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華人中,說起名氣最大的國學大師,毫無疑問,南懷瑾肯定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說,南懷瑾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華人世界,很多白人,黑人也對他非常崇拜。
但是,譽滿天下的同時,常常也是謗滿天下,在國內,也有很多人認為南懷瑾的學說漏洞百出,是騙子,是偽大師。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南懷瑾的學說呢?
一,傳奇人生
南懷瑾的人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1918年,南懷瑾出生在溫州樂清。13歲的時候,跟著博古通今的葉公恕老師學習儒學,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
少年時代的學習至關重要,南懷瑾後來的成就,和他深厚的國學基礎知識有著直接的關係。相對來說,現代人的國學基礎知識就太貧乏了。
1937年,抗戰爆發,年輕的南先生毅然投身軍旅,到成都中央軍校擔任教師,報效國家。
離成都不遠的灌縣青城山,有一家著名的禪寺靈巖寺,南先生至交好友傳西法師在此寺住持。當時下少知名學者如馮友蘭、錢穆等均住在寺內閉關靜修,大居士鹽亭老人袁煥仙先生也在寺裡閉關。
袁老先生乃名重一時的川北禪宗大德, 南先生經常往來青城山,在寺裡小住,有緣結識了袁煥仙老先生,成為忘年之交。
袁先生閉關期滿,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維摩精舍,南懷瑾先生毅然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追隨袁先生,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其後,南先生為求深入研究佛法,便悄悄離開成都,奔赴峨嵋山峰的大坪寺閉關修持。
峨嵋山是中國佛敦五大名山之一,為普賢菩薩道場。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人松月法師開山,地處懸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兩條崎嶇的山路可通。
山上無水,所用只靠雨水和冬季的冰雪,故人跡罕至,確為閉關靜修的好去處,而且大坪寺還藏有全部大藏經。
三年閉關期間,南先生穿上僧衣,齋戒素食,日夜苦讀經、律、論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經典,以經為法,印證個人修持所得,終生受益無窮。
1945年,南先生出關以後,在神通俱足的風了和尚陪同下,遠走西康、西藏,參訪密宗各宗各派。風了和尚為他護法並安排行程,滿空法師為他擔任藏語翻譯,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檢查官謝子厚大居士則供養他紅教、白教、黃教、花教等多種秘藏法本。
在藏期間,南先生參訪了貢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師的印證,承認南先生為合格的密宗上師。後來,貢噶活佛還在成都古剎大慈寺,特地為南先生傳授了顯密大小戒律,並親手書寫了藏文傳法傳戒的證書交給了南先生。在川九年,南先生雖歷盡艱險曲折,但是,最後終於神功大成。
1949年,南懷瑾來到臺灣,一開始生活十分困頓,甚至靠典當度日。後來,在杜月笙手下楊管北的身邊當門客,教授他「養生打坐」的法門。四、五年之後他得到楊氏信任,於臺灣上流社會之中,漸漸有了些名聲。
直到1963年,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聘請他擔任教授併兼禮學院院長後,小學肄業的南懷瑾才名聲大噪,真正成為社會名流。
隨後,他在臺北輔仁大學開設《易經》課程,古今中外,天南地北,人情世故,講什麼都信手拈來。結果學生一傳十,十傳百,他的名字不脛而走。每次上課,學生一直擠到窗外。
1966年,聲名鵲起的南懷瑾在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邀請下,到臺灣三軍各駐地巡迴演講。有次在高雄岡山空軍基地演講,蔣介石還親自到場聆聽。此後,一些臺灣政要也都拜在他門下。
他每周四給這些政要開特別班,講課內容偏重於歷史哲學的發揮,如《史記》、《長短經》、《戰國策》和《陰符經》等,不談時政。這個班大約延續了四年,每個周四晚上門庭若市,街前停滿了高級轎車,站滿了警衛員、勤務兵。
同時,南懷瑾也開始了寫作的高峰,不斷有名著問世,而且內容橫跨儒道釋,影響力逐漸擴展到全世界。比如,儒家方面的書籍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易經雜說》等。道家方面的書籍有:《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佛家方面的著作有:《金剛經說什麼》,《如何修真很大》等。
隨著上世紀70-80年代以來華人世界的國學熱,這些著作在華人世界受到廣泛歡迎,南懷瑾逐漸成為名滿世界的國學大師。
二,受追捧的原因
古文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還是有很大的閱讀障礙。許多文章普通人只能看一個大概,沒有注釋,理解起來非常困難。
唯有南懷瑾,把國學講的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讓國學經典通俗化,恰好滿足了廣大國學愛好者的需求。簡單的說,別的經典都看不懂,只有南懷瑾老師的書可以看懂,人們都去追捧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再一個,南懷瑾老師學識淵博,知識豐富,真正做到了融會貫通,成一家之言。他講的從來都不是僵硬的教條,而是生動有趣的人生道理。
復興民族文化是人心所向,於是,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南懷瑾老師受到追捧就自然而然了。
三,為什麼充滿爭議?
國學經典如《論語》、《老子》中許多原句的解讀,歷來就是一個老大難。沒有哪一個專家敢說自己解釋得全對。一些成年人思想比較「頑固」,一看到與自己意見不同的,馬上就斥為「胡說八道」,說他們是「騙子」都是輕的。
南懷瑾老師本來是佛門俗家弟子,二十多歲起就學佛。他一生的學問,都靠對禪宗、維摩精舍的佛學理論打底。因此他在講《論語》、《老子》這些傳世經典的時候,自然會用佛家的思想去解讀儒學和道學。
這一點,首先就讓不能理解佛家學說的人產生反感。何況,他還提到「避谷術」這種讓現代人懷疑「不科學」的東西。被視為江湖騙子也就很正常了。
四,南懷瑾學說的價值
從南懷瑾的經歷來看,他本身的學識是很淵博的,但是現在市面上他的著作,絕大部分並非他親自著述,都是由他演講的文稿整理出來的。即興演講其實類似於如今的「脫口秀」,需要演講者深厚的功底,但是演講的成功,往往靠的是臨場的應變能力。
事實上,這種演講的方式,很難讓南懷瑾的學說做到有條理,更不要說成系統了。《論語》是孔子的語錄,也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孔子門生中多賢人,整理出來的《論語》尚且讓人一頭霧水。南懷瑾的弟子中賢人又不及孔門弟子,就不能指望整理書籍的水平。
但是,書既然非南懷瑾本人所作,就不能因為《論語別裁》或者《易經雜說》中某些錯誤,指責南懷瑾是「騙子」了。事實上,南懷瑾去世之後,央視每年都發博文紀念。可見他「國學大師」的身份,事實上是得到大家認可的。
有價值的民族文化是任何力量也打壓不住的,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土壤,從這個角度說,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學熱,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開始復興的重要標誌。
南懷瑾老師擁躉無數,粉絲眾多,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了國學文化的巨大魅力。雖然南懷瑾老師的學說有很多爭議,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南懷瑾老師的學說,對國學文化的普及,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
如南懷瑾這樣信手拈來,通俗易懂的解說國學的人,當然應該受到歡迎。能夠輕鬆快樂的學習一些國學知識,誰不喜歡呢?
只要對我們國學文化的推廣傳承有益,我們就應該支持。所以說,南懷瑾老師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即使有所不足,也是瑕不掩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