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無雙:你所不知道的南懷瑾,儒釋道外衣下的報國之心

2020-12-12 昭烈名臣

1918年的春天,在浙江溫州樂清縣的一個小村子裡,一名嬰兒呱呱墜地,此時中華大地正在發生著千年未有的大變局,一場徹底消滅傳統文化的運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著。

打到孔家店成了當時最流行的口號,錢玄同甚至激進的提出,只有廢除漢字,才能徹底實現進步,在如此激烈和徹底否定傳統的時候,南懷瑾出生了。

沒有哪個母親會會把自己的孩子和洗澡手一起倒掉,但當時的中國會這樣做,就像是在民族危機的關頭,羅振玉驚天的發現了甲骨文一樣。

在全民否定傳統文化的時代,南懷瑾出生了,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憑一腔熱血弘揚中華文化的血脈,南懷瑾做了中國最後一位傳統文人應該做的事。

南懷瑾的一生,用傳統文人的標準來看很純粹,但用今天的標準來看,他的一生實在是過於複雜和精彩了,「我的一生,八個字:一無所長、一無是處。沒有一樣是對的」。

名滿天下,謗亦隨之,讓我們撥開雲霧,看看南懷瑾究竟有一種怎樣的人生。

01

南家在當地屬於大戶人家,到了南懷瑾父親南仰周這代,雖說有些中落,但作為遺腹子的南仰周,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又讓家庭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南仰周在當地也是名望很大,還曾被推舉為鄉長,物質條件滿足之後,他繼續祖上詩書傳家的風氣,非常重視文化的學習和傳承。

但不想一直沒有子嗣,這在當時可是非常大的罪過,幸好上天眷顧,在南仰周都要放棄希望的時候,自己的孩子終於降臨了。

老來得子,並沒有像普通家庭那樣,對孩子無限制的嬌慣,《左傳》有言:「愛子,教之以義方」,深受傳統文化薰陶的南仰周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是嚴格按照傳統的儒家教育方式,先以背誦為主,長大後再慢慢消化。

南懷瑾大師一生堅實的文化功底,是從小就一層一層打好的,很多書我們現在讀都讀不下去,他在小時候就已經背的滾瓜爛熟,這種童子功背書,能把內容一輩子都刻在腦子裡,永遠不會忘記。

讀書是個好材料,但南懷瑾卻有個毛病,從小身子就弱,據他自己回憶,小時候簡直就是個藥罐子,傷寒、麻疹、天花逐一生了個遍。

這稍有不慎,就會滑向林黛玉,從會吃飯就會吃藥,一生儘管才華橫溢,但總是病殃殃的樣子,幸好南懷瑾身為男孩子,在那個時代接觸到了武俠,也同樣有了一個武俠夢。

南懷瑾的這種武俠夢,可不是我們現在青少年時代的那種喜歡,他是真的很痴迷這個,有一次他在練習「倒掛金鉤」時不小心從橫梁上摔落下來,巨大的動靜驚動了父母。

父母知道後,並沒有嚴加呵斥,說什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樣的話,而是非常鼓勵兒子練武,還請來了有名的武師,教南懷瑾武功。

痴迷武術的南懷瑾,終於在17歲的時候,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報考當時的浙江省國術館訓練員專修班,這個班學習滿兩年,就可以分配到各地當教員。

從此南懷瑾走上了不同於純粹讀書人的另外一條道路,這也讓他的視野,比普通的讀書人更加開闊,能否充分接觸到當時社會社各個階層的人物。

南懷瑾在武術訓練班這兩年非常客戶,每天四點就起床練武,直到晚年已經名滿天下的他,說道開心出,還時不時下場親自練上兩招,習武之人終身都會有一種氣場在。

而南懷瑾的這種氣場似乎更強大一下,正是憑藉這種氣場,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七七事變爆發後,同當時的熱血青年一樣,南懷瑾也中斷了自己到處拜師學藝的道路,毅然決定報名參軍。

搞笑的是,要參軍打仗的南懷瑾居然因為個頭不夠,當時就被刷了下來,生性不服輸的南懷瑾怎能報國無門,當場就甩出了一句,我會武術,當兵不行我可以當教官。

乖乖嘞,連當兵都不夠條件,還想當教官,這恐怕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南懷瑾用氣場和行動,折服了面試官,就這樣沒當上兵,南懷瑾卻成了中央軍校的教官。

大家都想犧牲自己的性命救國家,即使用長槍大刀對敵人的坦克大炮也毫不退縮。那樣的熱忱,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你們無法想像。

抗日戰爭錘鍊了我們整個民族,每個為那場戰鬥出過力,流過血的都是中華好男兒,都是堂堂男子漢,5年後從戰場上回來的南懷瑾,卻選擇了另一條人生道路。

02

或許是自小體弱多病,讓南懷瑾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從戰場上回來的他,心中一直有著巨大的疑惑,他要到西藏去,去那裡找尋生命的真諦。

在與西藏喇嘛不斷的交談之中,南懷瑾慢慢發現,除了自己之前學的儒學和武術之外,原來佛學居然也有如此大的魅力,年輕的南懷瑾很快遇到了自己重要的恩師,袁煥仙。

當時的袁煥仙已是名滿天下的佛學居士,南懷瑾很快就成了袁煥仙在成都創辦了維摩精舍的首席大弟子,在這期間,南懷瑾受到了更為嚴苛的教育,佛學造詣日益深厚,也就是在在這個時候,南懷瑾乾脆辭了公職全身心的投入到跟老師的學習之中。

1943年的一個夏日,為了進一步研究佛法,南懷瑾決定在峨眉山落髮為僧,閉關三年通讀《大藏經》,打通他心中所有的疑惑。

三年閉關時光,讓南懷瑾在峨眉金頂青燈古佛,完全忘記了紅塵俗世,通讀了7168卷的《大藏經》,由此奠定了他深厚的佛學根基。

在這三年閉關中,他並不是一個只會讀書的人,他實際上是在用生命做體驗,體會這不同狀態下的生命感知。

南懷瑾講過一個小故事,說你們聞到過人味沒有,當時在座的各位都傻眼了,大家都知道肉味菜味酒味,還有各種香味臭味,但這人味是什麼,還真的是不知道。

但南懷瑾知道,在白雪皚皚的峨眉金頂,閉關三年的南懷瑾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當他下山的時候,終於聞到了人味,因為山上幾乎沒有人,你完全感受不到人是一種什麼味道。

正是有了這種隔絕,才讓南懷瑾聞出了人的味道,也讓他後來在傳播佛學的時候,經常說的一個觀點就是,一定要實證實修,不能只看書,一定要自己親身體會,這樣才算是真的懂了佛法,光看是不修行,那是假佛法,是不可能了悟的。

峨眉山落髮為僧,並不是南懷瑾的發心,他的發心是要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閉關三年後,南懷瑾決定下山,在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遊學授課。

這期間因為戰火紛飛和一直沒有音信,家裡人還以為南懷瑾為國捐軀了,直到收到南懷瑾的來信,父母才知道他還活著。

在當時混亂的局面下,南懷瑾並沒有回自己的家鄉,而是留在了西南地區教學,但時局的變化太快,1948年底南懷瑾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此行的目的是勸說父親跟自己一起去臺灣,畢竟以南懷瑾當時的身份,去臺灣只能是他唯一的選擇。

但父親南仰周堅決不肯離開家鄉,無奈之下這也成了父子二人最後的見面,1949年2月,南懷瑾去了臺灣,但他心裡很清楚,自己早晚是要回來的。

無論走到哪裡自己都是中國人,熟讀歷史的他更是堅信,分裂只是暫時的,統一才是中華民族歷史潮流不可逆轉的趨勢。

03

在突然湧入了大批外來人口的臺灣,南懷瑾的日子並不好過,那是個大學校長都要去小學教書的年代,南懷瑾在世俗眼裡,並沒有什麼專業的博士文憑,在西方專業學科分工已經深入人心的時代,你沒有一個大學起碼的大學文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知識分子。

這種思想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人們早都忘記了,這種思想不過是個舶來品,傳統的中國文化是融會貫通的,並不會把某個學科單獨拿出來做研究。

南懷瑾的境遇起初有點慘,憑藉著父親經商對自己的耳濡目染,和溫州老鄉一起做起了船運生意,只有三條小船的他們把公司名字起做「義禮行」,在艱難的維持著生計。

沒想到禍不單行,南懷瑾公司的船被國民黨徵收了,這一才子不但沒了經濟來源,而且讓南懷瑾背上了1000萬的債務,不得已太太和三個孩子擠身於龍泉街菜市場的一間門不避風的小屋內

如此艱難困苦之間,一方面為了補貼家用,一方面更是為了讓臺灣這個文化沙漠,長出文化的果實,讓傳統文化不至於斷絕。

南懷瑾在逼仄狹小的空間裡,依然右手執筆、左手抱娃,腳下推著搖籃,憑藉記憶完成了《禪海蠡測》一書,並且在書的末尾寫到:「為保護民族文化而戰」。

每每想到這個場景,我心中都不感慨,現在的我們條件不知道要比他當時好多少倍,可是我們又有多少人能靜下來,都不要說憑記憶寫書了,就是能好坐下來好好的看上一兩個小時的書,都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南懷瑾先生一面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一面還要想辦法養家餬口,隨著自己的名氣越來越大,漸漸的也就不用為生計發愁,但先生那顆要發揚傳統文化的心卻一直沒變過。

1969年秋天,南懷瑾先生應邀去了一趟日本,那是個特殊的年代,去了一趟日本之後,南懷瑾先生痛心的發現,許多中國傳統的文化和習俗,在臺灣已經見不到了,但是在日本,還是能感受到那種濃鬱的中國傳統文化。

回臺灣後,先生有一種時不我待的使命感,刻借錢80萬創立了「東西精華協會」文化社團,向社會大眾廣授禪學、國畫與中醫等傳統文化,尤其注重推動兒童讀經運動,迫切要在下一代中重新傳承古老的中國傳統。

時代變幻風雲際會,伴隨著文化復興的東風,尤其是先生《論語別裁》的出版,南懷瑾的名字,一下子變的婦孺皆知,先生成了文化名人,大家爭相購買這本,他打破了大家對孔子刻板的印象,讓孔子一下子從廟堂之高,走到了江湖之遠。

伴隨著宣講場次的越來越多,南懷瑾先生也逐漸成為了,最為大眾熟悉的文化傳播者,南懷瑾先生並不是那種躲在書齋裡的學者,他像孔子那樣,到處遊歷講學,把自己的知識,用通俗的語言講給臺下的觀眾聽,這種方式最是辛苦,但是也最能拉近普通人與傳統文化的關係。

隨著名聲日益顯赫,南懷瑾先生受到了蔣經國的威脅,因為他不希望民間有這麼一個思想領袖,於是1985年南懷瑾先生離開臺灣去了美國,在那裡他在維吉尼亞成立了「東西方文化學院」,著作也開始經多種語言翻譯流通。

04

僅僅是這些,可能在普通人眼裡,南懷瑾的一生已經足夠豐富多彩了,也是一個標準的文化人,但南懷瑾不這麼想,他心中一直的原則就是做一個中國傳統的文人,傳播中國的文明,而傳統文人與現代文化人最本質的區別就在,傳統文人是胸懷天下的,他們只有有機會就會以各種方式報效祖國。

而現在文化人的特點就是,他們也愛國,也有理想,然而他們的理想只不過是文人式的,報效祖國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本質工作最好,不能說這種想法就不對,但比起南懷瑾所秉持的古代文人的胸懷,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比如說下面這件南懷瑾幹的是,就絕對是今天的文化人做不到的,那就是協調兩岸三地的資金人脈,關係資源等等,投入巨大資本,為家鄉溫州修建了一條鐵路,這就是著名的溫金鐵路。

在高鐵裡程裡程已經達到世界第一的今天,我們很難理解當年的溫金鐵路是多麼艱難和珍貴,那可是1987年,在各個方麵條件都比較艱苦的條件下,南懷瑾就表示要為家鄉修一條鐵路,提出這種想法的,南懷瑾不是第一個。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就明確提出「溫州在浙江省之南,甌江之口,次港比之寧波,其腹地較廣,周圍地區皆為生產甚富者,如使鐵路發展,必管有相當之地方貿易無疑」,這是早在1912年孫中山就提出來的設想,但誰也沒想到這個看起來很好的計劃,竟然被反覆擱淺。

北洋時期的1914年,國民黨時期的1947年,浙江省政府都曾想修建這條鐵路,但很快就擱淺了,建國後的1958年和1984年溫金鐵路都曾經被納入計劃,但無奈最終都被擱置,溫金鐵路之所以反覆擱置,總結起來原因就是一句話,山高水急,資金困難。

要想富先修路,溫州人民急需要這樣一條鐵路,來與外界打通貨物運輸的途徑,當時的溫州領導得知南懷瑾先生也有意為家鄉出力之後,特意去香港拜會了南懷瑾先生,請他幫忙籌辦鐵路事宜。

南懷瑾二話沒說,當即表示願意為家鄉建設出力,隨後南懷瑾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成立公司,尋求各方資源,最終籌集30億元,那可是90年代的30億呀,這筆錢對溫金鐵路的修建起了決定性作用,最終溫金鐵路於1998年全線通車,實現了浙西南地區1400萬人翹首盼望了半個多世紀的願望。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溫金鐵路通車後,南懷瑾把股份全部轉給了國家,自己繼續弘揚傳統文化去了,這種風範,像極了古代的俠客魯仲連,他也是李白的偶像。

05

對家鄉的經濟貢獻,讓南懷瑾逐漸被內地人熟知,1993年76歲的南懷瑾在大陸的一場7天修禪活動,更是讓他闖入了大眾視野,名聲鵲起,至今在網上任然能夠看到7日修禪的視頻。

2005年隨著《論語別裁》在大陸的正式出版,南懷瑾終於獲得了無數人的喜歡和肯定,而這一年南懷瑾88歲,少小離家老大回,舉目遠眺,到了回家的時候了。

南師的選擇,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開啟,一種人心的走向,最終回歸大陸,落葉歸根也代表了歷史的趨勢,一生都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南師,心中一直都把國家放在第一位。

2000年之後,南師開始移居蘇州,在吳江區置下300畝灘涂,耗時6年建成「太湖大學堂」,完成了人生最後的一步,也是最有影響力的一步,因為他面對的是13億華夏兒女。

太湖大學堂的歲月,南師一直過得很簡單,講學,打坐,修行,這一切都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習慣,只不過回歸祖國之後,那種歸屬感更加強烈。

葉落歸根,此生無悔入華夏,南懷瑾用一生的時光,向我們闡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傳統文人,他們的心中始終有安邦治國的理想,而手段也從來都是不拘一格,這樣的文人現代社會再也不會出現了,南師可以說是最後的傳統文人。

一生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南懷瑾先生活的灑脫,活的豁達,活出了李白的風採,李白報國無門最後糊塗差點被殺。

南師報效祖國,此生足矣!

相關焦點

  •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緬懷南懷瑾先生
    他的弟子首愚法師近天在湖北的孝感專門為他舉辦法事,也絲毫不見有與其尊師生離死別的哀慟之情。南懷瑾的決定要走不知是他知道自己的陽壽已盡,還是他不忍看到今年的「12月21日」這個瑪雅人的預言真的可能實現,總之他的走是他自己的考慮決定而不是我們被告之的病魔纏身。他是真正告別這個他早已批評過不知多少次的「末法」世界了。
  • 9個字讀懂儒釋道: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文化範疇,時至今日,仍然對中國人產生重大影響。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三大教各有所長又互為補充,共同構築了中華傳統文化之魂。那麼,儒釋道三家的精神要義是什麼,我們分別用三個字來概括!
  • 修道、修佛、修身(儒)有共通之處嗎?「儒釋道」的從容
    一、儒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春秋繁露》所指的「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其中的「細惡」,是指小小的過錯,小過不慎,終釀大禍,甚至於亡家亡國。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勿以惡小而為之。
  • 南懷瑾生前驚世預言:將來手提老鼠弘揚佛法
    ——鳳凰佛教 所有宗教不打開大門就是作死 我曾經在香港對宗教人士演講,提到二十一世紀之時,所有宗教的外衣都必須脫掉,所有宗教的大門都必須打開,而且各宗教要聯合起來共同服務,追求人生、宇宙的真諦,二十一世紀的文明,才能夠建設。我說也許言之過早,但是你們可記錄下來,將來必定如此。為什麼呢?
  • 「國士無雙」終南山?歷史上的 「國士無雙」都有誰?第三個可能是...
    蕭何回來後,遭到了劉邦的責罵,劉邦說:「聽說你逃跑了?」蕭何回答說:「臣不敢逃跑,只是去追一個人。」 劉邦問道:「你去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說:「韓信。」漢王又罵道:「軍官跑掉的有好幾十,你都沒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蒙我呢?」
  • 南懷瑾:人,這三個基本錯誤不能犯,可惜太多看不透
    南懷瑾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造詣是非常精深的,不單單是對於儒家經典,在佛教領域上更是有著自己的一套研究成果。學問上精深的人,不止是行走的書櫥,更多的還是對於人性和社會的感悟,特別是南懷瑾這樣「儒釋道」三家融會貫通的大學問家,他平常對於世人的指點,透露這的不僅僅是近百年的人生經歷,還有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所提煉出來的人生道理。
  • 黃昆先生,國士無雙(下)
    這事也真自然,看國內如今糟亂的情形,回去研究自然受影響,一介書生又顯然不足有挽於政局,吃苦不討好,似乎又何必!……比方說我看在這裡來了兩個巴西人,他們也作研究生,可是聲明以後如可能,就settle(定居)在此,我自然不免生羨慕之心。」雖然有如此的顧慮,但是黃先生早已下定了決心,因為他相信,中國有他們在,是不一樣的。
  • 南懷瑾:中國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做到這三句話,人生將不可限量!
    到中國的傳統國學,有一人不得不提,這個人正是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他對儒釋道經典體悟皆深體,堪稱中國古典文化「活字典」「活史書」。
  • 《老子他說》說什麼3:儒釋道三家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
    《老子他說》說什麼3:儒釋道三家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的,歷經數千年歲月的磨練,而愈發顯示出了我國人民從古至今的一貫的智慧成就。對於儒釋道三家,南懷瑾先生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儒家就像糧食店,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沒有儒家是不行的;佛家就像是百貨店,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日用品,隨時都能去逛,有錢了就買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沒錢隨便逛不買任何東西也沒有什麼影響,但是這家百貨店裡的物品確實是我們人生路程上不可缺少的;道家就像是藥店,人如果不生病的時候,是用不著它的,但是一單生病
  • 南懷瑾:《金剛經》中最經典的38句
    、眾聖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經典。在中國古代,上至帝王將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販夫走卒、百姓之家,無不推崇《金剛經》、奉持《金剛經》,歷經千年,這部經典已經深深的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從淺處說,《金剛經》解決的是心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人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從深處說,《金剛經》談的是宇宙真理、時空等大問題,這些問題對於全人類來說亦是很重要的。
  • 南懷瑾說:《金剛經》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
    小時候不明白什麼是順其自然,長大後稍微懂了它的字面意思,現在,就更加的明白了,人是越老越明白,順其自然其中的意境,但是你即便過得順其自然,最後也照樣逃不過世俗間的紛紛擾擾。南懷瑾說:《金剛經》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南懷瑾老先生在一次《金剛經》的講座中說過:《金剛經》所講的,無非也就是三句話,你能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了。
  • 孔丹憶南懷瑾:他是中國文化的守望者
    文/孔丹 編者按:南懷瑾先生(1918—2012),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弘揚者,是於國家民族前所未有之歷史大變局中,投身歷史文化的救亡
  • 南懷瑾曾多次評價自己一生:一無長處、一無所是
    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講到這個問題,所以不敢用學術觀點做老師那麼帶下去,帶下去涉及的問題很大了。」  甚至,他在多次演講中,「對自己一生的結論和評價是八個字——一無長處、一無所是」。  對於一些人冠以他的「佛學大師」稱號,南懷瑾也不曾接受過。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將南懷瑾2000年之後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收錄成冊,有人問他:「老師,你信佛教?」他說:「不是。
  • 南懷瑾:儒釋道都追求這一心,馬雲常用這一點來教導別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卷第十九:「如菩薩初心,不與後心俱。」晉譯《華嚴經·梵行品》曰:「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華嚴經》作為在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被譽為「經海」,而在經中提到的「初發心」被後世在引用時,總結成八個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而這八個字也多被簡化為「不忘初心」。
  • 古浪一中:培養具有報國之心的新時代青少年
    古浪一中:培養具有報國之心的新時代青少年 2020-12-24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不要迷信南懷瑾的作品
    因為是「佛學家」,是「通人」,他即便談學問,也從未屑於教你我什麼「知識」,而是志在使人感悟無常有道,進而去踐行佛陀的救世精神。因此,什麼累世輪迴,什麼畫符念咒、什麼陰陽風水,什麼相學算術,都是張口就來的。南懷瑾的書,論實質不是『國學』而是『佛學』;論方法,是自附己之所得應機說法,很旁門左道;論內容,則輕鄙中正平易之論,而多為驚世駭俗絕高之語,『迷信』的言論俯拾即是。
  •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三句話,九個字
    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 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儒釋道這三家的學問絕了!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不少哲理和宗教學說,但最後流傳下來,沒有被時間磨滅的只有這三家,具體儒釋道做到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的呢?一起來跟隨哲學詩畫進入。一,道家的想得開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 南懷瑾先生:儒釋道三家相通,都是「內聖外王」之學
    如果我們要研究中國的學術思想,人人都知道在春秋戰國階段,都說是百家爭鳴的時期;例如和莊子先後同時代的孟子,也有一段話,是對所謂聖人和神人之間的說明,幾乎是同一個規範。
  • 南懷瑾老師:讓他三尺又何妨
    這個「仁」不一定代表仁慈,仁者人也,人字旁邊一個二,人與人之間,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是人與人之間,社會國家也是人與人組成。所以我經常罵青年同學們,一個小團體內人與人之間,心都不能平下來,都不能相處得很好,還能有前途?所以一家、一個團體、一個小單位你真能做到「仁」,真合群,從此就「一國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