恭之安全,乞金髮貸其一死,許其自贖。金髮姑釋之,叱其夫婦立即離開上海,速往南京保全張恭,以後不得再有不利於黨人之行為。劉夫婦當即離滬,不敢再來上海活動。……張恭被捕,得以不死,據說多半由於劉光漢夫婦在端方前力為保全,張於光復時出獄」。
其後,劉氏夫婦遂公開叛變革命,逃至南京,入端方幕府。
陶成章說道,何震和汪公權「日夜慫恿光漢入官場,光漢外恨黨人,內懼豔妻,漸動其心。」
其曾經的摯友柳亞子也說:「申叔的一生,完全斷送於他夫人何志劍之手。」
端方調任直隸總督,劉師培隨其北上,任直隸督轅文案、學部諮議官等職。1911年又隨端方南下四川,參與鎮壓四川保路運動,在資州被革命軍拘捕。
辛亥革命勝利後,章太炎發表保劉宣言,稱他為方孝孺式的讀書種子。蔡元培亦發表赦劉通信,讚揚他學問淵懿,通古知今。
孫中山致電資州軍政府分府,劉師培被釋放。後任成都國學院副院長,兼四川國學學校,講授《左傳》、《說文解字》等。
此後,曾經叛變革命的劉師培得到了學術界和政界的諒解和重新接納。
1913年6月與何震北上山西,劉師培又投靠閻錫山,任其高等顧問。又由閻錫山推薦給袁世凱,任教育部編審,參政院參政,上大夫。
1915年8月,加入楊度發起的籌安會,成為「籌安會六君子」之一。期間作《君政復古論》、《聯邦駁議》等文,為袁世凱稱帝鼓吹。洪憲帝制失敗後,劉師培流落天津。
1917年,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先後開設「六朝文學」、「文選學」等課程,有《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傳世。
1919年11月20日因肺結核病逝於北京,年僅35歲。
劉師培家族有個有個共同的特點,夭壽——曾祖父劉文淇65歲,在那個時代還算基本正常;祖父劉毓崧49歲;伯父劉壽曾44歲;父親劉貴曾53歲;劉師培35歲。
其父劉貴曾年近四十始得子,頗為傷感。三叔父劉富曾《亡侄劉師培墓志銘》謂:「侄為二兄貴曾子。兄得子遲,年三十九始生侄,時為光緒甲申年閏五月初二日。猶憶侄甫生,兄爇香神前,忽潸然下泣。予在旁言曰,生兒如願,極喜慶事,何反感傷為?嗚呼,孰知其為夭折不永,微薄幾先動耶!」
劉師培臨終前曾說:「我一生應當論學而不問政,只因早年一念之差,誤了先人清德,而今悔之已晚。」
他的知己蔡元培先生說:「向使君委身學術,不為外緣所擾,以康強其身而盡瘁於著述,其所成就寧可限量!惜哉!」
康濤
2020年10月31日於北京無遺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