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超越文化的局限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文化大師逐漸凋零,在某種程度上使文化傳承出現了斷層。這尤其表現在對待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如果說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倒不如說是進入文化浮躁時代。9月29日,著名文化學者南懷瑾去世,一代文化大師的離去,世人感嘆其傳奇。他的一生多有故事,曾習武學文,在臺灣備受推崇後又在大陸掀起傳統文化熱潮。對於他的學術造詣,則有著非常不同的評價,有人奉他為「國學大師」,亦有人認為他的著作有常識性錯誤。但不管後人怎樣評價南懷瑾,都掩蓋不了他在文化上的光芒。

  南懷瑾去世時,四川詩人、作家王國平正在太湖大學堂內整理南懷瑾口述的生平,他說,南懷瑾的一生不能僅當作「國學大師」、「禪學大師」看待,在學術研究中也多有創新,在有的讀者看來,可能有常識性的錯誤,但總歸成績是主要的。南懷瑾曾說,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而這看似普通的話語滲透了對文化的理解力。

  道德文章長

  文化大師南懷瑾,1918年出生在浙江樂清柳市長岐鄉南宅村(今柳市長林社區殿後村)。他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17歲離開溫州,前往杭州浙江國術館習武,並於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肄業。抗日戰爭期間,曾在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以期服務社會大眾。每逢假日閒暇,芒鞋竹杖遍遊蜀中名山大川,拜師訪友。1947年離川重返樂清,1949年赴臺。

  在奔赴臺灣後,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等教授。數年前旅美,後寓香港。在港、臺及居美時期,曾創辦東西方文化精華協會總會、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方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他關心家鄉建設,1990年泰順、文成水災,捐資救患,並在溫州成立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又將樂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為老幼文康中心,且為廈門南普陀寺修建禪堂,倡建金溫鐵路,作出巨大貢獻。

  縱觀南懷瑾的一生,基本上是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出版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大學微言、老子他說,及佛、道兩家三十多種著作。南懷瑾的主要著作,貫穿儒釋道三家,包括《論語別裁》、《楞嚴大義今釋》、《老子他說》以及《正統謀略學》等。事實上,在他的系列文章中,不僅闡釋了對佛學、文化學的看法,也在努力延續傳統文化。

  圍繞南懷瑾對傳統文化研究的一生,也引發了當下對傳統文化的思考。這固然是因為南懷瑾所做的事,事關中國傳統文化,更兼有對這些知識的不同見解。在這個社會多元的時代,南懷瑾的研究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傳統文化的延續,在於百家爭鳴,在於持續下去,不管對錯,總有一種糾偏的機能讓其回歸到正途當中去。

  文武兼修 三教合一

  傳奇看似偶然,實在是有著許多的社會因素在內。倘若我們觀察南懷瑾九十五年的人生履歷,可能會得出一個傳奇性的結論:文武兼修,三教合一,他一生都在尋訪天下名師學武,峨眉山中閉關讀禪……這些事猛一看是對知識的渴求,卻是一個人對社會文化的深刻體認,而這些都能從他的作品中看得出來。

  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懷瑾投筆從戎,於軍中執教。1945年,他前往西康等地參訪,閉關修行三年。這以後,南懷瑾以修行的姿態到處尋師,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地吸取各家知識,並融會貫通,逐漸形成自己對儒、釋、道的見解。在臺灣曾子南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曾王君看來,南懷瑾沒有被任何一種知識,或者是一種文化所束縛的。

  1949年,南懷瑾前往臺灣,先後在大學開課任教,不少名人均是他的學生。20世紀70年代,南懷瑾已經在臺灣聲名鵲起。包括《論語別裁》在內的南懷瑾作品此後引進大陸,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傳統文化的熱潮。南懷瑾一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風向標。由此,大陸文化人才意識到「傳統文化」可以這樣講。

  2004年,南懷瑾移居中國上海,後移居到蘇州,創建太湖大學堂。此舉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這在某種程度上延伸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太湖大學堂建立後,吸引了正統高校的知名教授和政商兩界的名流。在成人教學之外,學堂還有一個小學部。南懷瑾以實際行動踐行對教育的理解。作為南懷瑾的「試驗田」,這裡不同於普通的民辦教育,不涉及數理化,更強調古文、武術、中醫等傳統教育,以誦讀和釋義為主。這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傳承文化的作用。

  在解釋創辦太湖大學堂的原因時,南懷瑾表示,他想運用認知科學、生命科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的研究與傳播,挽回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危機。「凡事我但盡心,成功不必在我」,對於是否陳義過高的問題,太湖大學堂解釋道,「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超越文化的局限

  在曾王君的眼裡,「他年紀大,可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卻像個小孩子,很活潑。飯桌上看他抽菸,是覺得很爽的樣子。他曾閉關兩次,又寫了那麼多傳統文化的書,但在他身上我們卻看不到傳統文化的後遺症,不做作。」

  對於南懷瑾的去世,華師國學研究院院長唐翼明感嘆,如今這樣的前輩越來越少了,季羨林先生走了,周汝昌先生也走了。中國學術界的大師,越來越少了,令人不勝「悲哀」。

  1976年,根據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臺灣地區出版,受到狂熱追捧,到1988年時已再版高達18次之多;199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等南懷瑾著作引進大陸,同樣掀起「南懷瑾熱」。時至今日,「南懷瑾」這個名字已經堪稱「名播遐邇」,譽之者尊稱其為「國學大師」、「一代宗師」、「大居士」;但圍繞著他和他的作品的爭議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毀之者直斥其「篡改三教混淆古今」。

  關於《論語別裁》,學者張中行就曾撰文,從3個方面痛批了被稱為「學兼儒道釋」的臺灣文化名人南懷瑾先生的著作《論語別裁》。他認為該書對《論語》原文的有些解釋「不管語文規律,自己高興怎麼講就怎麼講,這就箋注的路數說,或只是就膽量說,確是前無古人」。不過,在有的學者看來,對傳統文化的詮釋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事,需要不同的視覺給予解釋,這樣才符合學術發展的道理。

  復旦大學教授朱維錚生前在談及南懷瑾時表示,南懷瑾值得佩服的一點是,他有勇氣講出他自己思考過的東西,「他未必懂但是他思考過」。

  但面對各種質疑時,南懷瑾幾乎沒有相應的回應,這或許表明了他對質疑的態度。「他是豁達的,當然很有智慧,他也更是超越的,超越文化的局限……」在不少人眼裡,南懷瑾以這樣的形象影響著世人。王國平說,南懷瑾經歷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樣的質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談論這些,在他看來,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南懷瑾的一生中,才能不斷地創造,「南懷瑾先生把深奧的傳統文化哲理融入生動的現實生活中,他給人們的不是教條,而是知行合一的道理和應用……」在網上亦有網友對南懷瑾如此評價。質疑或追隨,對南懷瑾來說,都需要更多的智慧,建構在對傳統文化的重建上,如此,文化才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朱曉劍)

相關焦點

  • 孔丹憶南懷瑾:他是中國文化的守望者
    文/孔丹 編者按:南懷瑾先生(1918—2012),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弘揚者,是於國家民族前所未有之歷史大變局中,投身歷史文化的救亡
  • 南懷瑾老師對人類文化來源的獨特見解
    這四大文化體系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注重因果律。再進一步研究,為什麼這四大古國文明都有這個共同點呢?那就要注意上古以及遠古時期了。這也就是說,上一個冰河時期的人類,可能文化已經發展到最高智慧的共同結晶了。在人類文化達到最高智慧的冰河期時,地球毀了,剩下來少數的人類,則把先民文化結晶的一點原則留傳下來。
  • 做公益的人,為什麼一定要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實也是一個大題目,不是一篇小文章哦!因為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教授等,其實也是多如過江之鯽,各自都有一技之長,或多或少的也有一家之言。那麼,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怎樣入手、從何處入手呢?
  • 懷著崇敬心情 帶著深厚感情 把南懷瑾書院打造成溫州文化地標
    摘要:昨天,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會見了南懷瑾幼子、南懷瑾文教基金會理事長南國熙一行。今年是南懷瑾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我市計劃在三垟溼地公園內建設南懷瑾書院,並開展系列紀念活動…… 溫商網訊(溫州日報記者 楊世朋)昨天,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會見了南懷瑾幼子、南懷瑾文教基金會理事長南國熙一行。今年是南懷瑾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我市計劃在三垟溼地公園內建設南懷瑾書院,並開展系列紀念活動。
  • 不要迷信南懷瑾的作品
    因為南懷瑾在一開始就是為了宣揚佛學,但是他自始至終都陷入無良師的窘境,這自然需要加入他自己的理解,而這些理解未必都是被檢驗過的。但是為了傳教的「方便法門」,南懷瑾不屑於去糾正。其後果就是,他的作品破綻百出,甚至可以說通篇胡說八道。僅僅是去世前出版的幾部小書,就已經找到至少450多個低級錯誤。
  • 南懷瑾故居揭牌
    溫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胡劍謹在揭牌儀式上發表講話,她說,南懷瑾先生不僅僅是樂清的驕傲,也是溫州乃至整個中國的驕傲,他的學識、思想和著作,更是中華傳統文化和全體華人的寶貴財富。南懷瑾故居的修葺和開放,為海內外廣大喜愛、推崇南師思想的市民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場所,為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條件和保障,希望借南懷瑾故居揭牌暨「南園秋高」主題論壇的成功舉辦,能夠讓更多的市民認識和了解南師的生平與學識,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 祛魅「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破解「文化臺獨」第一步
    以下為原文: 從「漢服」談社會主義工業化傳統 首先,我希望兩岸青年尤其是臺灣的青年同胞,理解一下當前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大時代背景。更別說還有「樣板戲」了,大家去KTV都會哼兩句,雖然有人不大喜歡「樣板戲」這三個字,但《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現代京劇的藝術成就至今仍然無法超越。 至於蔣介石在臺灣發起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我們要說,任何政策都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去討論,那是一個全世界範圍左翼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而這個運動從屬於蔣介石「反共」的政治目的,而且存在偏重傳統倫理道德等局限性。
  • 南懷瑾老師:人類文化從何而來,我有自己的見解
    我經常說中國文化包括《易經》以及孔孟、老莊等的思想,中國與希臘、埃及、印度為四大古老民族的文化。
  • 讓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超越時代
    這些年來,從民族樂器到西洋樂器,從傳統戲劇到西方歌劇,民樂與西洋樂似乎存在著對立的傾向,個別人心裡甚至形成了一條「鄙視鏈」——認為二胡、嗩吶等樂器登不得大雅之堂,卻將小提琴等西洋樂器捧上天。方錦龍、陳妙依等中青年民樂演奏家,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走進傳統藝術,證明了古老傳統蘊含的精神密碼和藝術魅力超越時代,也體現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
  • 中國傳統文化,你理解多少?什麼叫「五常」文化?
    國學,說到底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所有在歷史上出現過的文化都可以稱之為傳統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澱,保存,延續下來,成為後世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將這樣的文化稱之為傳統文化。
  • 儒釋道關係: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切入點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先秦,就出現百家爭鳴的繁盛景象。漢代以後,道家和儒家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與外來的佛教並存。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儒釋道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佛道都具有輔助王化、教化民眾的社會文化功能。
  • 南懷瑾:李敖稱他騙子,朱清時尊為大師,其人如何評說?
    南懷瑾先生南懷瑾是學者、詩人、武術家、教育家、傳統文化傳播者、佛學集大成者,他經歷坎坷而奇特,一生顛沛海內外,卻從沒放棄過學問的追求。他雜學旁收,知識淵博,卻從沒放棄過對傳統文化的傳播。他錦心繡口,著作等身,一生自著加學生整理的著作數十部,幾千萬字,令那些埋頭著述皓首窮經的所謂國學大師也驚詫不已。
  • 國士無雙:你所不知道的南懷瑾,儒釋道外衣下的報國之心
    在全民否定傳統文化的時代,南懷瑾出生了,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憑一腔熱血弘揚中華文化的血脈,南懷瑾做了中國最後一位傳統文人應該做的事。南懷瑾的一生,用傳統文人的標準來看很純粹,但用今天的標準來看,他的一生實在是過於複雜和精彩了,「我的一生,八個字:一無所長、一無是處。
  • 鄉情佳話:南懷瑾與馬星野的「蓴鱸之思」
    南懷瑾與馬星野,是溫州兩位知名鄉賢。上世紀80年代,兩人都曾客居臺灣、心繫家鄉,留下過一段關於「魚生」的鄉情佳話。◎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是溫州樂清人。他是祖國和平統一推動者、「金溫鐵路」催生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者、傳播者和弘揚者;在文化教育、佛學禪宗、經濟發展和家鄉建設方面都有較大貢獻;他一生致力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闡述中華傳統文化,倡導倫理道德,在海內外有著非常廣泛的影響。
  • 南懷瑾遺產紛爭:留下什麼遺產?為何對簿公堂?
    南懷瑾究竟留下什麼遺產?雙方為何對簿公堂?其間孰是孰非?原因何在?近日,記者帶著這些疑問走訪了有關當事人,並根據公開報導和雙方訴訟材料,對相關事件進行了梳理。  維權官司是「無奈之舉」  南懷瑾,1918年生於浙江省樂清縣黃華鎮殿後村,生平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著述頗豐,流傳甚廣。
  • 南懷瑾更像江湖術士?北大教授:他的書是民間演義,全是胡言亂語
    李敖在《李敖笑傲江湖》一書中就直言不諱地表達出了他對南懷瑾的不滿,稱南懷瑾實際上就是個騙子。北大的教授李零也對南懷瑾的書提出批評,認為他的書是民間演義,全是在胡言亂語,只能矇騙一些文化程度較低的村夫和文盲。
  • 南懷瑾曾多次評價自己一生:一無長處、一無所是
    目前,七都鎮已經向吳江市政府提出申請,將太湖大學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成一個弘揚國學文化的基地。同時,七都鎮正在規劃建設「老太廟文化廣場」,對此,南懷瑾曾鼎力支持,他不僅捐出18畝土地指標作為文化廣場核心區建設用地,還發動太湖大學堂同仁共襄盛舉,為廣場建設捐資350萬元,其中100萬元是自己的稿費。查旭東說,今後這裡還將建一座包括舍利塔在內的南懷瑾紀念場館。
  • 現代汽車文化中心再度開展 「冇限人類」探討人類的極限與局限
    11月19日,探討這一問題的「冇限人類——人類的極限與局限」展覽,在現代汽車文化中心盛大開展。此次展覽是現代汽車文化中心與奧地利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的第二次聯合展出項目,由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總監、策展人馬丁·霍齊克(Martin Honzik)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策展人、藝術家費俊聯合策展。
  • 大師還是騙子,充滿爭議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到底算什麼?
    1949年,南懷瑾來到臺灣,一開始生活十分困頓,甚至靠典當度日。後來,在杜月笙手下楊管北的身邊當門客,教授他「養生打坐」的法門。四、五年之後他得到楊氏信任,於臺灣上流社會之中,漸漸有了些名聲。直到1963年,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聘請他擔任教授併兼禮學院院長後,小學肄業的南懷瑾才名聲大噪,真正成為社會名流。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是我們重新理解傳統文化的契機
    那麼傳統農耕文明遺留下來的「節氣與飲食」的文化傳統,在今天高速城市化的中國似乎早已失去了其功能性,僅僅淪為了中產階級的生活美學或公曆日期上的附註。「幾百年後,當人類文明步入了一個新階段,技術可以完全控制氣候,我們就像是生活在膠囊中一樣四季如春,而我們吃的食物會完全按照營養需求比例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