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丹憶南懷瑾:他是中國文化的守望者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文/孔丹

編者按:南懷瑾先生(1918—2012),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弘揚者,是於國家民族前所未有之歷史大變局中,投身歷史文化的救亡、清理與重建,續接文化命脈,融通古今中外,為蒼生立心的繼往開來者。2018年,是南懷瑾先生誕辰100周年。為紀念先生百年誕辰,鳳凰網佛教特別策劃紀念專題《百年南師:為蒼生立心的繼往開來者》,以此緬懷南懷瑾先生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接續中華民族文脈所做的貢獻。本文系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中信集團原董事長孔丹先生的紀念文章《中國文化的守望者》,文章由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南懷瑾文教基金會提供,全文如下: 

2000年6月15日於香港南懷瑾先生寓所,右二為作者(圖片來源: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2009年11月於太湖大學堂,左一為作者(圖片來源: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原標題:中國文化的守望者]

在南懷瑾老師誕辰百年之際,回憶多年來與南老師的交往,有著無盡的感念,感懷和感恩。

大食堂

1984年我到香港的光大集團工作。九十年代初,我在香港初次認識了南老師。有一次我應約到南老師家裡面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參加他的聚餐、暢談,從此就一發而不可收,跟南老師有了頻密的交往,多次聆聽他的教誨。

南老師一直以來,對我嘉勉有加,說我這個人平生有豪氣,遇事沉得住氣,勇於任事,敢於擔當,做事認真,做不好的事寧可不做,要做一定要做好。

我多年在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光大集團和中信集團工作。在這過程中,時時都會有很多困惑,遇到很多挑戰、很多困難、很多問題。這些疑惑不僅是那些具體的問題,而可能是對國家民族,包括人生,一些方向上的思考。

每次見到南老師,都如沐春風。南老師以他精深的學養、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精神,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使我得到多次的點撥,很受教益。

保護費

1999年1月,我到南老師在香港半山堅尼地道的寓所拜訪南老師。握手寒喧後,南老師還給大家遞煙、點菸!剛進屋時,說起太極拳,南老師說,打太極拳就象搞政治,推、拖、拉而已。一起手的作輯,乃天下第一拳,意思是說對方:「你什麼都對。」

南老師以為我是山東孔子後裔,並問是第幾代,我告訴他:我是假「孔」,我家和孔夫子的孔家一點關係也沒有。我的祖籍是江西省萍鄉市安源的張家灣村,我的父親孔原原名陳開遠,後來改為陳鐵錚,又曾化名為陳坤元,大家都叫他坤元。江西、湖南一帶的發音,「坤元」音似孔原,就這麼叫成「孔原」了。南老師聽後大笑,並稱要收保護費。因為多年來,他一直在為孔夫子辯護,一直在為他平反。

南老師說,自信能談好近百年之歷史,既清楚共產黨,又清楚國民黨,以客觀論之,一定精彩。還稱歷史只有時間、地點、人物是真的,事是假的,小說則反然。

《破陣子》

1999年9月,我與幾位朋友去看南老師。晚上11點多,送南老師回到住處時,南老師見我晚上有些焦躁,說要給我題一幅字,警醒我不要太急。後來,他斷改了辛稼軒那首廣為流傳的《破陣子》而得句:「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死後名,可憐白髮生。」 他斷寫並改了一字,「身後」改為「死後」,讓我除卻那種煩惱悲切的心態,為國效力,要發揚那種家國情懷。

夾生飯

2011年6月26日下午,我到蘇州太湖大學堂拜訪南老師,這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南老師。

南老師一見面就擁抱我,然後就調侃說,「你為什麼這麼久不來看我?是不是對我有意見?」他說我退下來心境平和,沒有不平之氣。退了則少俗務,正好修身學道,不妨小住幾日,可以對生命科學方面做一些探索。

談起有些人過於崇尚西方那一套,南老師笑道:那是西方的東西沒弄懂,中國的東西也沒弄懂,弄成了「夾生飯」,就會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近百年來很多事都壞在照搬西方的人手上。

南老師說,推翻滿清已百年,明年全世界都會變,關乎體制。南老師還提到,八十年代他在美華盛頓曾開講中國之未來,共43講,五十年前曾預言美之衰敗,而不通漢語則會失去更多的機會。美國因華人黑人而繁榮,現在要還帳。

飯後,宏忍師教客人打坐,不拘形式,不一定非要盤腿。後再回到飯桌,南老師請宏忍師教念阿彌陀佛,再唱誦,客人及老同學跟唱,氛圍磁場極佳。南老師總結念佛三昧,凝定功夫,儒釋道同,目標都是至善,將來要除去宗教外衣,定了才有智慧。

沒想到第二年他老人家就駕鶴西去,跟南老師學道的願望成了我終生遺憾。

守望者

南老師是中國文化的守望者,踐行者,集大成者,傳承者,發揚者,光大者!

南老師在1955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禪海蠡測》的封底即印有一行醒目的文字—「為保衛民族文化而戰」。南老師的一生,是為保衛民族文化而戰的一生,是為中國文化勤懇耕耘的一生。

南老師一直以來對中國文化充滿自信,這一點大家能夠從他的著作中和交談中強烈的感受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在中國文化被摧殘得最嚴重的時候,在中國人民缺乏自信的時候,南老師猶如嚴冬的梅花,凌寒綻放。

南老師從不夜郎自大,從不泥古不化,而是與時俱進,注重學習西方文化先進的東西,兼收並蓄,始終都是輕鬆活潑,通達無礙,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不斷激活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免疫力,賦予中國傳統文化蓬勃的生機。

南老師的奮鬥、守望,沒有白廢!幾經輾轉,從臺灣到美國,從美國到香港,從香港到上海,到太湖大學堂,南老師用他的足跡詮釋著中國文化的頑強,詮釋著中國文化的活力,詮釋著中國文化的復興,詮釋著中國文化的未來。

新時代

南老師離開我們的那年,正是十八大召開的一年。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我國砥礪前行、在多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五年,世界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2017年10月召開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南老師多次提到,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們迎來了長達兩百多年的國運昌隆時期。我認為,國運就是歷史規律的客觀必然性,通過人民和領袖的主觀能動性來實現。我覺得我們國運昌隆是有扎紮實實的依據的,「十九大」就是我們國運昌隆的集中體現。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 「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是毛澤東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宣告。「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為人類作貢獻的目標模式。今天,中國共產黨人正一代一代地把光榮夢想變為偉大現實。

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留下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是儒家和士子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南老師主張,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主義的福利,資本主義的管理,中華文化的精神。

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這不是偶然的。中國共產黨的追求所體現的在一定意義上正是張載的理想,正是南老師的主張,正是古往今來仁人志士的情懷,正是人類美好的願望,正是中華文化的精神!

我深信,在新時代裡,南老師的精神和學問一定能夠得以發揚光大!一定能夠助力我們中國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助力中華民族復興,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感恩這個時代,感恩南老師。

相關焦點

  • 陳佐洱憶南懷瑾:天香桂子落紛紛
    文/陳佐洱 編者按:南懷瑾先生(1918—2012),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弘揚者,是於國家民族前所未有之歷史大變局中,投身歷史文化的救亡、清理與重建,續接文化命脈,融通古今中外,為蒼生立心的繼往開來者
  • 南懷瑾: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超越文化的局限
    對於他的學術造詣,則有著非常不同的評價,有人奉他為「國學大師」,亦有人認為他的著作有常識性錯誤。但不管後人怎樣評價南懷瑾,都掩蓋不了他在文化上的光芒。  南懷瑾去世時,四川詩人、作家王國平正在太湖大學堂內整理南懷瑾口述的生平,他說,南懷瑾的一生不能僅當作「國學大師」、「禪學大師」看待,在學術研究中也多有創新,在有的讀者看來,可能有常識性的錯誤,但總歸成績是主要的。
  • 鄉情佳話:南懷瑾與馬星野的「蓴鱸之思」
    南懷瑾與馬星野,是溫州兩位知名鄉賢。上世紀80年代,兩人都曾客居臺灣、心繫家鄉,留下過一段關於「魚生」的鄉情佳話。◎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是溫州樂清人。他是祖國和平統一推動者、「金溫鐵路」催生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者、傳播者和弘揚者;在文化教育、佛學禪宗、經濟發展和家鄉建設方面都有較大貢獻;他一生致力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闡述中華傳統文化,倡導倫理道德,在海內外有著非常廣泛的影響。
  • 南懷瑾:李敖稱他騙子,朱清時尊為大師,其人如何評說?
    出家的南懷瑾1949年,南國瑾離開大陸,去了臺灣,先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國立政治大學。1963年,南懷瑾被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校長張其昀聘為教授,併兼禮學院院長。期間,他一邊講學,一邊著述,先後出版了《禪海蠡測》《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論語別裁》《金剛經說什麼》《漫談中國文化》《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等書,一時間聲名鵲起,好評如潮。上世紀八十年代,南懷瑾離開臺灣,先後遷居美國,香港,新世紀初,88歲的南懷瑾落葉歸根,回歸大陸,遷居於蘇州吳江,於95歲高齡安然仙逝於此。
  • 南懷瑾入美國海關,學生對海關人員講他是中國當代孔子
    南懷瑾先生曾為避禍於1985年由臺灣移居美國,並在維吉尼亞成立了「東西學院」。在去美國入海關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趣事:下文選自卞毓方《南懷瑾先生軼事》。南氏「文物衣冠」1985年,南懷瑾去美國,從舊金山入關。在臺灣時他聽說,舊金山關卡最嚴,尤其是對中國人。當時,南懷瑾身穿中式長袍,手裡拿一根棍子,跟在行李車的後面。行李車上堆著十幾隻大皮箱,其中有兩箱,裝的是中藥——在國外看不起病,自己帶了預備的——按美國海關規定,中藥不能入內。
  • 南懷瑾更像江湖術士?北大教授:他的書是民間演義,全是胡言亂語
    ——宮崎駿飽受爭議的文人從來都不少,就拿南懷瑾來說,他被不少人稱為"一代宗師",也被一些人稱為"滿口胡言的大騙子"。他宣揚國學,一生為中國正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所努力,卻總有人盯住他明明修道卻生兒育女且葷腥不忌不放。
  • 南懷瑾故居揭牌
    溫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胡劍謹在揭牌儀式上發表講話,她說,南懷瑾先生不僅僅是樂清的驕傲,也是溫州乃至整個中國的驕傲,他的學識、思想和著作,更是中華傳統文化和全體華人的寶貴財富。南懷瑾故居的修葺和開放,為海內外廣大喜愛、推崇南師思想的市民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場所,為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條件和保障,希望借南懷瑾故居揭牌暨「南園秋高」主題論壇的成功舉辦,能夠讓更多的市民認識和了解南師的生平與學識,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 不要迷信南懷瑾的作品
    昨天,偶然看見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叫做《南懷瑾是大師還是騙子?北大教授:他的作品只適合文盲村夫看》,作者是「一枕古書」。可以看出來,作者是對南懷瑾基本上持有贊同態度。他首先承認了一個事實,即「莫言身上的爭論只能算作小巫見大巫,南懷瑾先生,應該是我國爭議最大的一位作家,曾經有北大教授對其抨擊道:他的作品只適合文盲村夫看!」
  • 深商大會論壇亮點搶先看:孔丹、朱嘉明、黃江南共論經濟破局之策
    曾任職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北京青年學會及中國改革與開放基金負責人。2000年之後,曾任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經濟學家,並任教於維也納大學和臺灣大學。莫幹山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梧桐樹資本董事局主席黃江南,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投行家,也是1984年莫幹山會議的主要發起人和組織者,八十年代被稱為「改革四君子 」之一。
  • 南懷瑾老師對人類文化來源的獨特見解
    這四大文化體系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注重因果律。再進一步研究,為什麼這四大古國文明都有這個共同點呢?那就要注意上古以及遠古時期了。這也就是說,上一個冰河時期的人類,可能文化已經發展到最高智慧的共同結晶了。在人類文化達到最高智慧的冰河期時,地球毀了,剩下來少數的人類,則把先民文化結晶的一點原則留傳下來。
  • 南懷瑾老師:讓他三尺又何妨
    「是故古人以宴安為鴆毒」,所以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最害怕一輩子太享福、太順利、太平安了,沒有憂患意識,像吃了毒藥一樣,把自己毒死了。「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這句話最重要,人生自己沒有建立自己的品德行為,而得了富貴,這是最不幸的。
  • 陳偉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術拳的守望者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_福州...
    陳偉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術拳的守望者  陳偉強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地術拳代表性傳承人,現任福建省地術拳協會會長。陳偉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術拳的守望者  地術拳是中國南方稀有的傳統拳種之一,俗稱「狗拳」,是福建七大拳種之一。相傳是明末清初時期的一位尼姑所創,由近代武術宗師陳依九居福州後流傳發展至今,至今已傳六代。
  • 南懷瑾遺產紛爭:留下什麼遺產?為何對簿公堂?
    尤其在南懷瑾晚年,子女逢年過節都會按照中國傳統的禮教,不遠千裡來向父親磕頭問安。子女們嚴格遵從父訓,平時很少過問父親的公事,以至於南懷瑾覺得自己對家人過於嚴苛,深感內疚,辭世前多次面對兒子南小舜、南國熙說:「我對不起你們!」  南懷瑾雖然沒讓子女跟隨在自己身邊,但他德高望重,熱情好客,身邊追隨者如雲。
  •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緬懷南懷瑾先生
    他的弟子首愚法師近天在湖北的孝感專門為他舉辦法事,也絲毫不見有與其尊師生離死別的哀慟之情。南懷瑾的決定要走不知是他知道自己的陽壽已盡,還是他不忍看到今年的「12月21日」這個瑪雅人的預言真的可能實現,總之他的走是他自己的考慮決定而不是我們被告之的病魔纏身。他是真正告別這個他早已批評過不知多少次的「末法」世界了。
  • 懷著崇敬心情 帶著深厚感情 把南懷瑾書院打造成溫州文化地標
    摘要:昨天,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會見了南懷瑾幼子、南懷瑾文教基金會理事長南國熙一行。今年是南懷瑾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我市計劃在三垟溼地公園內建設南懷瑾書院,並開展系列紀念活動…… 溫商網訊(溫州日報記者 楊世朋)昨天,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會見了南懷瑾幼子、南懷瑾文教基金會理事長南國熙一行。今年是南懷瑾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我市計劃在三垟溼地公園內建設南懷瑾書院,並開展系列紀念活動。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守望者
    山東廣播電視臺 山東衛視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守望者http    他,臺灣出生的第二代山東人,見證了寶島獨特的眷村文化,他曾經居住的眷村居民全部來自山東青島,他的願望是守望眷村文化,發掘眷村價值。他就是本期節目的主人公--高華國,祖籍山東青島,來自臺灣彰化市中興莊眷村,他是這裡的最後一任村長。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就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佛教源自印度,所以很多人將中國本土禪宗佛法的開創歸於來自印度佛教的達摩祖師。其實,這不過是人們的刻板印象與認知錯誤。現代佛學大師南懷瑾指出,其實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到來之前已在中國本土流行。為了表達對遠道而來的佛教尊重,東漢時期,中國第一座官辦白馬寺建立。來自執政者的歡迎與推崇,對於佛法在中原的推廣可以說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為了融入中原文化,方便布道,遠道而來的佛教不斷吸納中原的儒道文化。幾百年的交融,源自印度的佛法早已改變了面目與脾性成為源生於中國人內心的宗教產物。
  • 南懷瑾著作:橫貫儒釋道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南懷瑾講解《莊子》於臺北十方書院,遊乎經史子集,博徵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學術觀點,闡揚《莊子》之宗旨大義,清晰明白,通俗生動,精義迭出。《禪話》本書是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早期禪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甚便初學者閱讀。
  • 國士無雙:你所不知道的南懷瑾,儒釋道外衣下的報國之心
    在全民否定傳統文化的時代,南懷瑾出生了,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憑一腔熱血弘揚中華文化的血脈,南懷瑾做了中國最後一位傳統文人應該做的事。南懷瑾的一生,用傳統文人的標準來看很純粹,但用今天的標準來看,他的一生實在是過於複雜和精彩了,「我的一生,八個字:一無所長、一無是處。
  • 南懷瑾曾多次評價自己一生:一無長處、一無所是
    同時,七都鎮正在規劃建設「老太廟文化廣場」,對此,南懷瑾曾鼎力支持,他不僅捐出18畝土地指標作為文化廣場核心區建設用地,還發動太湖大學堂同仁共襄盛舉,為廣場建設捐資350萬元,其中100萬元是自己的稿費。查旭東說,今後這裡還將建一座包括舍利塔在內的南懷瑾紀念場館。在文化廣場外圍,將規劃和開發國學養生產業,藉助先生的國學文化,推動全鎮產業的轉型。